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难题:社区老年食堂发展之路在何方(1)
“我一个人吃饭不好做,由送餐中心把热饭、热菜送上门来,多贴心。”88岁的李细仁大妈一边吃,一边满意地咂咂嘴。
李大妈说的送餐中心,就是长沙首个社区居家养老配餐中心——雨花区圭塘街道大塘社区“为民食堂”。自“为民食堂”2013年10月29日开张后,以低于成本价格的优惠,为“空巢”老人、80岁以上老人提供周一至周五的营养用餐。
大塘社区是个特困企业改制型社区,独居和“空巢”老人多,很多中年居民都面临下岗再就业、为生计奔忙的困窘。因此,不仅是“空巢”老人,连社区普通老人的午餐,都成了难题。
看着一些老人每天吃白米饭、吃泡面的生活,大塘社区试图通过建立一个专门机构来解决老人的用餐难题。“社区办公楼的对面是一个废弃了7年的变电站,刚好可以利用起来。”大塘社区居委会主任厍见玲告诉记者,2013年社区投资15万元将废弃的变电站装修一新,改成“为民食堂”,能够容纳40人同时就餐。
“为民食堂”不仅饭菜干净卫生,还有针对不同老年群体的优惠及贴心服务。对80岁、70岁、60岁以上老人,饭菜价格分别优惠15%、10%、5%,“空巢”老人享受半价用餐,只需5元,90岁以上高龄老人用餐则完全免费。
“我们设立了专门的热线电话,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只需一个电话,就会有人将热腾腾的饭莱送上门。”厍见玲说。
“荤素合理搭配,用料科学清淡。”唐春兰老人对“为民食堂”送来的饭菜很满意,说送餐上门的社区干部比子女在身边还贴心。
然而,社区老人们吃得开心的背后,却是“为民食堂”运营的举步维艰。“食堂每月平均开支5800余元,收入却只有四五百元,我们都快扛不住了。”开业不到半年,厍见玲就已愁眉不展。
厍见玲说,食堂开张时每月花3000元请了一名厨师,还请了两个帮工。可一个半月后,食堂的启动资金花得差不多了,眼看发工资成问题,厨师干脆一走了之。请不起厨师,社区的8名工作人员索性轮流下厨。
“现在食堂的开支都是从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经费里面挤出来的。”厍见玲说,因为对老人提供优惠,食堂的饭菜都是低于成本经营,因此吃饭的老人越多,食堂的亏损越大。
据了解,为老人提供优惠、依托具备条件的社区建立社区食堂,全国不少地方都在进行探索,像“为民食堂”这样经营举步维艰的亦不在少数。从2008年开始,陕西西安市一些社区陆续办起30多家居家养老模式的老年食堂,目前尚能经营下去的不到20家。
社区老年食堂发展之路为什么越走越窄?记者通过调查采访得知,这主要是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物价上涨,导致经营成本增加。
厍见玲给记者算起了“为民食堂”亏损的细账:液化气:120元/瓶×2瓶=240元;米:72元/袋×4袋=288元;油:80元/瓶x 4瓶=320元;食材:2200元/月;人员工资:2800元/月;共计:5848元(不包括水电费支出)。食堂每月收入:400-500元。支出和收入相抵后,每月亏损达到5000元以上。
浙江省奉化市奉中社区党委书记毛翎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由于米、油、菜连年涨价,他们社区老年食堂从今年起,中、晚餐每人每餐由原来的5元提为7元。这样一个月以30天计算,每人每月用餐费就要420元。奉中社区是个老社区,低保老人、生活困难老人多,他们中大部分老人还是因“吃不起”,被挡在了老年食堂门外。
据了解,上海市设立的近500处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大多也因“扛”不过物价上涨而面临亏损。红烧大排骨、莴苣炒肉片、黄芽菜炒豆腐干、油豆腐粉丝汤,还有不限量添加的大米饭,这样一顿饭,即便物价上涨,在上海共和新路街道社区食堂的标价也是6元,而街边店的盒饭价格是10~12元。“这种亏本买卖,生意越好亏得越多。”该食堂负责人王书琴说,“如果不靠补贴,一天都撑不下去。”
消费观念与需求矛盾突出。
