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老同志之友》 > 2014年第15期 > 正文
编号:12650271
布线巧变丝缕画
http://www.100md.com 2014年8月1日 老同志之友2014年第15期
     68岁的陈海国,曾是广西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长期从事文学编辑等工作的她,退休后,自创并迷恋上一种与绘画有关的“艺术活儿”——从旧衣物、碎布头上扯下丝丝缕缕的线,然后将其精心组合,制作成一幅幅美妙的美术作品。她给这些作品取了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丝缕画”。十几年来,陈海国已制作完成近百幅丝缕画。有静物画、风景画,还有人物画。从用色和人物表情的刻画上,可以看出作画者的匠心独具。

    “丝缕画,丝者,情也。它是生命的游丝,女人的情怀,将之糅合,制作成一幅幅画作,便能把观者的视角带进一个独特的世界。”这是陈海国给自己创作的丝缕画下的定义。她也分享了自己与丝缕绘画结缘的心路历程。

    “作为一名业余美术爱好者,我和许多同时代的女性一样,从小就与毛线、纱布头结下不解之缘。”陈海国还记得,小时候,她从母亲那里讨来一点毛线学编织;到为人妻、为人母后,每年秋风乍起,依然毛线活儿不离手。年复一年,每当接触这些丝丝缕缕,她都倍感亲切。

    在艺术领域,创作材料的多元化令陈海国得到启迪:有人用油漆作画,有人用废旧金属作画,还有人用枯枝败叶、种子等进行创作……看来,作画不在乎用什么材料,而是在于能否注入作者的情感,表现作者的感觉。

    于是,从1997年开始,陈海国找来废旧衣物、碎布头,依据它们的纹理扯成丝线,尝试着将这些丝丝缕缕注入自己的感悟和思考,组合制作成一幅幅美术作品,并给它们取名为“丝缕画”。

    一幅《天琴》,是陈海国从春节前就开始制作的,现在才完成铺色工作。她说,相比用颜料画一幅画,制作丝缕画耗费的时间要更多,主要花费在找材料上。有时候,因无法从边角料中找到心仪的颜色,她竟把新买来的衣服给拆剪了。

    除了美术,陈海国还很喜欢我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传统文化给了她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像丝缕画《爱莲说》系列中的荷花,灵感就来自于法国画家莫奈的作品和北宋学者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的名句。

    陈海国新近创作的《雨巷》,取材自著名诗人戴望舒的诗歌《雨巷》,轻轻的雨丝,长长的深巷,画中的女子,就是令诗人惆怅所思的她……

    “在用丝缕画表达传统文化的同时,我尽力追求每一幅画都与众不同”。正在筹备画展的陈海国渴望观众能从她的作品中感受到细腻的女人情怀。 (吕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