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张冬梅:药丸三克,责任千斤
牛黄丸,安宫,同仁堂
徐燕被中医奉为“救命药”的安宫牛黄丸,从原料到成品,需要经过10多道工序,每一丸的重量必须是3克,其生产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仁堂首席技师张冬梅是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她从17岁进入同仁堂制药厂,40多年来身体力行中医药古训,把一项看似不起眼的工作做到了极致
打条、搓丸、裹金、包玻璃纸、扣皮、吊蜡、打戳……入职8年,她对各车间的生产工序有了全面了解:“别看有的工序简单,每道工序都大有门道。”
因为母亲在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张冬梅自幼闻着母亲身上的药香味长大。1982年,17岁的她成为同仁堂的一名学徒工,从最简单的制作工序——打条做起。
打条就是将一定分量的药坨用手攥成符合要求的细条状,很像搓面。张冬梅看了师傅的操作,心中暗想,这也太简单了。师傅似乎看穿了她的心思:“是不是覺得没什么可学的?传统中药的加工就跟做饭差不多,这叫‘药食同源’,但学问和讲究大着呢!就拿打条来说,整根药条粗细均匀、长短适中,才算达标。”
上岗亲手操作后,张冬梅才知道师傅所言不假。她将称好重量的中药坨用手攥细,再在操作台上反复推搓,但打出来的条不是粗细不均匀,就是长短不合适,难以达到要求。为了尽快掌握打条技术,她争分夺秒地练习,一吃完午饭就跑回车间接着练,结果练了3个月还做不出合格的产品。后来,她干脆天天下班后在家搓面,苦练了一年多,才真正掌握打条的要领。
打条过关后,张冬梅开始学习药丸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技术——搓丸。她要搓的是清代温病大家吴瑭创制的、位列中药“温病三宝”之首的安宫牛黄丸。安宫牛黄丸内含牛黄、牛角粉、麝香、珍珠、黄连等11味中药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45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