“很多老人都节俭,不愿意到食堂购买就餐,即便社区老年食堂的饭菜比市场价格便宜不少,许多老年人宁肯自己在家里有一顿没一顿地过日子,也不去食堂,这导致消费群体远远不够。”经常与老年人打交道的厍见玲感慨道。她说,一些身体健康的老人不愿意到社区老年食堂搭伙,有的子女对社区老年食堂也不认可,认为父母去那里就餐丢了颜面。
“很多老人希望最好是五六元一餐,但实际上这点钱只够用餐的菜,米、油等成本费,而人工、水电、煤气,还有食堂的设备折旧等都没有算。”厍见玲认为,除了亏损,聘请工作人员难也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办老年食堂不是社区干部必须完成的工作,如果承担了这一工作,不但增加了许多工作量,而且因为涉及经济问题,难免多了矛盾。食堂工作人员报酬比较低,愿意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也较少。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是一个重要原因。
“这是一场不公平的对决。”有业内人士如此形容社区老年食堂与老年消费群体之间的关系。在有限补贴的背景下,食堂只能各自出招,跑农田找便宜菜、减人手降低成本,但这些并不能完全改变多数社区老年食堂微利维持,甚至倒贴的状况。
据了解,目前上海对于社区食堂大多采取的是减免场地租金、有限补贴水电费等举措,但当物价不断上涨时,作为补贴的“砝码”显得分量不足。“我们的水、电、煤气,都是按非居民标准收取。”上海一位社区食堂负责人坦陈,如果能享受民用价格,将会减轻不少开支。他们向辖区电力部门申请享受民用电价格,结果被拒绝了。
上海康城社区老年食堂负责人汪龚认为:“要是政府能把全市的社区食堂都联网,在东南西北四个区域各设立一个配送中心,可能就会好很多。”如果“平价菜篮子车”再能帮扶社区老年食堂,那么既能帮助节省人力成本,也能够实实在在把采购价降下来。
如何让社区老年食堂走出困境?专家表示,必须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应对。
第一,采取民间运作方式,实行规模化连锁经营。 (炯权)
李大妈说的送餐中心,就是长沙首个社区居家养老配餐中心——雨花区圭塘街道大塘社区“为民食堂”。自“为民食堂”2013年10月29日开张后,以低于成本价格的优惠,为“空巢”老人、80岁以上老人提供周一至周五的营养用餐。
大塘社区是个特困企业改制型社区,独居和“空巢”老人多,很多中年居民都面临下岗再就业、为生计奔忙的困窘。因此,不仅是“空巢”老人,连社区普通老人的午餐,都成了难题。
看着一些老人每天吃白米饭、吃泡面的生活,大塘社区试图通过建立一个专门机构来解决老人的用餐难题。“社区办公楼的对面是一个废弃了7年的变电站,刚好可以利用起来。”大塘社区居委会主任厍见玲告诉记者,2013年社区投资15万元将废弃的变电站装修一新,改成“为民食堂”,能够容纳40人同时就餐。
“为民食堂”不仅饭菜干净卫生,还有针对不同老年群体的优惠及贴心服务。对80岁、70岁、60岁以上老人,饭菜价格分别优惠15%、10%、5%,“空巢”老人享受半价用餐,只需5元,90岁以上高龄老人用餐则完全免费。
“我们设立了专门的热线电话,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只需一个电话,就会有人将热腾腾的饭莱送上门。”厍见玲说。
“荤素合理搭配,用料科学清淡。”唐春兰老人对“为民食堂”送来的饭菜很满意,说送餐上门的社区干部比子女在身边还贴心。
然而,社区老人们吃得开心的背后,却是“为民食堂”运营的举步维艰。“食堂每月平均开支5800余元,收入却只有四五百元,我们都快扛不住了。”开业不到半年,厍见玲就已愁眉不展。
厍见玲说,食堂开张时每月花3000元请了一名厨师,还请了两个帮工。可一个半月后,食堂的启动资金花得差不多了,眼看发工资成问题,厨师干脆一走了之。请不起厨师,社区的8名工作人员索性轮流下厨。
“现在食堂的开支都是从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经费里面挤出来的。”厍见玲说,因为对老人提供优惠,食堂的饭菜都是低于成本经营,因此吃饭的老人越多,食堂的亏损越大。
