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寅生:乒乓球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提起徐寅生,中国人的第一联想便是乒乓球,这位已过7旬的老人的一生正是与小小的乒乓球紧密相连。从1978年开始担任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到2009年2月底卸任,再到前不久荣任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在这三十多年里,中国乒乓球事业健康蓬勃发展,在振奋民族精神乃至国际政治、外交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作为掌舵人,徐寅生为此做出了卓越贡献。
“简易乒乓球”时代,学徒工打败世界名将
“我小时候就爱打乒乓球。那时打球比不上现在有那么好的条件,没有球台,就在水泥地上用粉笔画个长方形框框,或者垒儿块砖,门板往上一搁,就成了球台。用两块木头架起一根竹竿,就算球网……”对于过去的那些乒乓逸事徐寅生不止一次说过,只不过每次说起来他都会笑得特别开心,仿佛思绪也随着飘到了那个年代。
1953年,徐寅生从报纸上看到中国乒乓球队将第一次出国参加世界锦标赛的消息。从此,徐寅生打球儿的劲头更足了。他练就了一手很有威力的直拍近台快攻之后,开始有人来邀请他参加一些球队的比赛。终于熬到了初中毕业,不料,一心想当乒乓国手的徐寅生却被分配到上海航空技工学校学习。虽然他对自己学的钳工并不感兴趣,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
1956年4月的一天,徐寅生正在车间里干活,突然被告知,他被选中参加国际比赛。初次比赛,徐寅生出师不利,败在了老将甘特纳手下。在接下来的双打比赛中,徐寅生和薛伟初上场,两人密切配合,终于打败了对手雷特和甘特纳。在第二天的比赛中,徐寅生和薛伟初配合,战胜了另一对罗马尼亚选手。两场双打的胜利,让徐寅生兴奋不已:“我坚信中国的直拍快攻打法有独到的威力,中国人总有一天是可以拿到世界冠军的。”
中国的智多星,十二大板传为美谈
1959年,容国团摘取了圣·勃莱德奖杯,为中国人撞开了世界乒坛神秘而厚重的大门。徐寅生多年来常忆及此事,他感慨道:“当时我们相信中国人总有一天会成为乒乓球的世界冠军,但没料到会这样快,容国团当时给我们的鼓舞非常大!”
徐寅生也有属于自己的经典回忆。在他的乒乓球生涯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恐怕是他12大板战胜日本选手星野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比赛。那是在1961年第26届世乒赛男子团体决赛上,中国对日本,中国以1:2落后,徐寅生对星野已打到决胜的第三局。他以20:18领先时,连续扣杀星野放过来的旋转高球,巧施计谋,在扣出第12大板时,逼得星野回球出界,为中国队首夺得了斯韦思林杯。那一场球,徐寅生说连自己的心跳都是和全场观众的喝彩声合拍的,而他脑海中的这一幕,也将和中国乒乓球历史一样,成为永恒的瞬间,难以磨灭。
由于徐寅生打球善于动脑子,球路变化莫测,被公认为乒乓球界的“智多星”,并逐渐成为了中国乒坛的智囊之一。对于乒坛“智多星”的这一称谓,徐寅生一直很谦虚和低调。他认为,这是媒体的吹嘘,徐寅生说:“乒乓球本身就是矛盾的。场上的两个人斗智慧,你攻克我,我反过来制约你。今天虽赢了,但明天的比赛就可能会输掉。乒乓球是靠集体的智慧,运动员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
38岁的国家体委副主任。
为乒乓球发展呕心沥血
