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谷孙:满腹英文铸春秋
在复旦大学的校园里,总能见到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沿着小路缓缓踱步。他从1957年考进英语系,就没有离开过这里。50多年了,他从一个满头青丝的青年到白发苍苍的老者,虽饱经沧桑,却岁月如歌,事业辉煌,他就是与英语终身结缘的杰出教授陆谷孙。
与香港总督对背莎士比亚
陆教授一生研究莎士比亚成痴,2006年出版的《莎士比亚史讲》是他多年心血的集成。
业界流传一段陆谷孙背诵莎士比亚的佳话。那年,上海市市长朱镕基曾在全市干部会议上褒扬陆谷孙,说这位翻译可了不得,与香港总督对背莎士比亚。原来,陆谷孙多次应邀作为主要口译,参加上海市重大经济或文化国际会议,并多次为市长笔译讲演稿。1990年,他担任了出访中国香港、新加坡的上海市经济代表团首席翻译。朱市长慧眼,做主题发言时说:“陆教授,你给我翻。”陆的翻译别具人文色彩,他往往不满足译意,而是恰到好处地点缀以背景,比如朱市长提到“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他翻完了还注上一笔出处《兰亭集序》。会后,港督引用莎氏名句与朱市长攀谈,陆谷孙翻译兴之所至,将名句背了下去,令次日的港报赞不绝口。那一次,共事的香港同声传译日薪2万港元,而陆是免费的。
, 百拇医药
《英汉大词典》,不可一日无此君
《新英汉词典》以及后来的《英汉大词典》,是很多人和英语“结缘”时的“启蒙老师”,也是很多人英语学习的“终身伴侣”。
难怪《英汉大词典》被香港著名文化大家董桥形容为“不可一日无此君”,英美的词典专家评论这是“远东最好,也是世界范围内较好的双语词典之一”、“具有超世纪的生命力”。
这两本词典的主要编纂者和主编就是陆谷孙教授。从1976年起,他参加《英汉大词典》的筹备和编写,1986年11月开始担任主编。这部1500万字的《英汉大词典》是由中国学人独立研究编写的第一部综合性英汉词典,出版十余年来,影响难以估量。
他已与辞书相伴近30个年头。据说,除了修订《英汉大词典》,现在陆教授还在领衔编纂一部《汉英词典》。它的最大特色在于,主要词语是在一个美国人用的词库基础上进行编纂的,而且充分考虑到两岸三地语汇上的差异,有较大的时间跨度。
, 百拇医药
父子合译都德名著《星期一的故事》
陆谷孙说:“现世给了我不少虚荣,老实说我都不怎么看重。最令我自豪的是:我是我父亲的儿子……‘子欲养而亲不待’,先父对我的殷望和‘不为燥湿轻重,不为穷达易饰’的教诲,衷心铭感,匪言可宣。”陆谷孙如是说,“父亲开始教我看图识字,用的教材就是当年中法学堂的奖品《拉封丹寓言》;稍后又教《三字经》《百家姓》《对子书》等,督促背诵唐诗,还讲《最后一课》等爱国故事。后来,当我长大,在大学一年级的作文里回忆童年写到《最后一课》给我幼嫩的灵魂带来的震撼时,自以为从小接受的是爱国主义教育。”
20世纪50年代中期,陆谷孙的父亲,在中科院哲学研究所从事法译汉工作的陆达成先生,曾为中国当时的青少年读者译出都德短篇小说集《星期一的故事》,但因某种原因,没有出版。陆谷孙说,20世纪90年代末,一个朋友偶然见到了陆达成的译稿。
“朋友见父亲大人一笔一画蝇头小楷誊抄功夫十分感慨,遂建议我续译,因我不谙法文,朋友又代我从施蛰存先生的牙签玉轴中捡出英文版借我。”因经历如此两次翻译,陆谷孙担心原文风貌会不会因此失落,凭着严谨的治学态度,陆谷孙请来多年好友、翻译家周克希,对照法文原著,将自己这部分的译稿逐句比照审定后,才放心地将与父亲合译的文字拿出来出版,遂成此书,也因此留下一段父子同译的译坛佳话。
, 百拇医药
不要绿卡,我要做中国人
陆谷孙的夫人和女儿都已定居美国。他的女儿是名律师,女婿是个美国小伙。一家人其乐融融。虽说一家人都在美国,但陆谷孙却不肯到美国去常住,在那里只住上两个月就要离开回国。
正因为离不开祖国这片土地,陆谷孙这位“倔强的中国老百姓”至今仍一人住在复旦旁一栋三层红砖老宅的底楼,那是一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房子,每天到了傍晚,他会从这里前往复旦大学校园内踱步。他说其实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尤其是一到秋天,遍地寒虫鸣唧唧的时候,就会想到学校,那里有割舍不了的情结。
与许多知名教授不同的是,花甲之后,陆谷孙没有“退而不休”去做CEO、社会名流啥的下海淘金者。他还是坚持在学校讲课,“和学生在一起”,总觉得自己还年轻。偶尔他还会到小区门口的书报摊帮街坊守一会儿摊,“和群众在一起”,与他们家长里短地聊一会儿。其余的时间,就是躲在家看看书、写写文章,过起“养老”的日子,并谢绝了大部分的社会活动。
人物档案
陆谷孙
1940年生,浙江余姚人。1965年复旦大学外文系研究生毕业,历任复旦大学副教授、教授。从事英美语言文学的教学、研究和翻译工作,专于莎士比亚研究和英汉辞典编纂。是《新英汉词典》和《英汉大词典》主编。该书曾获上海市优秀图书特等奖,中国首届国家图书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百拇医药(包满珪)