据了解,为老人提供优惠、依托具备条件的社区建立社区食堂,全国不少地方都在进行探索,像“为民食堂”这样经营举步维艰的亦不在少数。从2008年开始,陕西西安市一些社区陆续办起30多家居家养老模式的老年食堂,目前尚能经营下去的不到20家。
社区老年食堂发展之路为什么越走越窄?记者通过调查采访得知,这主要是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物价上涨,导致经营成本增加。
厍见玲给记者算起了“为民食堂”亏损的细账:液化气:120元/瓶×2瓶=240元;米:72元/袋×4袋=288元;油:80元/瓶x 4瓶=320元;食材:2200元/月;人员工资:2800元/月;共计:5848元(不包括水电费支出)。食堂每月收入:400-500元。支出和收入相抵后,每月亏损达到5000元以上。
浙江省奉化市奉中社区党委书记毛翎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由于米、油、菜连年涨价,他们社区老年食堂从今年起,中、晚餐每人每餐由原来的5元提为7元。这样一个月以30天计算,每人每月用餐费就要420元。奉中社区是个老社区,低保老人、生活困难老人多,他们中大部分老人还是因“吃不起”,被挡在了老年食堂门外。
据了解,上海市设立的近500处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大多也因“扛”不过物价上涨而面临亏损。红烧大排骨、莴苣炒肉片、黄芽菜炒豆腐干、油豆腐粉丝汤,还有不限量添加的大米饭,这样一顿饭,即便物价上涨,在上海共和新路街道社区食堂的标价也是6元,而街边店的盒饭价格是10~12元。“这种亏本买卖,生意越好亏得越多。”该食堂负责人王书琴说,“如果不靠补贴,一天都撑不下去。”
消费观念与需求矛盾突出。
“很多老人都节俭,不愿意到食堂购买就餐,即便社区老年食堂的饭菜比市场价格便宜不少,许多老年人宁肯自己在家里有一顿没一顿地过日子,也不去食堂,这导致消费群体远远不够。”经常与老年人打交道的厍见玲感慨道。她说,一些身体健康的老人不愿意到社区老年食堂搭伙,有的子女对社区老年食堂也不认可,认为父母去那里就餐丢了颜面。
“很多老人希望最好是五六元一餐,但实际上这点钱只够用餐的菜,米、油等成本费,而人工、水电、煤气,还有食堂的设备折旧等都没有算。”厍见玲认为,除了亏损,聘请工作人员难也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办老年食堂不是社区干部必须完成的工作,如果承担了这一工作,不但增加了许多工作量,而且因为涉及经济问题,难免多了矛盾。食堂工作人员报酬比较低,愿意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也较少。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是一个重要原因。
“这是一场不公平的对决。”有业内人士如此形容社区老年食堂与老年消费群体之间的关系。在有限补贴的背景下,食堂只能各自出招,跑农田找便宜菜、减人手降低成本,但这些并不能完全改变多数社区老年食堂微利维持,甚至倒贴的状况。
据了解,目前上海对于社区食堂大多采取的是减免场地租金、有限补贴水电费等举措,但当物价不断上涨时,作为补贴的“砝码”显得分量不足。“我们的水、电、煤气,都是按非居民标准收取。”上海一位社区食堂负责人坦陈,如果能享受民用价格,将会减轻不少开支。他们向辖区电力部门申请享受民用电价格,结果被拒绝了。
上海康城社区老年食堂负责人汪龚认为:“要是政府能把全市的社区食堂都联网,在东南西北四个区域各设立一个配送中心,可能就会好很多。”如果“平价菜篮子车”再能帮扶社区老年食堂,那么既能帮助节省人力成本,也能够实实在在把采购价降下来。
如何让社区老年食堂走出困境?专家表示,必须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应对。
第一,采取民间运作方式,实行规模化连锁经营。 (炯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