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妇女生活》 > 2014年第3期
编号:1185529
沸腾的家园,“高妈妈”与残疾孩子的爱心巢
http://www.100md.com 2014年9月10日 妇女生活 2014年第3期
     正裕

    2013年早春时节,乍暖还寒。在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洼里村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里,一个“妈妈”、一群志愿者照看着39个患有脑瘫、轻度智障或肢体残疾的孩子,他们中最大的22岁,最小的7岁,在这里免费读书、吃住,快乐地生活,构成了一幅温馨和美的画卷……

    深沉母爱催生“炕头课堂”

    说起爱心小院,现年55岁的高淑珍妈妈感慨万千。她的儿子王利国4岁那年得了类风湿,浑身关节疼痛,不分日夜地哭闹。病在儿身,疼在娘心。高淑珍带着儿子辗转北京、天津、大连等地的多家医院,光医药费就花去了七八万元,但最终儿子还是落下了重度残疾。

    到了入学年龄,坐在家门口的王利国,看到一个个孩子从门前经过,心生羡慕,他恳求妈妈也送他去上学:“我想念书,以后要当医生,专门治类风湿。”由于行动不便,王利国无法和同龄人一样背着书包去上学。望着儿子渴望又失落的眼神,高淑珍的心被深深刺痛,她整夜整夜地失眠,心想,儿子腿脚不行,不能再不读书呀!高淑珍只得安慰儿子说:“咱家离学校远,赶明儿妈妈在炕头给你办个学校。”

    不久,细心的高淑珍发现,附近村庄里也有一些因肢残而不能入学的儿童,他们对读书同样充满了渴望。当初哄儿子的一句话,渐渐成为高淑珍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念头——在家里开个课堂,让周围像儿子一样不幸的孩子都能读书。

    高淑珍至今忘不了当初“招生”时的情景。为了摸清邻近乡村辍学肢残儿童的情况,她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逐村打听。担心得到的消息不准确,贸然上门招人厌烦,她就在打听好地址后上门守着,直到看到那家真的有肢残孩子进出,才上前敲门。

    记不清有多少回被当成上门推销的小贩而吃闭门羹,又有多少回被不理解自己一片苦心的村里人嘲笑为“有毛病”,但高淑珍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孩子们肢残心不残,让他们学点知识,长大了有个一技之长,也不至于成为社会的负担。”

    自从高淑珍有了在家办课堂的念头,她整天思忖着这件事。因为给儿子治病,家中已债台高筑,她哪里有钱请得起老师啊!这时,刚刚初中毕业的女儿王国光让高淑珍灵机一动,这不就是现成的老师嘛!那时,初中刚毕业的王国光因为家境窘迫放弃了中考,正准备外出打工,高淑珍的一席话给她泼了一盆冷水:“你哪儿都别去,在家看着弟弟,我再找几个残疾孩子,你教他们读书认字!”一开始,倔强的女儿怎么也不愿意:“为啥非要在家憋屈一辈子?我还这么年轻,应该出去闯荡闯荡,不能整天在家伺候一群孩子啊!”高淑珍苦口婆心地劝说,可王国光就是转不过这个弯儿来。

    一天,趁赶集的机会,高淑珍带着王国光去见了一个叫赵洪刚的残疾孩子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81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