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啃老”也疯狂
中年人也开始“啃老”了
以往,“啃老族”主要是一些大学刚毕业未找到工作的“80后”、频繁跳槽没着落的“70后”组成,他们由于年龄较小、涉世未深,对父母有依赖心理,所以“啃老”。然而,最近几年,记者发现“啃老族”的年龄呈现大龄化趋势。一些40岁到50岁的中年人也加入到了“啃老族”的行列。
事例一:46岁的周师傅和妻子都是下岗人员,两个人一月的收入加起来还不到1000元,还要供养孩子上大学。而周师傅的老父亲养老金能领到2500元钱。现在,周师傅把父亲的房子租出去,把父亲接到自家住,缺钱的时候就靠父亲接济。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啃老族”的方式有很多,有的中年人为老年人做饭照料起居,老人的养老金全掌握;还有的把自己的房子租出去,挤进父母的老房子里一起住。
事例二:年近古稀的李大爷一直和老伴儿过着空巢生活,然而随着三儿子李黎的到来,其原本规律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2012年,42岁的李黎和妻子离了婚,因为当时没有房子住,李黎在没有征得父母的同意下住进了父母家,终日无所事事地过起了啃老生活,甚至还将父母的物品扔到门外,这使得父母非常不满,为此争执不断。2013年1月,老两口终于忍受不了,索性搬走暂住在大儿子家,然而,想起有家不能回的晚年景象,伤心之余,老两口将李黎告上法院,要求儿子腾房走人。后经法院调解,老两口念及亲情,同意李黎居住,李黎也表示愿意孝敬父母,然而没过多久,两方又因琐事吵吵嚷嚷。无奈之下,老人再次走进法院……
学历低、技能差是“啃老”的主要原因
专家指出:中年“啃老族”大多生于20世纪60年代,他们大多是下岗失业、学历低、专业技能差,面对社会的竞争缺乏自信心,大部分人又怕吃苦,下岗失业后,由于年龄偏大,专业技术落伍,很难在再就业中觅得高薪工作。刚下岗之初还能凭着一己之力勉强维持家用,但随着儿女逐渐长大,生活支出日渐增多,他们不得不向虽然年迈但养老金渐涨的父母伸手,所以滋生了中年“啃老族”。而父母过分地保护大龄儿女,即便儿女不肯工作,也愿意让他们长期“啃老”,致使儿女到中年就不再愿意学习新的技术,这也使很多大龄乃至中年人开始了被迫“啃老”的生活。
该给中年“啃老族”断奶了
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将由“人口红利”转为“人口负债”阶段。在这种形势下,大龄“啃老族”所带来的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必然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同时,中年人不进入社会历练,他们的知识、观念、能力就会越来越与社会脱节,将来再就业也会越来越困难,作为父母应及时让“啃老族”断奶。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说,“啃老”现象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但以“啃老”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还是将其作为一种暂时过渡的办法,而不是长期的生存状态。对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啃老”不是主动的选择,而是一种无奈的过渡。对“啃老”现象不应一味指责,更不能贴上“啃老族”的标签,这对于激发他们再就业是不利的,正确的导向应该是鼓励他们增强信心、奋发有为、积极向上。
为“啃老”“断奶”支招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汪洁认为,如何更好地从精神上“断奶”,使儿女经济上独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务实的就业观,培养吃苦耐劳、自食其力的精神,已成为当务之急。
汪洁认为,作为父母如果真正爱子女,就应该在适当的时机狠下心来给儿女“断奶”。父母百般满足子女的需要,而不是积极培养他们自主、自立意识,就会使子女丧失成长的机会,从而导致他们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纵容子女“啃老”,到头来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子女。社会应提倡老年人与子女的双向自立,老年人养老不应过度依赖子女,而子女也要自立、自强。同时社会上应树立起以“啃老”为耻,以自强、自立为荣的理念。
专家提醒父母们:过于溺爱和舍不得儿女离开自己是错误的,人不要单纯为了儿女而活,应该让儿女能自立生活,而父母也该有自己的生活。政府对“啃老族”,应进行有效的职业指导、就业心理辅导、社会培训等,不断加强引导,帮助“啃老”群体以健康心态找准定位,尽快融入社会中去。与其让父母养活他们,不如给他们工作岗位,让他们养活父母。除了政府相关部门协调解决,还要改变整个社会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兰屿)
