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岚:让马兰响起音乐之声
邓小岚的父亲邓拓,是我国新闻史上的一代英才,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邓拓率领《晋察冀日报》的同仁,躲开敌人的围追堵截,辗转于马兰村所在的太行山地区,坚持边战斗边出报,创下了中国新闻史上的奇迹。邓小岚的母亲丁一岚也曾是《晋察冀日报》的一员。邓小岚就是在这样的战争环境中出生的。退休后,她念念不忘马兰这块热土。
在河北省西部革命老区阜平县,有一个叫马兰的小村庄,四周群山环绕,峡深谷幽。在这寂静的村庄里竟然经常传出小提琴、手风琴、电子琴演奏的美妙乐曲,这些优美的旋律,出自一个个十来岁的山村孩子之手。他们的老师,就是年近七旬的邓小岚。
“马兰故人”重回马兰
邓小岚和父母与马兰村有着太多的不解之缘。1943年,时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的邓拓和妻子丁一岚在马兰村生下了长女邓小岚,因为日寇经常对根据地进行扫荡,邓小岚一出生便被寄养在当地老乡家里,3岁后才被接到父母身边。
, 百拇医药
父母对长大懂事的邓小岚说,马兰是你的第一故乡,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那里的乡亲们。母亲还专门刻了枚“马兰故人”的印章赠给她。因此,邓小岚退休后,去马兰看看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2003年清明节,刚从北京市公安局退休不久的邓小岚来到了马兰村。马兰村贫困的现状让邓小岚难过不已,石头盖的房子,石头垒的院墙,连猪圈也都是用石头砌成的。过多的石头让马兰村的耕地少得可怜,地里的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出去打工,几乎是唯一挣钱的出路。
邓小岚为父亲的报社同事和当年牺牲的乡亲扫墓,遇见了一群当地小学的孩子。她提议道:“我们一起唱个歌吧?”令她感到诧异的是,这些山里孩子竟然想不起其他任何一首歌曲。有些孩子甚至问她:“唱歌是什么?”
邓小岚心里酸酸的,当年父亲在这里办报时,业余时间还教乡亲们唱歌、跳舞。如今,时代进步了,这里的孩子们却连国歌都不会唱,自己为什么不为他们做些事情呢?!
, 百拇医药
没有音乐的人生太苍白了
从马兰村回到北京后,邓小岚决定把音乐带进马兰。她坚信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还可以拓宽孩子们升学和就业的路子,没有音乐的人生太苍白了。
马兰小学仅有四闻破旧不堪的校舍,邓小岚发动弟弟妹妹们捐款,一共凑了4万多元钱,帮助马兰小学重修了7间校舍。马兰的乡亲们穷得仅能温饱,买不起昂贵的乐器。不爱求人的邓小岚四处化缘,把家人、亲友们用过的手风琴、小提琴、电子琴和吉他等乐器、乐谱收集起来,都带到了马兰村。
乐器有了,可这些终日在村里疯跑的孩子们连乐器名字都叫不出来,更不懂乐谱。于是,吹拉弹唱全能的邓小岚决定每个月在村里住上一周,手把手地教孩子们识谱、拉琴。
为了不打扰乡亲们,邓小岚在新修建的校舍给自己安排了一间门通着教室的小屋,她从城里一趟趟地提来电饭锅、碗筷、被褥。邓小岚养老金不高,她节衣缩食,把不多的养老金和精力全都花在山区小学的教学上。
, http://www.100md.com
马兰村地处河北西部大山深处,每次来马兰,邓小岚都要早早起床从家坐地铁到北京火车站,搭乘9点的火车两个半小时后到达定州,然后在定州吃口饭,再坐3个半小时的大巴到阜平县城,她还要计算好时间,正好赶上往马兰村的唯一一趟班车,再在坑洼不平的公路上颠簸1个半小时,才能到达马兰村。
