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寥式养老让社区老人心生畏惧
空巢老人的身体、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个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如何减轻他们的寂寥和焦虑,让他们在晚年生活中感受到幸福,应该是养老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之所在。
孤独难奈
拨打110找民警聊天
在山东济南市一个社区,有一位76岁的老太太刘若楠,其生活状态可谓是寂寥式养老。刘老太太唯一的女儿在美国定居,一年前刘老太老伴儿去世时,女儿回了趟家,此后再没回来过。刘老太太虽然请了保姆,可保姆做完饭、收拾完房间走后,70多平米的房子里就剩下她一个人。大部分时间,老人都是躺在床上睡觉,她感到这种寂寥式的养老状况令人畏惧,想找人说话聊天找不到,到社区里找老人聚在一起消磨时光难随心愿。万般无奈中,她想出一个不可想象的办法,隔三差五拨打110,叫来民警陪自己聊天。
据老人的邻居介绍,该老人由于生活孤独,在寂寥式养老状况下常常心生畏惧,她便隔三差五打电话给警察,叫来警察陪她聊天驱除寂寞。社区附近派出所的民警说,他们辖区内有几位类似刘若楠老人的老太太,她们打米电话,民警都会上门,其实她们并没有需要解决的大事,她们就是想找民警说说话,跟她们聊上半个小时,她们就高兴地不得了。这些老人有的没有儿女,有的儿女去了国外或在很远的地方工作,老伴儿都已经去世。这些老人在寂寥式养老时普遍有三个方面的需求: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
此类在寂寥式养老生活状态中心生畏惧的现象在社会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如去年9月8日晚11点多,家住南京中山北路的吴老太同样也拨打了110报警,称家里被人放了炸弹。民警赶到报警人家中,进门发现老人精神很正常,年近70岁的她一个人独居,因精神孤独而感到寂寞和恐惧。民警问她哪里有炸弹,老人说客厅及房间的照明灯内有炸弹。尽管听起来不可思议,民警还是对老太太家中的电器、灯管及其他角落逐一检查了一遍,并没有发现问题。民警在与老人聊天时得知,她的儿女都不在身边,老伴儿去世多年,整日里没有人和女说话,感到很孤独,由于苦闷,晚上经常难以入眠。民警问她,是不是觉得心里闷,想找人说话才报警?她点点头说,报警只是想找个人说说话,深更半夜的,不好意思找邻居聊天。
针对以上两例因寂寥式养老而感到孤独通过拨打110找民警陪说话的事例,有关心理干预专家认为,独居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感觉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自身价值观也随之降低,因此,在长期的孤独生活中,心理上便出现了各种问题。
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易出问题
武汉中德心理研究院院长李先富说,“空巢老人”比一般子女在身边的老年人更易产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精神空虚抑郁、焦虑孤独。“空巢老人”往往身体状况差、患病率高、行动不便等,而子女关爱和照顾的缺位,更使得这些老人大多生活闷闷不乐、行为退缩,对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示怀疑,常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的状态,严重的心理问题还可导致死亡,李院长讲了医院里两个真实的案例。
2012年,汉口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到医院求助,她怀疑自己得了焦虑症,因为她完全不能坐下来,总是不停在屋里走来走去。细问得知,老人子女都不在身边,而且身体不好,老人常担心自己会突然死亡,这种恐惧和焦虑让她坐不住。李院长分析,老人并不是简单的“走来走去”,在临床上这种行为叫“静坐不能”,是精神分裂症本身的症状表现。由于发现及时,经过一年多的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加上子女的关心抚慰,老人如今已经恢复健康出院了。
还有一位70多岁的文婆婆在养老院生活,也是空巢老人。这之前,老人身体很好,没有生理疾病,可自从老伴儿去世后,老人就“病”了,整天躺在床上不吃不喝不说话,医生检查身体没有异样,这样过了五六年,最终抑郁而终……
“实际上,文婆婆就是深度抑郁症患者,如果及早干预,绝不至于死亡。”李院长说。所以,在外拼搏的子女绝对不能只在物质上对老人尽孝,“精神赡养”也是很重要的。
多方努力,让空巢老人走出寂寞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养老,已威胁到老年人的生存质量。虽然“常回家看看”已然入法,但由于各种社会实际原因,单靠子孙确实难以缓解老人的孤独。在当今国家政策已向养老事业积极倾斜的同时,社会各阶层必须注意把精神养老提升到更重要的位置,像发达国家那样,通过各种形式满足“老年人获得人格尊严、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的需求。像韩国和日本等国家,在住房、税收、休假等方面均已出台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子女与老年人合住或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德国一些社会团体和地方政府探索出的互助养老模式,不仅有助于开发老年人的互动潜力,也有利于促进老人与子女的代际交流。
