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人“乡村养老”利弊几多(1)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这句诗曾经让无数人心里害着热烈的相思。时间尽管过去了,不过去的总是乡间的清纯;人尽管老了,不老的总是田园的迷蒙。这是一个梦,雷也打不动。当“乡村”—“养老”这两个词连缀在一起时,一股“上山下乡”的潜流在当下悄然涌动起来。面对移民式、候鸟式、置换式、寄养式等多种乡村养老模式渐成趋势,我们愿带着您去领略一二。
利
城里的老人还原乡下的日子,是一种痛苦的过程吗?看似操持之累,却分明有着健壮的身体。而微笑着品尝痛苦,正好验证着你积极的生活态度—得意多于不如意!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不上山下乡来呢?
新“移民”:
“你来了,花儿就开了。”
——一位老人14年“移民式”养老特写
山道弯弯,延伸着绿油油的蓬勃。车子在颠簸间冲过一座两坡间的小石桥,站定在一处院落前。迎出大宅门的“老农”,光头、短裤、汗衫,黑瘦而结实的身板。若不是他主动握手的姿态,很难想象他是一位省直离休干部。
这里是辽宁省大连市某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北距省城200多公里。而眼前这位省城来的老人在此已经生活了14年之久。
老人姓李,他家的庭院占地约两亩。院中最刺激记者视觉的,不是那一排十几间粉墙瓦房和那座欧式小楼,而是在房前生长着的错落花木和在屋后生长的葱茏果蔬,蜂来蝶去,幽静养眼。
老人是1994年离职休养的,当年就来到这个村子住进不足40平方米的小土房,开始重温参加革命和走“五七”时的农民生活。报纸糊墙,屋漏接雨,四五年艰苦劳作的滚动发展,他又一次尝试到了成功。
“城里的老干部还原乡下的日子,是不是一种痛苦的过程?按说,您和老伴属于移民式养老,连省城的家都连窝端来了,还投资了几乎全部积蓄,划得来吗?”记者问道。
“刚来这时,除了喜欢这里天然氧吧的新鲜空气外,其他都不适应。住在垃圾箱一般的破屋里,举目无亲的寂寞,用水、用电、购物、医疗确有诸多不便,但微笑着品尝痛苦,验证着你积极的生活态度。无论你做花农、菜农、果农,还是搞畜养,都要学习新知识,积累动手经验。至于我投资的回报率是多少,我认为最划算的是—得意多于不如意!”
有一句诗说得好:“你来了,花儿就开了。”在这里,记者所见其种养布局以花卉为主,果菜和畜养为辅。攀爬在山石廊亭间及盆栽在暖棚里的花卉品种达百余种。老人说:“花儿是伴,只为看,决不卖。”他种植的果树品种有桃、枣、李子、苹果、葡萄等,还养殖了孔雀鸽、鸟子鸽、乌鸡、珍珠鸡、美国火鸡、巴西绿龟、德国黑贝犬。老人14年开发出的美景吸引了许多村民和新朋故友来此观赏。为此,他在村中得一雅号—“花痴”。他的新“移民”之举招引来大庆、长春、沈阳、鞍山、抚顺等地的离退休老同志二三十人举家来此置宅,效仿他做另类村民。
心动地带:诱惑多多听仔细
——乡村养老模式调查
“树挪死,人挪活”,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头禅。一些老年人虽入晚境,但生命的韧度不减,常想换个地方换个活法。无疑,乡村养老的多种新型模式,对这样的老年人诱惑多多。
浙江推出农村休闲养老项目
花五六万元,就可以在风景宜人、空气清新的山村拥有一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30年之内,随时可以居住。如果一个地方住腻了,还可以住到其他风景区的乡村去;如果不想住,可以把房屋出租……
这是浙江省一家公司今年初推出的天目山脚下九思村休闲养老项目,引来看房游客三五成群,其中上海方向来的游客居多。在职时从事园林设计工作的张诚志说:“凭着多年的考察经验,我认为天目山很适合养老。从价格上看,五六万元在上海市中心只能买个阳台,而在这能享受30年的健康生活。”
