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老同志之友》 > 2008年第8期
编号:11670424
震动·震撼 感动·感叹
http://www.100md.com 2008年8月1日 《老同志之友》 2008年第8期
     编者按

    “5·12”汶川大地震过去已近三个月,震后的余波渐弱渐息,但全国人民抗震救灾、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爱意仍然长流,热情仍然高涨。本刊第7期含泪推出抗震救灾专题《每一滴眼泪都是真爱》之后,相信广大读者已能感受到我们对灾区民众尤其是灾区老年群体的担忧与关爱。

    然而,有限的篇幅何以能承载我们的全部感情呢?尤其是本刊几名身处“前方”的记者更是意犹未尽。那么,就请您在此听听她们的心声吧!透过她们的讲述,您会更加明白《每一滴眼泪都是真爱》里的每一个字—的的确确都是真情的流露……

    见证老人的勇敢和赤子的孝心

    本刊驻四川绵阳记者/田明霞

    我家住绵阳市涪城区一幢楼房的5 楼,距离这次大地震人员伤亡最惨重的北川县城仅72公里。12日下午大地震来袭时,我正要出门,突如其来的剧烈晃动使我摔倒在家门口的地板上。楼房的剧烈晃动停止后,我飞奔下楼,只见街上到处是被地震损毁掉的墙砖、广告牌、树枝以及相互搀扶着的惊魂未定甚至头破血流的群众,响在耳边的则是此起彼伏的救护车声……
, 百拇医药
    那几天,正常通讯遭到破坏,不能上网,手机信号也不正常。人们大多在外露宿,我家也在楼下的一片树荫里搭建了临时的避震棚栖身。15日,城里的互联网通讯恢复后,我打开电子邮箱,看到了杂志社发来的邮件,这封信是13日早晨6时发来的,信中说:“闻听四川发生大地震后,大家十分关心你的安全和生活,表示慰问!祝你身体健康,多多保重!”寥寥数语的问候,却让我感动不已。

    次日,我又接到了一位编辑打来的电话说,得知我健康平安,编辑部同志都放心了。同时也希望我能采写一些灾区里有关老年人自救以及儿女孝顺父母的稿件。

    稍作准备后,我于17日上午进入了北川。平时只需1个小时就能走完的路程,这天却走了3个小时。扶老携幼的灾民从大山里陆续走出来,我看见其中不少人是背着老年人逃生而出的。家住北川县曲山镇海光村5社的彭胜云,背着88岁的母亲,经3个多小时奔波才到达相对安全的任家坪;家住北川县邓家乡云力村4社的杨宗翠,体重仅45公斤的她硬是背着80岁的母亲,以惊人的毅力,翻山越岭地走了近20公里山路,把母亲送到安全地带……
, 百拇医药
    20日,我又绕道江油市,经桂溪乡到了北川陈家坝采访。在这里,我得知家住樱桃沟村的陈仁平老汉靠两个鸡蛋在废墟下苦撑174个小时后才被营救出来,送到了绵阳市第三医院救治。晚上7时,赶回绵阳后,我立即赶到市第三医院采访……陈仁平顽强的生命力令人佩服,母鸡生蛋救主令人感动。

    一处处让人惨不忍睹的场面,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激励着我奔波采访,这些异常鲜活的素材让我文思泉涌,我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稿子,并发回了编辑部。

    余震伴我写完最后一个字

    本刊驻成都记者/王侨蜀

    “昨晚震了没?昨晚哪儿睡的?”……这是震后成都市民之间说得最多的话语。但在经历了最初的恐惧后,职业的敏感使我迅速调整好情绪,安顿好年近八旬、体弱多病的父母,自己迅速进入到关注灾区老人的工作状态中。

, http://www.100md.com     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我无法深入重灾区做一线的采访,就到设在成都的各灾民安置点以及各家接收灾民的医院采访。在这些地方,有很多志愿者在热心地为灾民服务,其中便有不少老年人。74岁高龄的川大华西医院退休教授张泮林、75岁的杨清秀,以及来自唐山的71岁的魏宝仁,成了志愿者队伍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由于避震夜晚露宿街头,我患了重感冒并引发了过敏性鼻炎,头痛欲裂。就在这时,我接到了杂志社领导和编辑的电话,他们的关心和问候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于是我抓紧时间开始写稿。

    那天下午刚写个开头,电话响了,父亲着急地催我赶快下楼,听说16点左右有六级以上余震。我赶紧关了电脑背包下楼……然而,时近17点了,没有任何动静,我立即决定回三楼家里写稿。上楼时,正好碰到邻居一家人到楼下的帐篷去,他们惊奇不解地问我:“你不害怕余震啊?”

    我给自己规定:今天晚上无论如何必须写完。没想到竟三次被余震骚扰。第一次是21点刚过,突然感觉电脑桌有点晃,杯中水在荡,接着窗户也“沙沙”作响,我心里咯噔一下:“要跑吗?”刚想站起来,却已恢复了平静。“不过如此嘛!”又继续写稿。23点左右和凌晨1点余震又来偷袭时,我心里虽然有点发虚,但仍坚持写作,直到写完最后一个字。
, 百拇医药
    保证做好“防震衣”

    本刊驻北京记者/侠子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作为《老同志之友》的记者,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地震灾区的老人们怎么样?他们承受得了这巨大的灾难吗?自此,我一直密切关注着灾区的消息,关注着那些令人振奋的生命奇迹,那些可歌可泣的白发勇士,那些勇于奉献爱心的老年人,还有那些虽然满头白发,但依然一腔热血的老年志愿者。他们的言行感染着我,他们的无私和伟大感动着我,他们的可爱和博爱也温暖着我……

    与此同时,杂志社一位领导代表社里第一时间联系我,说这期的“特别关注”栏目要做抗震救灾的专题,并和我沟通了他的想法,最后我们决定从“生命奇迹”“爱心救助”“灾后恢复”这几个角度来关注灾区的老年人。他还特别叮嘱我,文字一定要写得感人,首先要感动你自己。我郑重地保证:请放心,我一定做好这件“防震衣”!

    怀着和前方记者一样的心情,肩负着社领导寄予我的厚望,我开始着手组织材料,这中间还有编辑收集到的其他资料和千方百计“淘”来的四川慈善总会“情暖老人”的捐款账号,以及地震时老年人该如何应对和自救的一些知识。最后我们确定了《每一滴眼泪都是真爱》做专题的大标题,用“献给地震灾区的受灾老人”做副题。

    在整个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在梳理和组织语言及写作的过程中,我无时不刻不被感动、不在流泪,这是我多年来第一次这样饱含深情与眼泪撰写文章……我们相信,有爱就有希望,有我们13亿人民伸出的双手和奉献爱心,我们的四川一定会更加美丽!我们的中国一定会更加繁荣和富强!, 百拇医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