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老同志之友》 > 2014年第15期 > 正文
编号:12650273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来历(上)
http://www.100md.com 2014年8月1日 老同志之友2014年第15期
     1965年7月1 4日,解放军某部战士王杰在组织民兵进行实爆训练时,因炸药包发生意外爆炸,为保护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扑向炸点英勇牺牲。1965年11月,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同时,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分别发出通知,要求广泛开展学习王杰的活动。

    多年来,一些报纸杂志和纪念王杰的场所,在提到王杰的时候,往往认为毛泽东曾为他的牺牲题过词,或者赞扬过他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简称“两不怕”)精神。实际上,毛泽东并没有为王杰题过词,关于“两不怕”精神的谈话与王杰也没有直接的联系。

    王杰牺牲之后,朱德、周恩来、邓小平、董必武、叶剑英、陆定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王杰题过词。朱德的题词是:“学习王杰同志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周恩来的题词分两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一定要学习王杰同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他们的题词中都有“两不怕”精神的内容。毛泽东没有题词。而这个“两不怕”精神,实际上是1952年诞生在解放军驻西藏部队中的。1963年,罗瑞卿和张国华先后向毛泽东汇报过“两不怕”精神在部队中起到的巨大精神鼓舞作用。

    1952年4月,为了修筑长达2400多公里的川藏公路,历尽艰险由四川徒步进军到拉萨的十八军某部又迅速踏上筑路的艰苦征程。这支部队的二连官兵发出誓言:“我们的战士都不是神仙,而是凡人。但我们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时任该部队副政委的乔学亭也在工地现场,他在一次集会上激动地说:“二连官兵总结得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1962年10月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打响后,乔学亭带领该部奉命开赴前线。在战斗中“两不怕”精神成了广大官兵的精神力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被国防部授予荣誉称号的“阳廷安班”。在作战中,该部二连六班班长阳廷安在枪林弹雨中对身旁的战士喊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跟我来,打进去!”阳廷安牺牲后,副班长曾祥智高喊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班长报仇”的口号,带领战士们奋力冲向敌人,一鼓作气,连续攻下印军七座地堡。

    1963年2月中旬,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到北京向中央军委汇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情况。张国华在谈到反击战的主要经验时说:“这次边境作战部队的表现好得很,简单地说,就是两句话:一不怕苦,从上到下没有叫苦的;二不怕死,前赴后继,倒下一个马上有人顶上去。这两方面的事例多得很。”中央军委秘书长罗瑞卿当即赞扬了“两不怕”精神。

    1963年2月l 5日,罗瑞卿在陪同毛泽东会见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时,当面向毛泽东汇报了张国华讲的“两不怕”精神。毛泽东听了非常高兴,说:“撼山易,撼解放军难!”

    1963年2月19日下午,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了由中央领导、各大区负责人、各省市区党委书记以及中央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中央工作会议,毛泽东亲自主持。张国华在汇报刚刚结束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情况时,又一次提到了“两不怕”精神。

    1964年1月15日,西藏军区政治部《高原战士报》刊登的第十一师三十三团政委耿晓林(《八连为什么能过得硬》的文章中说:“八连同志用毛泽东思想武装了头脑,所以他们能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能够以顽强的斗志战胜敌人,压倒敌人。”从这时起,“两不怕”精神开始由西藏军区部队传向全军。

    王杰于1961年8月应征入伍。王杰在部队期间一直坚持记日记,他在1965年5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王杰牺牲后,10月30日和31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别刊登和广播了王杰日记摘抄。那段关于“两不怕”的日记成为了王杰日记中的闪光点,这在无形中成为了王杰精神的集中概括,并广为传播。 (胡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