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老同志之友》 > 2014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662816
诗意清明(下)
http://www.100md.com 2014年4月15日 老同志之友2014年第8期
     虽然清明是凭吊故人,遥寄哀思的,人们心中不免悲切切,意绵绵,泪涟涟,但清明毕竟已是阳春三月,繁花似锦,欣欣向荣的季节,就有些诗人抛弃了烦恼、忧伤和哀痛,多了些闲情逸致,只管享受“桃红柳绿梨花白”这大自然赐予的美好景色。比如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已。”这首诗是写年轻人要趁春光大好,去郊外踏青、荡秋千,别辜负了大好时光。再比如宋代词人柳永的《木兰花慢》也是这种格调:“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盈盈,斗草踏青”……这首词写了雨后的清明,景色清新,适宜插柳赏花踢球踏青,把快乐播洒在春风里。

    另外还有诗人借清明来表达人生的哲理与意义的,如北宋诗人黄庭坚的《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又有了另一番感慨和感悟。诗人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并感叹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蒿一丘,但人生的意义却是大不相同,这恐怕是清明诗的又一境界和新的高度。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诗词中,写清明的很多,数不胜数。但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境遇不同,情调不同,写出来的诗词其情感、韵味、意境就会有所差异,但不管怎样,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串色彩缤纷、耀眼夺目的明珠。

    赠小诗友

    一

    草嫩花柔一品居,江东春梦世间无。

    愿留几滴杨枝水,润我心田不再枯。

    二

    梦里吹箫逸兴长,秦淮河畔觅诗章。

    何时桃叶渡风雅,隔岸飘来一树香。

    品读老年 朱炳初

    岁月的年轮,布满沧桑的额头。

    坦然面对,老有所学所为,不让时光悄悄地溜走。

    蹒跚的脚步,从容不迫地走着。

    无怨无悔,不愿就此停歇,毕竟前路美不胜收。

    悠远的往事,萦绕在火热的心头。

    挥之不去,身处静谧的港湾,仍想搏击风云写春秋。 (闲看云 闵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