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老同志之友》 > 2014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666220
鲁迅故里: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
http://www.100md.com 2014年3月15日 老同志之友2014年第6期
     春暖花开,阳光明媚,我们“一行人漫步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名城—一鲁迅故里绍兴。

    话说绍兴历史悠久,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之美誉。这里既是“鱼米之乡”,更以“人杰地灵”而闻名。例如历史上的治水英雄大禹,越王勾践,书圣王羲之,爱国诗人陆游等;近代巾帼英雄秋瑾,学界泰斗蔡元培,文化巨匠鲁迅;当代伟人周恩来总理……英才辈出,引人景仰。毫不夸张地说,倘若你来到这里,一不小心就会跨入一个有美丽传说的小弄堂,走近一位名人的故居,同时还会拥有一份水乡的悠闲和宁静,甚至找到你那美好的回忆和童年欢乐生活的缩影。

    (一)

    曾记得我的童年和学生时代,对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略知一二,特别仰慕。老师教我们鲁迅先生的那句诗至今还在耳边回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熟读并牢记。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带着好奇的目光,来到了鲁迅故里,如愿以偿,一睹风采。

    一下车,呈现在我面前的有一方高近4米,宽10多米,厚30多厘米的巨型花岗石雕版画墙。映入眼帘的是“鲁迅故里”四个大字,鲁迅的头像高出那么一截,整体好像采用了阴刻雕法,俨然一幅“鲁迅木刻版画”,文学巨匠之形象更显威严高大,大概也是创新而永久性的旅游广告标志吧。想当年,鲁迅先生就在这里成长、生活。经过如今的保护和修缮,这里再现了鲁迅当年生活的故居、祖居、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的原貌,咸亨酒店也穿插其间,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想起鲁迅作品中那些场景。

    我们先来到了鲁迅家的祖居,然后过一条窄小的长河,在平石板桥下有穿梭而过的乌篷船。在“三味书屋”,大家仔细而认真地听着导游的介绍。“三味书屋”本是三开间的小花厅,原来是寿镜吾先生家的书房。坐东朝西,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是晚清浙江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鲁迅12岁至17岁就在此求学。

    “三味书屋”原名叫“三余书屋”。“三余”指“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劝勉学予利用“三余”之时刻苦勤学。后来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将“三余”改为“三味”。那么这“三味”又是什么意思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xǐhǎi希海,即醋和肉酱)”的古语。转而我们来到后小园,这里种有两棵桂花树和一棵腊梅树,听说这棵腊梅树已有一百多年的寿命。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常和同学们就近来小园嬉戏玩耍,在这方小天地里抓蟋蟀,找蝉蜕,看蚂蚁背苍蝇等。但导游告诉我们这里并不是“百草园”。

    (二)

    想到下一站就是“百草园”了,我赶紧加快步子跟上了大部队,路过小桥,穿过小巷,一边还背诵着“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大约走了将近300米石板路,终于到了百草园,这里的一切真是那么清新、亮丽、神奇。

    这座“百草园”,如今仍好好地保留在周家祖宅的后院里。各个家族在这个园里都种有一些瓜菜,有的地块秋后还被用来做晒场,但因园子大而显得空旷。百草园分为北边的“小园”和南面的“大园”两区。虽无明确分界,但从实地观察略辨一二。小园在北,西北角突出,面积仅为大园的四分之一。大园在南,占地较大,西边有一垛长达40多米、高约1米的泥墙,作为与西邻梁家后园的分界线。在泥墙的南端,即与鲁迅家后门墙角接壤处,有块刻有“梁界”两字的界碑。据导游说,这块界石和这垛被鲁迅称为“有无限趣味”的“短短的泥墙”至今仍留存如故。至于菜畦当然是新种的,石井在旧址上,但井栏一点也不光滑,估计是新置的;园子里的皂荚树并不高大,也许新种的吧;倒是两棵桑葚长的如此高大。还有那…年一种的油菜花已经黄澄澄的,这里充满着一一片生机。至于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还有斑螫,肯定让我们游客惊扰或被统统赶走了。还有那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爬满了围墙,倒又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想,这么一个普通的园子,何以被鲁迅写得那么具有魅力和情趣呢?至于鸣蝉、黄蜂、菜花、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这么多景物,我们乡下应有尽有,就是不会描写,或者像流水账一样毫无生气地罗列而已,而鲁迅用生动、细腻地笔触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他的散文,无论是状物、叙事、还是写人都真实得体,放得开收得拢。他对空间的描述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身边脚下到眼前,从静到动、动中有静,先夏后冬,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另外,我认为百草园的清新、亮丽、神奇与三味书屋的昏暗、枯燥、森严、无味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后分别包含了作者强烈的褒贬之情,真不愧为大家啊!

    我漫步在这条水乡古城经典风貌的石板路上,不胜感慨万千。 (吴中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