借鉴国外的养老激励模式,结合我国养老事业存在的问题,为破解社会养老出现的新难题,各级政府及社会组织都应拓宽思路、勇于尝试,寻找各种创新型的养老途径,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比如针对不方便出门的老人,社区可以提供上门服务,陪老人说话,了解他们的需求。当然,在这方面还需政府部门的支持。因为,要让老人得到足够的精神慰藉,需要养老力量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同时还要懂老人心理,能和老人交流,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指导和培训。在香港和澳门,就有一些政府买岗的老年社工为老人提供上门专业服务,而且效果很好,受到独居老人的欢迎。在当前的一些城市社区,政府部门在加强养老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督促社区加强养老资源投入。比如督促社区建立老人协会,将社区里每个老人的情况登记在册,为他们定时提供上门服务。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类似打110报警电话找人陪说话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因为子女长期不在身边,这些空巢老人的身体、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个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减轻他们的寂寥和焦虑,让他们在晚年生活中感受到幸福,应该是养老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已经在一些地方实施的互相帮助、慰藉,的确能够缓解独居老人生活中的恐惧和孤独。当然,作为辖区成员纽带的社区,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现阶段,社区可以发挥的作用有很多,既可以组织老人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空巢老人走出家门,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也可以调动社会资源,组织志愿者、社工、辖区居民等群体上门服务,将对空巢老人的关爱常态化,才会使空巢老人走出寂寞,不再因寂寥式养老而心生恐惧。 (卞文志)
孤独难奈
拨打110找民警聊天
在山东济南市一个社区,有一位76岁的老太太刘若楠,其生活状态可谓是寂寥式养老。刘老太太唯一的女儿在美国定居,一年前刘老太老伴儿去世时,女儿回了趟家,此后再没回来过。刘老太太虽然请了保姆,可保姆做完饭、收拾完房间走后,70多平米的房子里就剩下她一个人。大部分时间,老人都是躺在床上睡觉,她感到这种寂寥式的养老状况令人畏惧,想找人说话聊天找不到,到社区里找老人聚在一起消磨时光难随心愿。万般无奈中,她想出一个不可想象的办法,隔三差五拨打110,叫来民警陪自己聊天。
据老人的邻居介绍,该老人由于生活孤独,在寂寥式养老状况下常常心生畏惧,她便隔三差五打电话给警察,叫来警察陪她聊天驱除寂寞。社区附近派出所的民警说,他们辖区内有几位类似刘若楠老人的老太太,她们打米电话,民警都会上门,其实她们并没有需要解决的大事,她们就是想找民警说说话,跟她们聊上半个小时,她们就高兴地不得了。这些老人有的没有儿女,有的儿女去了国外或在很远的地方工作,老伴儿都已经去世。这些老人在寂寥式养老时普遍有三个方面的需求: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
此类在寂寥式养老生活状态中心生畏惧的现象在社会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如去年9月8日晚11点多,家住南京中山北路的吴老太同样也拨打了110报警,称家里被人放了炸弹。民警赶到报警人家中,进门发现老人精神很正常,年近70岁的她一个人独居,因精神孤独而感到寂寞和恐惧。民警问她哪里有炸弹,老人说客厅及房间的照明灯内有炸弹。尽管听起来不可思议,民警还是对老太太家中的电器、灯管及其他角落逐一检查了一遍,并没有发现问题。民警在与老人聊天时得知,她的儿女都不在身边,老伴儿去世多年,整日里没有人和女说话,感到很孤独,由于苦闷,晚上经常难以入眠。民警问她,是不是觉得心里闷,想找人说话才报警?她点点头说,报警只是想找个人说说话,深更半夜的,不好意思找邻居聊天。
针对以上两例因寂寥式养老而感到孤独通过拨打110找民警陪说话的事例,有关心理干预专家认为,独居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感觉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自身价值观也随之降低,因此,在长期的孤独生活中,心理上便出现了各种问题。
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易出问题