北京时兴到乡村租赁农家房养老
今年初夏,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社区一纸“通知”贴在了社区内的宣传栏上。
“我街道有的老人因生活困难,要把房屋出租,自己到郊区租房居住。为了使老人相互关照,我咨询中心与顺义区李遂、北务等村联系,介绍老人进村休养……”
这个社区的居民都知道,顺义区李遂、北务两个村是北京市有名的“绿色村”,生态条件十分有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一时间,引起了社区许多老年居民的兴趣……
辽宁出现乡村养老中心“预租床位”
借着乡村养老的旺盛势头,辽宁一家公司在抚顺县建起了两栋楼。宣传材料上称这是 “集旅游、度假、观光、休闲、娱乐、养老、托老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养老服务中心”。始自去年9月,该公司就开始“预租床位”,让很多老人怦然心动。一些老年人对此虽有些拿不准,但还是陆续签约了。
但是,目前该养老中心在医疗、消防、土地审批、预租床位、宣传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被有关部门责令整改后,该公司表示,“尽快办理好各项手续,保证安排好老人晚年生活。”
弊
乡村养老,利弊同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如上文这样的成功典型,也不乏下文这些打道回府者。一番乡村“浪漫之旅”过后,重又回到现实中的城市,没人明白他们心中除了偶生的悔意,还有别的什么呢?
异乡异客:
从乡思到乡愁
——从“下乡族”到“返城族”的个案记录
住没有暖气的小楼受不了
王忠金,70岁,从国有建筑公司退休后,尽管女儿家在大城市有400平方米的房子请他去住,但他还是抑制不住还乡的念头。城里人还乡自是要光耀门庭,于是他将小平房翻建成小二楼,园子里种的菜都是好品种,家禽也养了一大群,院里的甬道一直修到街上……冬天到了,尽管为取暖烧掉了一车大块煤,但晚上还是常常冻得缩紧脊梁骨在厚厚的棉被里;秋天的小丰收都顺烟囱跑了。勉强熬过了两个冬天,终于在那一年中秋节刚过的时候,他来到了女儿家,一住就不走了。女儿逗着老父:“咋不衣锦还乡了?”王忠金显出一副苦恼人的笑。最终是故乡依旧,小楼依旧,可地荒了,鸡瘟了,鸭跑了。
医疗不便健康堪忧
陈占文,64岁,退休前是公务员。爱人去世对他打击很大,想换个环境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遂与单身的姐姐一起回到乡下。两年光景过去,老姐弟俩互相照应着,日子过得还算不错,与当地村民也逐渐融在一起了。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姐姐在劳作中不慎严重骨折,而他自己患上了糖尿病和心衰。顿时,在乡间过舒心淡泊日子的美好愿望都化为泡影。原因一是在此地不能享受异地医保,二是当地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远不如城里,三是自食其力难以为继。最后,姐弟俩无奈选择了—撤!
生活能力差酿恶果
林军,65岁,从市财政局退休下来后,卖掉了城里唯一的房产,到农村买下了一处农家房,过上了自认为神仙也羡慕的世外桃源生活。可没过多久,他就被乡村里的蚊蝇蟑螂老鼠搅扰得日夜不得安宁。更惨的是冬天,烧炕时到处都是浓烟,屋地上搭个炉子又不会压煤,二氧化碳气体弥漫在屋里,终日让他昏昏沉沉……终于在下乡两年后他因煤气中毒,成了类似植物人的患者。
辩
城市老人乡村养老,这无疑是个吸引人的想法。然而,也有部分老人及家属无法消除这样的疑问:老人看病怎么办?没人照顾能行吗?发生纠纷后,自己的权益又由谁来保护?
