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老同志之友》 > 2014年第16期 > 正文
编号:12647256
“全职儿子”是否能成为新职业
http://www.100md.com 2014年8月15日 老同志之友2014年第16期
     “421”的养老困境

    老齐坦言,自己家和亲家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典型的“421家庭”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家庭模式,4位老人的收入不是太高,每个月3000元左右,“等我们老了,行动不便的时候要请住家保姆或钟点工,这点钱怎么够?就算请到了,保姆照顾得好不好也很难说。”4位老人为了节省开支计划共同居家养老,如果儿子能够放弃工作,辞职回家来照顾是个既经济又实在的选择。更难能可贵的是,儿子儿媳都赞同这个方案。

    老齐向电台求助的目的,是想了解缴纳灵活就业社会保险的最低数额,同时,他也担心:儿子放弃工作回家服侍老人是否会影响他今后的养老?

    从经济的角度考虑,4位老人一起享受家庭养老,由儿子回家照顾4位老人,老人出费用给儿子,请保姆的钱省了,儿子的收入也比在单位工作时多了,加上缴纳的社会保险,不会影响儿子的医保和养老金的领取,经济又实惠。

    2014年4月10日,上海市民政局、市老龄委、市统计局联合发布的最新信息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上海市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387.62万人,占总人口的27.1%。预计2025年左右,上海将达到老龄化高峰,户籍60岁以上(含60岁)老年人将超过600万,将进入养老压力的最大时期。

    像老齐家这样收入偏低的老人,公立养老院等不到,私立养老院又住不起,家庭养老是他们唯一的选择,除了自己的子女,谁来帮他们养老?“全职儿子”能否成新职业

    对于老齐的想法,有的人认为“老人太自私”,家庭的“顶梁柱”小齐如果放弃事业,放弃正常的社会交往,实际上就是对家庭的牺牲,今后也有可能会影响他的婚姻生活,对他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

    不过也有人认为,既然全职太太已经不稀奇了,为什么不能有“全职儿子”?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辞职照顾家庭同样是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一种表达。

    还有人建议,小齐可以效仿“4050”模式,向所在街道申请离家较近的工作,这样既能在闲暇时间照顾父母,也可以保留一份工作,保证增加养老金和保险等福利。对此建议,老齐并不认可“上班就要离家,我们4个老人年纪大了,身边没有人总是不行的。”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沈志义表示,前几年,上海市民政局曾就“子女照顾老人能否成为一种新职业”做过相关课题,对于子女失业、待业等特殊情况家庭,鼓励子女回家全职照顾老人,一来能缓解“421家庭”的养老压力,让独生子女家庭的老人有所依靠。另一方面,能解决子女的就业问题,帮助他们在家上岗,成为老人最贴心的“养老员”。不过,沈志义也表示,“这个课题可惜最后不了了之了。”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市人大代表卢汉龙告诉记者,老齐的案例是“421家庭”的典型格局,也是独生子女政策下最为突出的养老矛盾。他认为,。赡养父母是子女的天职,如果将其变成一种社会工作,忽略了子女的义务和责任,于理不合。

    卢汉龙指出,目前社区、公益组织都探索为老服务、家庭养老的新模式,老齐家的情况虽然有典型性,但不具有普遍性,“现在不少社区推出了‘喘息服务’,替独生子女家庭分担养老重任,还有一些公益组织也在积极与社区合作,尝试为家庭条件困难、出行不便在家养老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老齐推崇的‘全职儿子’模式尚不足以被推广。”

    钟爱“一碗汤”的距离

    6月初,上海市政府发布了《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市政府的“9073”(90%由家庭自我照顾,7%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入住机构养老)养老格局下,在家养老成为绝对主要方式。

    5月15日,在由仁德基金会主办的“社区养老模式的发展与创新”论坛上,来自中山大学中国慈善研究院的钟晓慧从中国最具特色的独生子女问题出发,以广州为案例,从独生子女家庭内部探究养老问题。“父母通过给孩子买房,其实是在规划两代人的生活,其中包括给自身的养老做一个保障。”钟晓慧对广州的22个中等收入家庭做了调查,父母普遍非常乐意给子女买房,选择房子时距离的就近成为首要考虑因素。子女给予物质回馈更多是一个象征意义,对于父母来说,日常的情感交流才是至关重要。因此打造“一碗汤”距离的混合代际社区,有利于代际之间沟通与融合。

    上海作为一线城市,独生子女们工作压力普遍较大,已成为社会问题,多数子女为父母养老置业,往往是兼有“带小孩”目的。在工作压力与回报父母、养育儿女的权衡下,“孩养老,老养孩”的养老置业理念,成为当今养老置业的主流之一。“有的老人甚至觉得子女愿意让他带孩子才是一种孝顺,不让老人带孩子就是不孝。”钟晓慧在做调研时曾遇到这样的极端案例。照顾老人子女未必最佳

    记者采访发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数老人更期盼自己的子女能来帮他们养老,但是照顾老人,尤其是患有疾病的老人对照顾者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一项“老年人家庭照顾者及其压力的研究进展”报告显示,对年老父母的照顾,女性通常是主要照顾者。女儿多为行动不便的父母提供如喂饲、穿衣、沐浴等,儿子们多做如购物、修理家居、财务管理或其他一些需要较大体力的工作,对体弱年老父母提供的照顾多属偶发性、非持续性的援助。对于老年认知障碍患者的家庭照顾者,较少得到来自患者的感激和合作,却常有不满和怨恨,这使得照顾者感到所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而身心疲惫,处于抑郁、焦虑、绝望等负面情绪中。

    如果照顾者面临压力时,能得到他人特别是家人、朋友等周围人群的理解和支持,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照顾者思想的压力和精神负担,反之,会加重照顾者的负面情绪。即便是子女全职照顾自己的父母,也未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居家养老更要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熟人社区的网络。上钢社区在邻里守望相助的理念下,由上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率先实验性地开发了“家庭活动室”的模式,推动老人自愿贡献出自己的居室来为周边的老人社群组织活动,定期联谊,起到守望照顾的作用,并由网络推动社区中的老人建立起一种正面积极、参与式的邻里服务与精神联结。 (王弘 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