以往,“啃老族”主要是一些大学刚毕业未找到工作的“80后”、频繁跳槽没着落的“70后”组成,他们由于年龄较小、涉世未深,对父母有依赖心理,所以“啃老”。然而,最近几年,记者发现“啃老族”的年龄呈现大龄化趋势。一些40岁到50岁的中年人也加入到了“啃老族”的行列。
事例一:46岁的周师傅和妻子都是下岗人员,两个人一月的收入加起来还不到1000元,还要供养孩子上大学。而周师傅的老父亲养老金能领到2500元钱。现在,周师傅把父亲的房子租出去,把父亲接到自家住,缺钱的时候就靠父亲接济。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啃老族”的方式有很多,有的中年人为老年人做饭照料起居,老人的养老金全掌握;还有的把自己的房子租出去,挤进父母的老房子里一起住。
事例二:年近古稀的李大爷一直和老伴儿过着空巢生活,然而随着三儿子李黎的到来,其原本规律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2012年,42岁的李黎和妻子离了婚,因为当时没有房子住,李黎在没有征得父母的同意下住进了父母家,终日无所事事地过起了啃老生活,甚至还将父母的物品扔到门外,这使得父母非常不满,为此争执不断。2013年1月,老两口终于忍受不了,索性搬走暂住在大儿子家,然而,想起有家不能回的晚年景象,伤心之余,老两口将李黎告上法院,要求儿子腾房走人。后经法院调解,老两口念及亲情,同意李黎居住,李黎也表示愿意孝敬父母,然而没过多久,两方又因琐事吵吵嚷嚷。无奈之下,老人再次走进法院……
学历低、技能差是“啃老”的主要原因
专家指出:中年“啃老族”大多生于20世纪60年代,他们大多是下岗失业、学历低、专业技能差,面对社会的竞争缺乏自信心,大部分人又怕吃苦,下岗失业后,由于年龄偏大,专业技术落伍,很难在再就业中觅得高薪工作。刚下岗之初还能凭着一己之力勉强维持家用,但随着儿女逐渐长大,生活支出日渐增多,他们不得不向虽然年迈但养老金渐涨的父母伸手,所以滋生了中年“啃老族”。而父母过分地保护大龄儿女,即便儿女不肯工作,也愿意让他们长期“啃老”,致使儿女到中年就不再愿意学习新的技术,这也使很多大龄乃至中年人开始了被迫“啃老”的生活。
该给中年“啃老族”断奶了
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将由“人口红利”转为“人口负债”阶段。在这种形势下,大龄“啃老族”所带来的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必然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同时,中年人不进入社会历练,他们的知识、观念、能力就会越来越与社会脱节,将来再就业也会越来越困难,作为父母应及时让“啃老族”断奶。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说,“啃老”现象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但以“啃老”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还是将其作为一种暂时过渡的办法,而不是长期的生存状态。对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啃老”不是主动的选择,而是一种无奈的过渡。对“啃老”现象不应一味指责,更不能贴上“啃老族”的标签,这对于激发他们再就业是不利的,正确的导向应该是鼓励他们增强信心、奋发有为、积极向上。
为“啃老”“断奶”支招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汪洁认为,如何更好地从精神上“断奶”,使儿女经济上独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务实的就业观,培养吃苦耐劳、自食其力的精神,已成为当务之急。
汪洁认为,作为父母如果真正爱子女,就应该在适当的时机狠下心来给儿女“断奶”。父母百般满足子女的需要,而不是积极培养他们自主、自立意识,就会使子女丧失成长的机会,从而导致他们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纵容子女“啃老”,到头来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子女。社会应提倡老年人与子女的双向自立,老年人养老不应过度依赖子女,而子女也要自立、自强。同时社会上应树立起以“啃老”为耻,以自强、自立为荣的理念。
专家提醒父母们:过于溺爱和舍不得儿女离开自己是错误的,人不要单纯为了儿女而活,应该让儿女能自立生活,而父母也该有自己的生活。政府对“啃老族”,应进行有效的职业指导、就业心理辅导、社会培训等,不断加强引导,帮助“啃老”群体以健康心态找准定位,尽快融入社会中去。与其让父母养活他们,不如给他们工作岗位,让他们养活父母。除了政府相关部门协调解决,还要改变整个社会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兰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