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家风传递正能量(1)
今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伴随着记者的采访镜头,不仅王蒙、冯骥才、莫言、姚明等知名人士和大家分享了自己传承自父母长辈的家风、家训;更多的普通人.包括游客、旅客、市民等的一些回复,也都让人在忍俊不禁中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家风、家教这一古老但并不落伍的话题。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风格、作风和传统。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与风气。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提倡发扬美好的家风,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因为,每一个小小的家庭,组成了社会的大家庭。家风的好坏与社会风气以及国风的好坏紧密相关。因而如果忽略家风建设,那就必然割裂下一代与传统优秀文化的联系,不利于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而作为家庭中的老人、长辈也应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言行,将优良的家风一代一代往下传。其实,某一具体的家风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其所有家庭和家族的言行修养,即他们的为人处世之道。
为人——“火心要空,人心要实”
有教育家指出:家风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文化,它是一个家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能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作用。
年近六旬的王女士对央视有关《家风是什么》的报道非常关注,她觉得,所谓家风其实就是一个家庭的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她记得自己小时候,经常帮母亲烧火做饭,那时没有天然气,都是烧柴火。每当自己坐在灶前烧火时,被烟熏火燎得流眼泪时,母亲就会说:“火心要空,人心要实。你把火心掏空,取出中间多余的柴,火自然就旺了,而做人则要实诚。”
到上学懂事的时候,王女士对母亲的这句话逐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母亲在教孩子掌握烧火窍门的同时,还教给孩子做人要诚实的道理。这两句话让王女士铭记一生,她对自己的孩子也从小就培养做人要诚实的品德。
有一次,她发现儿子参加奥数考试的成绩单上有涂改过的痕迹,便追问原因。儿子惴惴不安地承认:“因为分数太低,怕挨打,所以就涂改了分数。”王女士告诉儿子,诚实比高分更重要,做人千万不能弄虚作假,否则即使考分再高,品德也是不及格的。以后儿子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
虽然儿子的天资不是特别聪颖,尤其是数学成绩一直不理想,大学也上的是很一般的学校,但诚信踏实的人品让他在工作中得到上级的重视和信任,朋友圈的口碑也不错。儿子虽然算不上成功人士,但他生活得阳光快乐,这就足以让王女士感到满意和欣慰了。
革命领袖的家风,值得我们敬仰。新中国成立后,不少故乡亲友给身为总理的周恩来写信,要求在新政府里谋得一官半职。周恩来专门召集身边亲友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并定下了著名的“十条家规”: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许请客送礼;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七、几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八、生活要艰苦朴素;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这十条家规是周恩来崇高品德风范的真实写照。他是这样定的,也是这样执行的。有人曾用这样一首诗赞美周恩来的高尚品德:“无私功自高,不矜威益重。”的确,周恩来在“无私”和“不矜”上,为我们展现了他的家风美德。
处世——与人为善 换位思考
2013年4月发生在上海复旦大学的投毒案,是继北大朱令案以后,又一件高校室友疯狂残害室友的案件。案情始末,是复旦大学学生林森浩因为对同室室友黄洋看不顺眼,于是从实验室拿来毒药放入宿舍饮水机,导致黄洋喝下后中毒身亡。
北大、复旦,这些令人仰慕的高等学府中的天之骄子,为何会发生投毒、伤害致死亡等犯罪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反思。两个本应有美好前程的学子,仅仅是因为相互看不惯等生活小事,便演变成了投毒杀人的刑事案件,不但毁掉了两个人和他们的父母家庭,也是我们的社会和教育的悲剧。
如今社会上的有些家长,眼光只盯住应试教育。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让孩子考上所谓的名校,不惜花费重金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却忽略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他们并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如何与同学相处,这实际上是我们的社会、家庭教育走进的一个误区。
独生子女一代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父母长辈过多的呵护和溺爱,不自觉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习惯。当他们进入学校和社会与他人相处或有矛盾时,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化解和处理,这就需要家长及时地帮助和引导。
李大爷的外孙就读于成都一所高等职业专科学校,平时住校,一般周末才回家。可是刚开学不久,外孙却天天跑回姥爷家住,情绪也很低落。在李大爷关心地询问下,才知道外孙被同宿舍的几个同学孤立了,原因是几个来自外地的同学天天晚上打扑克牌到深夜,害得他无法睡觉,再加上看不惯他们不讲卫生的生活习惯,外孙不但把打牌的桌子给掀翻了,还和同学大吵一架。几个同学虽然不打牌了,但都不和他讲话,还有往他的毛巾上洒蓝墨水等报复行为。
