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曲艺泰斗艺术创作情依旧
前不久,吉林地区首届地方戏曲选秀大赛上,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坐在主席台最中间位置为参赛选手作着专业的点评。这位老人不是别人,他就是全国知名的东北戏曲界的泰斗、国家一级作曲家、吉林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那炳晨。
那炳晨1930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宁安县。小时候学过钢琴和小提琴,18岁考入了东北大学。大学毕业后,那炳晨被组织上分配到长春市文工团担任小提琴手。1955年,伴随着城乡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国家号召文化系统挖掘民族遗产、向民间文化学习。那炳晨被组织上派到二人转老艺人程喜发身边学习,从而得以接受到东北民间艺术的滋养。
为了吸收更多的民间艺术营养,那炳晨还走乡串屯,四处搜寻。那段日子,他与农民们一唠就是一宿,在农村一住就是几个月。他从各自不同的唱腔特点中细细体味着各种艺术精髓和艺术精神。通过老艺人的口传心授,那炳晨整理了几百出二人转曲目,记录了4000余张曲谱卡片、上千条“艺诀”。
1959年,吉林省新剧种实验剧团(吉林省吉剧团前身)刚刚成立之时,那炳晨便被派到该团创编组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他和其他几个同行终于创编完成了实验剧团的第一个实验剧目《蓝河怨》。以后他又和别人合作完成了吉剧《桃李梅》《搬窑》《雨夜送粮》等剧目的编曲工作。这些作品的音乐创作,形成了吉剧独特的风格和神韵。一直到今天,这些剧目仍然被年轻一代的吉剧音乐工作者视为经典之作。
1972年1月,那炳晨创作完成了坐唱(一种曲艺表演形式,因演员坐着说唱而得名)《处处有亲人》的谱曲,一时风靡全国,给当时沉闷的舞台吹来了一股新风。自此以后,那炳晨的创作一发不可收。《小鹰展翅》《常青指路》《养猪阿奶》《十月春风传喜讯》……那炳晨在吉林省二人转界刮起了一股飓风,各地广播电台文艺节目中几乎天天能听到那炳晨的名字。
1992年,那炳晨突患脑出血,一度连字都写不好。当时,他正负责编写省戏曲志。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他就像小学生刚学写字一样,一笔一画都显得非常艰难。老伴心疼了,让他好好休养,可那炳晨说什么也不干。他每天仍然挑灯夜战,用了整整8年时间终于完成了这本著作。不仅如此,就在有病期间,他还坚持到各地讲学。老伴放心不下,就一直跟随在那炳晨左右。就这样,老伴给他当了3年的“助教”,直到1995年那炳晨身体完全康复。
如今,已经76岁高龄的那炳晨仍然很忙,除四处奔波讲学之外,还参加东北各种艺术团体活动。即便再忙,他也从未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 百拇医药(钟义见)
那炳晨1930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宁安县。小时候学过钢琴和小提琴,18岁考入了东北大学。大学毕业后,那炳晨被组织上分配到长春市文工团担任小提琴手。1955年,伴随着城乡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国家号召文化系统挖掘民族遗产、向民间文化学习。那炳晨被组织上派到二人转老艺人程喜发身边学习,从而得以接受到东北民间艺术的滋养。
为了吸收更多的民间艺术营养,那炳晨还走乡串屯,四处搜寻。那段日子,他与农民们一唠就是一宿,在农村一住就是几个月。他从各自不同的唱腔特点中细细体味着各种艺术精髓和艺术精神。通过老艺人的口传心授,那炳晨整理了几百出二人转曲目,记录了4000余张曲谱卡片、上千条“艺诀”。
1959年,吉林省新剧种实验剧团(吉林省吉剧团前身)刚刚成立之时,那炳晨便被派到该团创编组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他和其他几个同行终于创编完成了实验剧团的第一个实验剧目《蓝河怨》。以后他又和别人合作完成了吉剧《桃李梅》《搬窑》《雨夜送粮》等剧目的编曲工作。这些作品的音乐创作,形成了吉剧独特的风格和神韵。一直到今天,这些剧目仍然被年轻一代的吉剧音乐工作者视为经典之作。
1972年1月,那炳晨创作完成了坐唱(一种曲艺表演形式,因演员坐着说唱而得名)《处处有亲人》的谱曲,一时风靡全国,给当时沉闷的舞台吹来了一股新风。自此以后,那炳晨的创作一发不可收。《小鹰展翅》《常青指路》《养猪阿奶》《十月春风传喜讯》……那炳晨在吉林省二人转界刮起了一股飓风,各地广播电台文艺节目中几乎天天能听到那炳晨的名字。
1992年,那炳晨突患脑出血,一度连字都写不好。当时,他正负责编写省戏曲志。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他就像小学生刚学写字一样,一笔一画都显得非常艰难。老伴心疼了,让他好好休养,可那炳晨说什么也不干。他每天仍然挑灯夜战,用了整整8年时间终于完成了这本著作。不仅如此,就在有病期间,他还坚持到各地讲学。老伴放心不下,就一直跟随在那炳晨左右。就这样,老伴给他当了3年的“助教”,直到1995年那炳晨身体完全康复。
如今,已经76岁高龄的那炳晨仍然很忙,除四处奔波讲学之外,还参加东北各种艺术团体活动。即便再忙,他也从未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 百拇医药(钟义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