与香港总督对背莎士比亚
陆教授一生研究莎士比亚成痴,2006年出版的《莎士比亚史讲》是他多年心血的集成。
业界流传一段陆谷孙背诵莎士比亚的佳话。那年,上海市市长朱镕基曾在全市干部会议上褒扬陆谷孙,说这位翻译可了不得,与香港总督对背莎士比亚。原来,陆谷孙多次应邀作为主要口译,参加上海市重大经济或文化国际会议,并多次为市长笔译讲演稿。1990年,他担任了出访中国香港、新加坡的上海市经济代表团首席翻译。朱市长慧眼,做主题发言时说:“陆教授,你给我翻。”陆的翻译别具人文色彩,他往往不满足译意,而是恰到好处地点缀以背景,比如朱市长提到“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他翻完了还注上一笔出处《兰亭集序》。会后,港督引用莎氏名句与朱市长攀谈,陆谷孙翻译兴之所至,将名句背了下去,令次日的港报赞不绝口。那一次,共事的香港同声传译日薪2万港元,而陆是免费的。
, 百拇医药
《英汉大词典》,不可一日无此君
《新英汉词典》以及后来的《英汉大词典》,是很多人和英语“结缘”时的“启蒙老师”,也是很多人英语学习的“终身伴侣”。
难怪《英汉大词典》被香港著名文化大家董桥形容为“不可一日无此君”,英美的词典专家评论这是“远东最好,也是世界范围内较好的双语词典之一”、“具有超世纪的生命力”。
这两本词典的主要编纂者和主编就是陆谷孙教授。从1976年起,他参加《英汉大词典》的筹备和编写,1986年11月开始担任主编。这部1500万字的《英汉大词典》是由中国学人独立研究编写的第一部综合性英汉词典,出版十余年来,影响难以估量。
他已与辞书相伴近30个年头。据说,除了修订《英汉大词典》,现在陆教授还在领衔编纂一部《汉英词典》。它的最大特色在于,主要词语是在一个美国人用的词库基础上进行编纂的,而且充分考虑到两岸三地语汇上的差异,有较大的时间跨度。
, 百拇医药
父子合译都德名著《星期一的故事》
陆谷孙说:“现世给了我不少虚荣,老实说我都不怎么看重。最令我自豪的是:我是我父亲的儿子……‘子欲养而亲不待’,先父对我的殷望和‘不为燥湿轻重,不为穷达易饰’的教诲,衷心铭感,匪言可宣。”陆谷孙如是说,“父亲开始教我看图识字,用的教材就是当年中法学堂的奖品《拉封丹寓言》;稍后又教《三字经》《百家姓》《对子书》等,督促背诵唐诗,还讲《最后一课》等爱国故事。后来,当我长大,在大学一年级的作文里回忆童年写到《最后一课》给我幼嫩的灵魂带来的震撼时,自以为从小接受的是爱国主义教育。”
20世纪50年代中期,陆谷孙的父亲,在中科院哲学研究所从事法译汉工作的陆达成先生,曾为中国当时的青少年读者译出都德短篇小说集《星期一的故事》,但因某种原因,没有出版。陆谷孙说,20世纪90年代末,一个朋友偶然见到了陆达成的译稿。
“朋友见父亲大人一笔一画蝇头小楷誊抄功夫十分感慨,遂建议我续译,因我不谙法文,朋友又代我从施蛰存先生的牙签玉轴中捡出英文版借我。”因经历如此两次翻译,陆谷孙担心原文风貌会不会因此失落,凭着严谨的治学态度,陆谷孙请来多年好友、翻译家周克希,对照法文原著,将自己这部分的译稿逐句比照审定后,才放心地将与父亲合译的文字拿出来出版,遂成此书,也因此留下一段父子同译的译坛佳话。
, 百拇医药
不要绿卡,我要做中国人
陆谷孙的夫人和女儿都已定居美国。他的女儿是名律师,女婿是个美国小伙。一家人其乐融融。虽说一家人都在美国,但陆谷孙却不肯到美国去常住,在那里只住上两个月就要离开回国。
正因为离不开祖国这片土地,陆谷孙这位“倔强的中国老百姓”至今仍一人住在复旦旁一栋三层红砖老宅的底楼,那是一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房子,每天到了傍晚,他会从这里前往复旦大学校园内踱步。他说其实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尤其是一到秋天,遍地寒虫鸣唧唧的时候,就会想到学校,那里有割舍不了的情结。
与许多知名教授不同的是,花甲之后,陆谷孙没有“退而不休”去做CEO、社会名流啥的下海淘金者。他还是坚持在学校讲课,“和学生在一起”,总觉得自己还年轻。偶尔他还会到小区门口的书报摊帮街坊守一会儿摊,“和群众在一起”,与他们家长里短地聊一会儿。其余的时间,就是躲在家看看书、写写文章,过起“养老”的日子,并谢绝了大部分的社会活动。
人物档案
陆谷孙
1940年生,浙江余姚人。1965年复旦大学外文系研究生毕业,历任复旦大学副教授、教授。从事英美语言文学的教学、研究和翻译工作,专于莎士比亚研究和英汉辞典编纂。是《新英汉词典》和《英汉大词典》主编。该书曾获上海市优秀图书特等奖,中国首届国家图书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百拇医药(包满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