审慎抉择:
到处是景,何方是家
——乡村养老专谈
乡村养老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穆光宗教授:近年来,针对城里人养老难的问题,社会各界开始尝试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让生活困难的城市老人集中起来到乡村居住,减轻其生活成本,便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办法。但该办法在实践中是否可行,还要看老人们在村里究竟能得到哪些服务。如果仅仅是换个地方养老,意义并不大。他强调,乡村养老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包括对生活困难的老人发放补贴等。, 百拇医药(苏 开)
利
城里的老人还原乡下的日子,是一种痛苦的过程吗?看似操持之累,却分明有着健壮的身体。而微笑着品尝痛苦,正好验证着你积极的生活态度—得意多于不如意!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不上山下乡来呢?
新“移民”:
“你来了,花儿就开了。”
——一位老人14年“移民式”养老特写
山道弯弯,延伸着绿油油的蓬勃。车子在颠簸间冲过一座两坡间的小石桥,站定在一处院落前。迎出大宅门的“老农”,光头、短裤、汗衫,黑瘦而结实的身板。若不是他主动握手的姿态,很难想象他是一位省直离休干部。
这里是辽宁省大连市某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北距省城200多公里。而眼前这位省城来的老人在此已经生活了14年之久。
老人姓李,他家的庭院占地约两亩。院中最刺激记者视觉的,不是那一排十几间粉墙瓦房和那座欧式小楼,而是在房前生长着的错落花木和在屋后生长的葱茏果蔬,蜂来蝶去,幽静养眼。
老人是1994年离职休养的,当年就来到这个村子住进不足40平方米的小土房,开始重温参加革命和走“五七”时的农民生活。报纸糊墙,屋漏接雨,四五年艰苦劳作的滚动发展,他又一次尝试到了成功。
“城里的老干部还原乡下的日子,是不是一种痛苦的过程?按说,您和老伴属于移民式养老,连省城的家都连窝端来了,还投资了几乎全部积蓄,划得来吗?”记者问道。
“刚来这时,除了喜欢这里天然氧吧的新鲜空气外,其他都不适应。住在垃圾箱一般的破屋里,举目无亲的寂寞,用水、用电、购物、医疗确有诸多不便,但微笑着品尝痛苦,验证着你积极的生活态度。无论你做花农、菜农、果农,还是搞畜养,都要学习新知识,积累动手经验。至于我投资的回报率是多少,我认为最划算的是—得意多于不如意!”
有一句诗说得好:“你来了,花儿就开了。”在这里,记者所见其种养布局以花卉为主,果菜和畜养为辅。攀爬在山石廊亭间及盆栽在暖棚里的花卉品种达百余种。老人说:“花儿是伴,只为看,决不卖。”他种植的果树品种有桃、枣、李子、苹果、葡萄等,还养殖了孔雀鸽、鸟子鸽、乌鸡、珍珠鸡、美国火鸡、巴西绿龟、德国黑贝犬。老人14年开发出的美景吸引了许多村民和新朋故友来此观赏。为此,他在村中得一雅号—“花痴”。他的新“移民”之举招引来大庆、长春、沈阳、鞍山、抚顺等地的离退休老同志二三十人举家来此置宅,效仿他做另类村民。
心动地带:诱惑多多听仔细
——乡村养老模式调查
“树挪死,人挪活”,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头禅。一些老年人虽入晚境,但生命的韧度不减,常想换个地方换个活法。无疑,乡村养老的多种新型模式,对这样的老年人诱惑多多。
浙江推出农村休闲养老项目
花五六万元,就可以在风景宜人、空气清新的山村拥有一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30年之内,随时可以居住。如果一个地方住腻了,还可以住到其他风景区的乡村去;如果不想住,可以把房屋出租……
这是浙江省一家公司今年初推出的天目山脚下九思村休闲养老项目,引来看房游客三五成群,其中上海方向来的游客居多。在职时从事园林设计工作的张诚志说:“凭着多年的考察经验,我认为天目山很适合养老。从价格上看,五六万元在上海市中心只能买个阳台,而在这能享受30年的健康生活。”
北京时兴到乡村租赁农家房养老
今年初夏,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社区一纸“通知”贴在了社区内的宣传栏上。
“我街道有的老人因生活困难,要把房屋出租,自己到郊区租房居住。为了使老人相互关照,我咨询中心与顺义区李遂、北务等村联系,介绍老人进村休养……”
这个社区的居民都知道,顺义区李遂、北务两个村是北京市有名的“绿色村”,生态条件十分有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一时间,引起了社区许多老年居民的兴趣……
辽宁出现乡村养老中心“预租床位”
借着乡村养老的旺盛势头,辽宁一家公司在抚顺县建起了两栋楼。宣传材料上称这是 “集旅游、度假、观光、休闲、娱乐、养老、托老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养老服务中心”。始自去年9月,该公司就开始“预租床位”,让很多老人怦然心动。一些老年人对此虽有些拿不准,但还是陆续签约了。
但是,目前该养老中心在医疗、消防、土地审批、预租床位、宣传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被有关部门责令整改后,该公司表示,“尽快办理好各项手续,保证安排好老人晚年生活。”
弊
乡村养老,利弊同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如上文这样的成功典型,也不乏下文这些打道回府者。一番乡村“浪漫之旅”过后,重又回到现实中的城市,没人明白他们心中除了偶生的悔意,还有别的什么呢?
