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掘并培养孩子的特长
小旗,考级,教练
刘律廷主持人语:
前一段热映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讲述一位父亲培养两个女儿成为摔跤冠军的故事,给很多中国家长不少启示。如今在中国的很多城市,孩子们要报很多兴趣班,日程排得满满的,可大多数孩子在上兴趣班的过程中浅嘗辄止,缺乏将爱好发展成为技能的毅力,最终半途而废。其实想发掘孩子的兴趣与爱好并不难,难的是陪孩子持之以恒地走下去,达到理想的高度。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发掘特长并尽可能地在成长路上走得更远呢?
《摔跤吧!爸爸》给我的启示
(王先生,40岁,工程师)
我儿子小旗6岁开始学游泳,每天放学后和我邻居家的孩子拼车去体校,两家家长轮流开车。从学校到体校10公里,训练2小时后再面对晚高峰的拥堵,晚8点才能到家吃晚饭。周六、周日的早上7点也要准时参加训练。
这对孩子来说不容易,对家长来说也是一种考验。儿子曾哭着说太累了,我们也曾想过放弃。我自己游得不错,小区里也有游泳池,但我发现孩子跟亲人学习时容易产生依赖心理,不像在体校那么自律,那么有荣誉感。
游了一段时间后,小旗除了学校的老师、同学外,又多了一个集体:教练和队友。体校不断进行遴选和分班,他常和更强大的队友分在一起。很多时候,他好不容易游到泳池边沿时,领头的队友已经游回来了……看到更有天赋或更加刻苦的孩子,他感到很受挫,曾不止一次灰心丧气,甚至装病逃避训练。我曾问他:“咱在家门口的泳池随便游一游,行吗?”他却一口回绝:“我要坚持!我可以成为冠军!”尽管嘴上这么说,但到了实际训练中,他又不够自律,有决心而无毅力。他因偷懒而被教练训斥,动不动就喊这儿疼那儿疼。在我们纠结时,一部名叫《摔跤吧!爸爸》的印度电影上映。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三点启示——
敢于做梦,给孩子定更高、更明晰的目标。
影片中的爸爸借助制定明晰的目标来帮助孩子克服惰性,强化优势,甚至把兴趣发展成为职业。“把女儿培养成世界冠军”是影片中爸爸的信念,像一句口号响彻整部电影。当女儿将沉甸甸的金牌拿到他眼前时,他说:“你是我的骄傲。”
反思我们的家庭,我们不指望小旗成为专业运动员,没奢望过他成为冠军。我们用“玩一玩、培养兴趣、不用那么拼”的态度来看待学游泳这件事。这种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旗,他“勇争第一”的斗志没能得到我们的激励与支持。
看电影时小旗很感动,甚至看到影片中的大姐姐获得冠军时还热泪盈眶。我意识到教育是灵魂唤醒灵魂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定不能缺少激情与梦想。所以,我们也用“冠军”的梦想激励小旗,给他设立目标,要求他在年底的全省儿童游泳选拔赛中取得好成绩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61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