李大爷听完外孙的“遭遇”后,开导道:“不同家庭背景长大的同学有各自的生活习惯,遇到事情要换位思考,不可能要求别人都按你的习惯做。”李大爷还给外孙支了一招,让他回学校后,先主动给同学道歉,承认自己不该掀翻桌子。但希望大家打牌不能超过晚上10点。外孙和同学们重归于好后,共同制定出一个寝室的作息时间表和卫生值日表,大家都共同遵守。矛盾化解了,外孙和同学相处得不错,相安无事地度过了大学的学习生活。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一定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坎坷,而我们做长辈的要正确对待和帮助孩子学会如何为人处世。如果我们都能与人为善,换位思考,很多矛盾都是可以化解和避免的。久而久之,也自然会形成与人和睦相处的良好家风,避免同室相残的悲剧。 (王侨蜀)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风格、作风和传统。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与风气。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提倡发扬美好的家风,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因为,每一个小小的家庭,组成了社会的大家庭。家风的好坏与社会风气以及国风的好坏紧密相关。因而如果忽略家风建设,那就必然割裂下一代与传统优秀文化的联系,不利于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而作为家庭中的老人、长辈也应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言行,将优良的家风一代一代往下传。其实,某一具体的家风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其所有家庭和家族的言行修养,即他们的为人处世之道。
为人——“火心要空,人心要实”
有教育家指出:家风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文化,它是一个家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能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作用。
年近六旬的王女士对央视有关《家风是什么》的报道非常关注,她觉得,所谓家风其实就是一个家庭的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她记得自己小时候,经常帮母亲烧火做饭,那时没有天然气,都是烧柴火。每当自己坐在灶前烧火时,被烟熏火燎得流眼泪时,母亲就会说:“火心要空,人心要实。你把火心掏空,取出中间多余的柴,火自然就旺了,而做人则要实诚。”
到上学懂事的时候,王女士对母亲的这句话逐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母亲在教孩子掌握烧火窍门的同时,还教给孩子做人要诚实的道理。这两句话让王女士铭记一生,她对自己的孩子也从小就培养做人要诚实的品德。
有一次,她发现儿子参加奥数考试的成绩单上有涂改过的痕迹,便追问原因。儿子惴惴不安地承认:“因为分数太低,怕挨打,所以就涂改了分数。”王女士告诉儿子,诚实比高分更重要,做人千万不能弄虚作假,否则即使考分再高,品德也是不及格的。以后儿子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
虽然儿子的天资不是特别聪颖,尤其是数学成绩一直不理想,大学也上的是很一般的学校,但诚信踏实的人品让他在工作中得到上级的重视和信任,朋友圈的口碑也不错。儿子虽然算不上成功人士,但他生活得阳光快乐,这就足以让王女士感到满意和欣慰了。
革命领袖的家风,值得我们敬仰。新中国成立后,不少故乡亲友给身为总理的周恩来写信,要求在新政府里谋得一官半职。周恩来专门召集身边亲友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并定下了著名的“十条家规”: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许请客送礼;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七、几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八、生活要艰苦朴素;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这十条家规是周恩来崇高品德风范的真实写照。他是这样定的,也是这样执行的。有人曾用这样一首诗赞美周恩来的高尚品德:“无私功自高,不矜威益重。”的确,周恩来在“无私”和“不矜”上,为我们展现了他的家风美德。
处世——与人为善 换位思考
2013年4月发生在上海复旦大学的投毒案,是继北大朱令案以后,又一件高校室友疯狂残害室友的案件。案情始末,是复旦大学学生林森浩因为对同室室友黄洋看不顺眼,于是从实验室拿来毒药放入宿舍饮水机,导致黄洋喝下后中毒身亡。
北大、复旦,这些令人仰慕的高等学府中的天之骄子,为何会发生投毒、伤害致死亡等犯罪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反思。两个本应有美好前程的学子,仅仅是因为相互看不惯等生活小事,便演变成了投毒杀人的刑事案件,不但毁掉了两个人和他们的父母家庭,也是我们的社会和教育的悲剧。
如今社会上的有些家长,眼光只盯住应试教育。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让孩子考上所谓的名校,不惜花费重金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却忽略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他们并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如何与同学相处,这实际上是我们的社会、家庭教育走进的一个误区。
独生子女一代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父母长辈过多的呵护和溺爱,不自觉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习惯。当他们进入学校和社会与他人相处或有矛盾时,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化解和处理,这就需要家长及时地帮助和引导。
李大爷的外孙就读于成都一所高等职业专科学校,平时住校,一般周末才回家。可是刚开学不久,外孙却天天跑回姥爷家住,情绪也很低落。在李大爷关心地询问下,才知道外孙被同宿舍的几个同学孤立了,原因是几个来自外地的同学天天晚上打扑克牌到深夜,害得他无法睡觉,再加上看不惯他们不讲卫生的生活习惯,外孙不但把打牌的桌子给掀翻了,还和同学大吵一架。几个同学虽然不打牌了,但都不和他讲话,还有往他的毛巾上洒蓝墨水等报复行为。
李大爷听完外孙的“遭遇”后,开导道:“不同家庭背景长大的同学有各自的生活习惯,遇到事情要换位思考,不可能要求别人都按你的习惯做。”李大爷还给外孙支了一招,让他回学校后,先主动给同学道歉,承认自己不该掀翻桌子。但希望大家打牌不能超过晚上10点。外孙和同学们重归于好后,共同制定出一个寝室的作息时间表和卫生值日表,大家都共同遵守。矛盾化解了,外孙和同学相处得不错,相安无事地度过了大学的学习生活。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一定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坎坷,而我们做长辈的要正确对待和帮助孩子学会如何为人处世。如果我们都能与人为善,换位思考,很多矛盾都是可以化解和避免的。久而久之,也自然会形成与人和睦相处的良好家风,避免同室相残的悲剧。 (王侨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