异乡异客:
从乡思到乡愁
——从“下乡族”到“返城族”的个案记录
住没有暖气的小楼受不了
王忠金,70岁,从国有建筑公司退休后,尽管女儿家在大城市有400平方米的房子请他去住,但他还是抑制不住还乡的念头。城里人还乡自是要光耀门庭,于是他将小平房翻建成小二楼,园子里种的菜都是好品种,家禽也养了一大群,院里的甬道一直修到街上……冬天到了,尽管为取暖烧掉了一车大块煤,但晚上还是常常冻得缩紧脊梁骨在厚厚的棉被里;秋天的小丰收都顺烟囱跑了。勉强熬过了两个冬天,终于在那一年中秋节刚过的时候,他来到了女儿家,一住就不走了。女儿逗着老父:“咋不衣锦还乡了?”王忠金显出一副苦恼人的笑。最终是故乡依旧,小楼依旧,可地荒了,鸡瘟了,鸭跑了。
医疗不便健康堪忧
陈占文,64岁,退休前是公务员。爱人去世对他打击很大,想换个环境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遂与单身的姐姐一起回到乡下。两年光景过去,老姐弟俩互相照应着,日子过得还算不错,与当地村民也逐渐融在一起了。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姐姐在劳作中不慎严重骨折,而他自己患上了糖尿病和心衰。顿时,在乡间过舒心淡泊日子的美好愿望都化为泡影。原因一是在此地不能享受异地医保,二是当地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远不如城里,三是自食其力难以为继。最后,姐弟俩无奈选择了—撤!
生活能力差酿恶果
林军,65岁,从市财政局退休下来后,卖掉了城里唯一的房产,到农村买下了一处农家房,过上了自认为神仙也羡慕的世外桃源生活。可没过多久,他就被乡村里的蚊蝇蟑螂老鼠搅扰得日夜不得安宁。更惨的是冬天,烧炕时到处都是浓烟,屋地上搭个炉子又不会压煤,二氧化碳气体弥漫在屋里,终日让他昏昏沉沉……终于在下乡两年后他因煤气中毒,成了类似植物人的患者。
辩
城市老人乡村养老,这无疑是个吸引人的想法。然而,也有部分老人及家属无法消除这样的疑问:老人看病怎么办?没人照顾能行吗?发生纠纷后,自己的权益又由谁来保护?
审慎抉择:
到处是景,何方是家
——乡村养老专谈
乡村养老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穆光宗教授:近年来,针对城里人养老难的问题,社会各界开始尝试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让生活困难的城市老人集中起来到乡村居住,减轻其生活成本,便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办法。但该办法在实践中是否可行,还要看老人们在村里究竟能得到哪些服务。如果仅仅是换个地方养老,意义并不大。他强调,乡村养老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包括对生活困难的老人发放补贴等。, 百拇医药(苏 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