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白:舞台上的第一位『白毛女』
人生如歌,岁月如歌,往事亦如歌一这样的歌,有时激越,有时低沉;有时令人振奋,有时令人扼腕;有时让人一次次忆起,有时又让人不忍回想……伟人的经历令人景仰,而平凡人的人生则让我们感到亲切。
今年3月4日,长影著名译制片导演林白在长春去世,享年91岁。林白的艺术生涯从1938年陕西洛川抗大开始,一直至20世纪80年代,贯穿新中国文艺事业半个多世纪的征程。
人们所熟知的是,她是舞台上的第一位“白毛女”。
1938年,年仅15岁,原名翟秀华的林白,从河南洛阳女子中学毕业,来到陕西洛川抗大随营学校学习,并在学校里主演了话剧《洛痕》,于不经意间开启了一生的艺术探求。
林自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先后在戏剧系、戏剧音乐系学习4年。期间于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应延安剧协之邀,在《日出》中扮演“小东西”。
1944年,作为已在延安小有名气的戏剧演员的林白,成为鲁艺实验剧团的演员。这一年,有一部影响世人至深的歌剧正在筹备,叫做《白毛女》。多才多艺的凌子风扮演杨白劳,陈强扮演黄世仁。林白扮演了白毛女,也是中国文艺史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白毛女。1946年,林白随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简称鲁艺)和华北联大组成的东北文工一团、二团等百余人,在团长吕骥、张庚的带领下,辗转数月,来到哈尔滨演出《白毛女》,立即引起轰动,并持续数月。
此后半个多世纪里,《白毛女》歌剧中扮演喜儿的主角也几易其人,从王昆到郭兰英,再到彭丽媛,三代“喜儿”各有千秋,而林白日渐步入幕后,铸就了此后译制片导演的桂冠。
提起林白,就必须要提起她的丈夫、长影已故著名导演王家乙。在林白饰演“喜儿”版歌剧《白毛女》中,王家乙饰演穆仁智。
歌剧《白毛女》导演之一、著名戏剧家舒强是王家乙和林白伉俪的战友也是他们在延安的邻居,他的女儿舒晓鸣在回忆文章里这样写道:“王家乙叔叔1940年底到延安鲁艺,当时林白阿姨早在鲁艺了,他们是在鲁艺相识、相爱的……”
1948年,王家乙与林白相继来到东影(长影前身),王家乙在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中饰演了工人老梁,林白也开始了自己的银幕生涯。
林白在1953年时,再次因为身体原因告别舞台,进而担任译制片导演。由她执导译制的影片有《好兵帅克》《天堂里的笑声》等至今被奉为经典电影。1966年,长影已颇具规模的译制片室缩编为译制组,林白于困境中担任组长。直至1977年,中国电影再次迎来了新的春天,从前禁止放映的和不敢放映的译制片重新搬上了银幕,令人目不暇接。林白也因此重获艺术新生,继续执导译制《小贝尼》《三妯娌》《二十六个画面的占领》《夜袭机场》《侦察英雄》等一系列国外经典影片。
1979年,林白为中国观众带来了一部卓别林的电影《舞台生涯》,这部作品使她获得了1980年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对于卓别林作品特别是美国电影几乎一无所知的观众,终于有了欣赏不同艺术手法的机会。此后,林白还于1983年执导译制了影片《金牌》,再次荣获文化部年度优秀译制片奖。
不少文化人、电影人、普通影迷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对林白去世的哀悼之情。著名影评人史航说:“《天堂里的笑声》、《好兵帅克》,是长译特别牛的两个译制片精品。从小喜欢到大,现在也常听的电影录音剪辑。佩服林老太太,真的谢谢你。”导演顾晶表示:“林白阿姨走好,天堂有电影。”很多网友也用“林奶奶走好”来悼念这位老艺术家。 (马璐)
今年3月4日,长影著名译制片导演林白在长春去世,享年91岁。林白的艺术生涯从1938年陕西洛川抗大开始,一直至20世纪80年代,贯穿新中国文艺事业半个多世纪的征程。
人们所熟知的是,她是舞台上的第一位“白毛女”。
1938年,年仅15岁,原名翟秀华的林白,从河南洛阳女子中学毕业,来到陕西洛川抗大随营学校学习,并在学校里主演了话剧《洛痕》,于不经意间开启了一生的艺术探求。
林自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先后在戏剧系、戏剧音乐系学习4年。期间于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应延安剧协之邀,在《日出》中扮演“小东西”。
1944年,作为已在延安小有名气的戏剧演员的林白,成为鲁艺实验剧团的演员。这一年,有一部影响世人至深的歌剧正在筹备,叫做《白毛女》。多才多艺的凌子风扮演杨白劳,陈强扮演黄世仁。林白扮演了白毛女,也是中国文艺史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白毛女。1946年,林白随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简称鲁艺)和华北联大组成的东北文工一团、二团等百余人,在团长吕骥、张庚的带领下,辗转数月,来到哈尔滨演出《白毛女》,立即引起轰动,并持续数月。
此后半个多世纪里,《白毛女》歌剧中扮演喜儿的主角也几易其人,从王昆到郭兰英,再到彭丽媛,三代“喜儿”各有千秋,而林白日渐步入幕后,铸就了此后译制片导演的桂冠。
提起林白,就必须要提起她的丈夫、长影已故著名导演王家乙。在林白饰演“喜儿”版歌剧《白毛女》中,王家乙饰演穆仁智。
歌剧《白毛女》导演之一、著名戏剧家舒强是王家乙和林白伉俪的战友也是他们在延安的邻居,他的女儿舒晓鸣在回忆文章里这样写道:“王家乙叔叔1940年底到延安鲁艺,当时林白阿姨早在鲁艺了,他们是在鲁艺相识、相爱的……”
1948年,王家乙与林白相继来到东影(长影前身),王家乙在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中饰演了工人老梁,林白也开始了自己的银幕生涯。
林白在1953年时,再次因为身体原因告别舞台,进而担任译制片导演。由她执导译制的影片有《好兵帅克》《天堂里的笑声》等至今被奉为经典电影。1966年,长影已颇具规模的译制片室缩编为译制组,林白于困境中担任组长。直至1977年,中国电影再次迎来了新的春天,从前禁止放映的和不敢放映的译制片重新搬上了银幕,令人目不暇接。林白也因此重获艺术新生,继续执导译制《小贝尼》《三妯娌》《二十六个画面的占领》《夜袭机场》《侦察英雄》等一系列国外经典影片。
1979年,林白为中国观众带来了一部卓别林的电影《舞台生涯》,这部作品使她获得了1980年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对于卓别林作品特别是美国电影几乎一无所知的观众,终于有了欣赏不同艺术手法的机会。此后,林白还于1983年执导译制了影片《金牌》,再次荣获文化部年度优秀译制片奖。
不少文化人、电影人、普通影迷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对林白去世的哀悼之情。著名影评人史航说:“《天堂里的笑声》、《好兵帅克》,是长译特别牛的两个译制片精品。从小喜欢到大,现在也常听的电影录音剪辑。佩服林老太太,真的谢谢你。”导演顾晶表示:“林白阿姨走好,天堂有电影。”很多网友也用“林奶奶走好”来悼念这位老艺术家。 (马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