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妇女生活》 > 2019年第12期
编号:1179785
“诗词的女儿”叶嘉莹:唯有理想和诗词常驻我心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2月16日 妇女生活 2019年第12期
叶先生,南开大学
     闻之

    历经磨难,

    泣血诗句浸满人生味道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古典文化教育。她在3岁时就开始懵懂诵诗,继而《论语》开智,“四书”启蒙。

    15岁那年深秋的一个傍晚,叶嘉莹蹲在地上凝神观察一只快要僵死的蝴蝶,竟然兴之所至写下绝妙诗句:“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李清照写《如梦令》的时候,也是十几岁的年龄。两个年纪相仿的才女具有一样的天赋和悟性,一样的才气和情思。事实上,出生于战乱、成长于动荡的年代,国仇与家难的双重变故,无时不在砥砺着年少的叶嘉莹的笔触,她曾写道:“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见多了世间的悲哀困苦,也体会到人的无力与坚韧,年少的叶嘉莹很早就对生死、无常有了认识。

    1941年,17歲的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入学后,她遇到了对自己诗歌生涯最重要的一个人——古典诗词学者顾随。顾随以写诗词闻名于师友之间,叶嘉莹读大学时即与自己的老师唱和,留下了“凉月看从霜叶白,金天喜有雁来红”“蝉噤高低树,烟迷远近楼。孤灯如对月,明晦抑何尤”等清丽不俗的佳句。顾随先生称赞她:“作诗是诗,填词是词,谱曲是曲,青年有清才若此,当善自护持。”

    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有一句感叹:“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叶嘉莹才情纵横却命运多舛的一生,正是这句话的注解。由于身处战乱年代,叶嘉莹的父亲因为政治和工作原因南下,渐渐杳无音信。失去了父亲的联系和经济支撑,叶嘉莹和母亲只能在贫困中相依为命。不久之后,母亲患病,辗转到天津手术,又因血液感染,术后在归京的火车上撒手人寰。家庭骤然崩塌,只留下她和两个年幼的弟弟。这一年,叶嘉莹年仅17岁。

    后来,叶嘉莹说起人生最悲痛的记忆,是听到钉子钉到母亲棺木上的声音。一下,一下,再一下,每一下都是在她凄苦绝望的心上锤打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15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