300公里的行程耗时整整一天,而在这条线路上,邓小岚从60岁开始至今已经走了8年。
庄稼汉哼上了世界名曲
王金龙是“马兰小乐队”的手风琴手,他的家庭很特殊:母亲智障,父亲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打工。由于没有约束,王金龙玩得很野,当初,邓小岚发现他有拉手风琴的潜质,就把他吸收过来,没想到这孩子非常痴迷,几个月便拉得像模像样了。父亲非常羡慕儿子,让儿子教他,还老和王金龙抢琴,王金龙找邓小岚告爸爸的状。为了平息父子冲突,邓小岚又找了架电子琴给王金龙的父亲弹。
, 百拇医药 一天晚上,邓小岚去王金龙家家访,看到个子不高的王金龙坐在小板凳上,穿着那件有假马甲的西服,用黑瘦的小手拉着《欢乐颂》,他的父亲则坐在堂屋的椅子上,拨弄起并不熟练的电子琴,和儿子一块演奏,王金龙的智障母亲安静地坐在旁边,用崇拜的神情看着父子俩。
看着这温情的一幕,邓小岚非常欣慰,音乐正在改变着王金龙一家人的生活,这也正是她想看到的。
同样被音乐改变的还有陈鑫和她的爸爸,陈鑫是邻村的一个女孩,虽然路远,她每次都是第一个到教室,而每次乐队训练,已经成为她最渴盼的时光。自从接触小提琴后,原本害羞内向的陈鑫,性格也变得活泼起来,她的母亲甚至嗔怪女儿话太多了,不过,她觉得闺女还是活泼些好。
去年大年初八,陈鑫的父亲就离家外出打工了。想爸爸的时候,陈鑫就给他打电话,把新学的曲子拉给他听。许多个灯光昏黄的夜晚,这边是拉琴的陈鑫,那边是工地上的父亲,陈鑫肩上的琴弦抖动,万籁俱寂的山村之夜,就这样响起悠扬的小提琴声。
一晃儿9年过去了,邓小岚带来的音乐慢慢改变着这座原本沉默的村庄。小提琴、手风琴、小号、曼陀铃、葫芦丝、笛子……越来越多的乐器出现在这个山村里;《欢乐颂》《念故乡》《雪绒花》等世界名曲,常常回旋在农家的屋子里,或者是山间的地头上,就连村民们在干活的时候,也都哼上了这些“说不出名字”的调调。, 百拇医药(微云)
在河北省西部革命老区阜平县,有一个叫马兰的小村庄,四周群山环绕,峡深谷幽。在这寂静的村庄里竟然经常传出小提琴、手风琴、电子琴演奏的美妙乐曲,这些优美的旋律,出自一个个十来岁的山村孩子之手。他们的老师,就是年近七旬的邓小岚。
“马兰故人”重回马兰
邓小岚和父母与马兰村有着太多的不解之缘。1943年,时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的邓拓和妻子丁一岚在马兰村生下了长女邓小岚,因为日寇经常对根据地进行扫荡,邓小岚一出生便被寄养在当地老乡家里,3岁后才被接到父母身边。
, 百拇医药
父母对长大懂事的邓小岚说,马兰是你的第一故乡,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那里的乡亲们。母亲还专门刻了枚“马兰故人”的印章赠给她。因此,邓小岚退休后,去马兰看看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2003年清明节,刚从北京市公安局退休不久的邓小岚来到了马兰村。马兰村贫困的现状让邓小岚难过不已,石头盖的房子,石头垒的院墙,连猪圈也都是用石头砌成的。过多的石头让马兰村的耕地少得可怜,地里的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出去打工,几乎是唯一挣钱的出路。
邓小岚为父亲的报社同事和当年牺牲的乡亲扫墓,遇见了一群当地小学的孩子。她提议道:“我们一起唱个歌吧?”令她感到诧异的是,这些山里孩子竟然想不起其他任何一首歌曲。有些孩子甚至问她:“唱歌是什么?”
邓小岚心里酸酸的,当年父亲在这里办报时,业余时间还教乡亲们唱歌、跳舞。如今,时代进步了,这里的孩子们却连国歌都不会唱,自己为什么不为他们做些事情呢?!