武汉中德心理研究院院长李先富说,“空巢老人”比一般子女在身边的老年人更易产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精神空虚抑郁、焦虑孤独。“空巢老人”往往身体状况差、患病率高、行动不便等,而子女关爱和照顾的缺位,更使得这些老人大多生活闷闷不乐、行为退缩,对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示怀疑,常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的状态,严重的心理问题还可导致死亡,李院长讲了医院里两个真实的案例。
2012年,汉口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到医院求助,她怀疑自己得了焦虑症,因为她完全不能坐下来,总是不停在屋里走来走去。细问得知,老人子女都不在身边,而且身体不好,老人常担心自己会突然死亡,这种恐惧和焦虑让她坐不住。李院长分析,老人并不是简单的“走来走去”,在临床上这种行为叫“静坐不能”,是精神分裂症本身的症状表现。由于发现及时,经过一年多的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加上子女的关心抚慰,老人如今已经恢复健康出院了。
还有一位70多岁的文婆婆在养老院生活,也是空巢老人。这之前,老人身体很好,没有生理疾病,可自从老伴儿去世后,老人就“病”了,整天躺在床上不吃不喝不说话,医生检查身体没有异样,这样过了五六年,最终抑郁而终……
“实际上,文婆婆就是深度抑郁症患者,如果及早干预,绝不至于死亡。”李院长说。所以,在外拼搏的子女绝对不能只在物质上对老人尽孝,“精神赡养”也是很重要的。
多方努力,让空巢老人走出寂寞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养老,已威胁到老年人的生存质量。虽然“常回家看看”已然入法,但由于各种社会实际原因,单靠子孙确实难以缓解老人的孤独。在当今国家政策已向养老事业积极倾斜的同时,社会各阶层必须注意把精神养老提升到更重要的位置,像发达国家那样,通过各种形式满足“老年人获得人格尊严、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的需求。像韩国和日本等国家,在住房、税收、休假等方面均已出台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子女与老年人合住或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德国一些社会团体和地方政府探索出的互助养老模式,不仅有助于开发老年人的互动潜力,也有利于促进老人与子女的代际交流。
借鉴国外的养老激励模式,结合我国养老事业存在的问题,为破解社会养老出现的新难题,各级政府及社会组织都应拓宽思路、勇于尝试,寻找各种创新型的养老途径,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比如针对不方便出门的老人,社区可以提供上门服务,陪老人说话,了解他们的需求。当然,在这方面还需政府部门的支持。因为,要让老人得到足够的精神慰藉,需要养老力量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同时还要懂老人心理,能和老人交流,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指导和培训。在香港和澳门,就有一些政府买岗的老年社工为老人提供上门专业服务,而且效果很好,受到独居老人的欢迎。在当前的一些城市社区,政府部门在加强养老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督促社区加强养老资源投入。比如督促社区建立老人协会,将社区里每个老人的情况登记在册,为他们定时提供上门服务。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类似打110报警电话找人陪说话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因为子女长期不在身边,这些空巢老人的身体、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个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减轻他们的寂寥和焦虑,让他们在晚年生活中感受到幸福,应该是养老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已经在一些地方实施的互相帮助、慰藉,的确能够缓解独居老人生活中的恐惧和孤独。当然,作为辖区成员纽带的社区,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现阶段,社区可以发挥的作用有很多,既可以组织老人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空巢老人走出家门,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也可以调动社会资源,组织志愿者、社工、辖区居民等群体上门服务,将对空巢老人的关爱常态化,才会使空巢老人走出寂寞,不再因寂寥式养老而心生恐惧。 (卞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