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妇女生活》 > 2018年第5期
编号:1183090
辞别高薪,“绿二代”女子随父治沙演绎别样人生
http://www.100md.com 2018年5月11日 妇女生活 2018年第5期
沙地,示范区,随父治沙,被戏称为“绿二代”,辞去高薪,当全职公益达人,创新理念,践行“环保+致富”模式
     夕遥

    她上大学时就跟随父亲做环保,毕业后又跟父亲走上了治沙之路。2006年,她辞去高薪工作,成了全职公益达人。在她和父亲的努力下,吉林省通榆县新合屯,这个地处中国沙漠面积最大的科尔沁沙地东部边缘,有1500亩已经荒漠化的草原被成功恢复,植被覆盖率达95%,流动沙丘已经固定。更可喜的是,3万棵杨树栽种成林,300亩杠柳昂然挺立,草原上现有植物260种,动物数十种。她叫万晓白,不仅创下了治沙奇迹,还带领农牧民致富,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称赞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典范”!随父治沙,被戏称为“绿二代”

    “历史上,科尔沁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但随着放牧开荒的影响,沙土逐渐活化,加上气候干旱,秀美的草原变得寸草不生,黄沙弥漫。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让科尔沁沙地能重新变回一片草原,就像人间的天堂。”说这话时,吉林女子万晓白的言语中透着青草的香甜味。

    说到为什么会踏上治理沙漠的道路,万晓白很有感慨地说:“2000年,因痛心土地沙化严重,我父亲万平从电厂辞职,在白城市通榆县承包了一块1500亩的荒漠地。那地方一年四季都是强烈的西北风,刮在脸上像刀子一样。夏天更是热浪滚滚,让人难受。”她父亲当年在那里做过知青,他说他要回报乡亲,立志要将这块被当地人叫作“火沙坨子”的流动沙丘变绿。“我从小崇拜父亲,他下决心治沙,我得帮他。那时我们还没有荒漠化治理的概念,主要是防风固沙和绿化。”万平最初就是雇佣当地村民建设工程围栏,用铁丝网搭配其他材料,把100公顷的沙地围起来,然后在里面种上杨树,树间空地栽植沙棘。

    2001年“五一”,万晓白和同校好友以及哈工大的18名志愿者,在她父亲承包的荒漠地,度过了一个实打实的劳动节。在漫天沙尘暴中,他们挖坑、放沙棘苗、把土踩实……整整7天都在重复这几个动作,一个个灰头土脸的,回到学校都累瘫了。万晓白说,近1米深的树坑,她一天要挖十多个,手上磨出了一个又一个血泡。

    “然而结果却让人欲哭无泪。那年夏天,杨树苗被沙埋风拔,就连耐旱的沙棘也没能扛住,露出沙地的部分被烤得焦黑。”见到满地被风刮起的树苗,父女俩痛心疾首,万平还为此大病一场。无奈之下,万晓白只好去吉林省林业厅,请林业专家实地考察。结果专家告诉他们,当地的沙地并不适合栽杨树,只能科学地恢复植被固沙养地。万晓白和父亲听后都沉默了,因为固沙养地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84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