, 百拇医药
没有音乐的人生太苍白了
从马兰村回到北京后,邓小岚决定把音乐带进马兰。她坚信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还可以拓宽孩子们升学和就业的路子,没有音乐的人生太苍白了。
马兰小学仅有四闻破旧不堪的校舍,邓小岚发动弟弟妹妹们捐款,一共凑了4万多元钱,帮助马兰小学重修了7间校舍。马兰的乡亲们穷得仅能温饱,买不起昂贵的乐器。不爱求人的邓小岚四处化缘,把家人、亲友们用过的手风琴、小提琴、电子琴和吉他等乐器、乐谱收集起来,都带到了马兰村。
乐器有了,可这些终日在村里疯跑的孩子们连乐器名字都叫不出来,更不懂乐谱。于是,吹拉弹唱全能的邓小岚决定每个月在村里住上一周,手把手地教孩子们识谱、拉琴。
为了不打扰乡亲们,邓小岚在新修建的校舍给自己安排了一间门通着教室的小屋,她从城里一趟趟地提来电饭锅、碗筷、被褥。邓小岚养老金不高,她节衣缩食,把不多的养老金和精力全都花在山区小学的教学上。
, http://www.100md.com
马兰村地处河北西部大山深处,每次来马兰,邓小岚都要早早起床从家坐地铁到北京火车站,搭乘9点的火车两个半小时后到达定州,然后在定州吃口饭,再坐3个半小时的大巴到阜平县城,她还要计算好时间,正好赶上往马兰村的唯一一趟班车,再在坑洼不平的公路上颠簸1个半小时,才能到达马兰村。
300公里的行程耗时整整一天,而在这条线路上,邓小岚从60岁开始至今已经走了8年。
庄稼汉哼上了世界名曲
王金龙是“马兰小乐队”的手风琴手,他的家庭很特殊:母亲智障,父亲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打工。由于没有约束,王金龙玩得很野,当初,邓小岚发现他有拉手风琴的潜质,就把他吸收过来,没想到这孩子非常痴迷,几个月便拉得像模像样了。父亲非常羡慕儿子,让儿子教他,还老和王金龙抢琴,王金龙找邓小岚告爸爸的状。为了平息父子冲突,邓小岚又找了架电子琴给王金龙的父亲弹。
, 百拇医药 一天晚上,邓小岚去王金龙家家访,看到个子不高的王金龙坐在小板凳上,穿着那件有假马甲的西服,用黑瘦的小手拉着《欢乐颂》,他的父亲则坐在堂屋的椅子上,拨弄起并不熟练的电子琴,和儿子一块演奏,王金龙的智障母亲安静地坐在旁边,用崇拜的神情看着父子俩。
看着这温情的一幕,邓小岚非常欣慰,音乐正在改变着王金龙一家人的生活,这也正是她想看到的。
同样被音乐改变的还有陈鑫和她的爸爸,陈鑫是邻村的一个女孩,虽然路远,她每次都是第一个到教室,而每次乐队训练,已经成为她最渴盼的时光。自从接触小提琴后,原本害羞内向的陈鑫,性格也变得活泼起来,她的母亲甚至嗔怪女儿话太多了,不过,她觉得闺女还是活泼些好。
去年大年初八,陈鑫的父亲就离家外出打工了。想爸爸的时候,陈鑫就给他打电话,把新学的曲子拉给他听。许多个灯光昏黄的夜晚,这边是拉琴的陈鑫,那边是工地上的父亲,陈鑫肩上的琴弦抖动,万籁俱寂的山村之夜,就这样响起悠扬的小提琴声。
一晃儿9年过去了,邓小岚带来的音乐慢慢改变着这座原本沉默的村庄。小提琴、手风琴、小号、曼陀铃、葫芦丝、笛子……越来越多的乐器出现在这个山村里;《欢乐颂》《念故乡》《雪绒花》等世界名曲,常常回旋在农家的屋子里,或者是山间的地头上,就连村民们在干活的时候,也都哼上了这些“说不出名字”的调调。, 百拇医药(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