1977年,徐寅生被任命为国家体委副主任,1978年开始担任中国乒协主席。打球时就有“智多星”之称的徐寅生在掌管乒协后更是有了很多新的思路和想法。李富荣回忆道:“那时针对欧洲人,他提出了快、准、狠、变、转的办法。他起到了掌舵的作用,关键的时候也很有魄力。实践证明他的想法是对的。”在与乒乓球为伴的半个世纪里,徐寅生对中国乒乓球运动乃至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果说徐寅生官员生涯前期的工作是带领中国人对抗世界,那么从他参与到国际乒联的事务开始,他的工作便转化为带领世界乒坛给中国出难题。他很早便意识到,如果不给中国乒乓球制造足够多的难题,那么中国乒乓球的“天敌”会越来越少,最终导致自身功能的退化,以及整个项目在全球范围内的退化。他毅然主张把38毫米的小球改为40毫米的大球,请上海红双喜试制大球样品供各国运动员试打……徐寅生一直在积极地支持和推动着国际乒联进行改革。一些专门针对中国队的“11分制”的规则变化、粘合剂由有机胶水改为无机好胶水,虽然中国选手的速度、旋转等优势受到明显影响,但中国还是积极支持这项改革。此外,他还建议世界锦标赛用企业冠名赞助的办法,为国际乒联开辟了新的财源,并亲自为世乒赛物色和推荐中国的企业。他高瞻远瞩地认为:“我当运动员时,一心只想赢球,当了乒联官员之后,满脑子所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让这项运动更好看,参与者更多。”
对于有些媒体提出的“养狼计划”,徐寅生讲所谓“养狼计划”.,就是在国外有意识地培养一些“狼”(高手),来与中国选手抗衡。“中国是乒乓球强国,但不搞霸权主义。中国为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做了不少工作,从派出大量教练员援外;到允许选手出国打球,形成海外兵团;再到对外国选手开放门户,欢迎他们加盟到中国俱乐部打球……总之,中国一直在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德高望重,为官做人皆榜样
退役之后,徐寅生逐步走上了领导岗位,但是始终没有离开青年人,没有中断与青年人的交往。几代乒乓球国手,记忆中都有与他交往的一幕一幕。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蔡振华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我们这批人与徐主任于上世纪80年代相识。说起徐主任,首先是他的品格令人敬佩。在工作中他没有私心,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乒乓球事业的发展。第二是作为带头人,站得高,看得远,勇于创新,始终走在世界乒乓球运动的最前沿。第三是他的乒乓情结之深令人感动。无论是他在位还是退休之后,只要有时间有机会他总要去赛场,到训练馆,从顶尖的运动员到基层的业余爱好者,他都愿意去指导。在国家队,每一批年轻运动员都得到过他的指点和教诲,他不仅注重培养他们的技术战术水平,更多的是鼓励他们树雄心立大志,为国争光。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领导做榜样,乒乓球队才能造就和培养一批又一批人才。”
退休后,徐寅生已不打乒乓球了。不过搞了一辈子的乒乓球,即便已经退下来了,他的心仍旧牵挂着这项运动的发展,他说自己能够从事这项运动是因为实在太喜欢了,现在只要有比赛他都要去,他说:“没有乒乓球就没有我,乒乓球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孟兰英)
“简易乒乓球”时代,学徒工打败世界名将
“我小时候就爱打乒乓球。那时打球比不上现在有那么好的条件,没有球台,就在水泥地上用粉笔画个长方形框框,或者垒儿块砖,门板往上一搁,就成了球台。用两块木头架起一根竹竿,就算球网……”对于过去的那些乒乓逸事徐寅生不止一次说过,只不过每次说起来他都会笑得特别开心,仿佛思绪也随着飘到了那个年代。
1953年,徐寅生从报纸上看到中国乒乓球队将第一次出国参加世界锦标赛的消息。从此,徐寅生打球儿的劲头更足了。他练就了一手很有威力的直拍近台快攻之后,开始有人来邀请他参加一些球队的比赛。终于熬到了初中毕业,不料,一心想当乒乓国手的徐寅生却被分配到上海航空技工学校学习。虽然他对自己学的钳工并不感兴趣,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
1956年4月的一天,徐寅生正在车间里干活,突然被告知,他被选中参加国际比赛。初次比赛,徐寅生出师不利,败在了老将甘特纳手下。在接下来的双打比赛中,徐寅生和薛伟初上场,两人密切配合,终于打败了对手雷特和甘特纳。在第二天的比赛中,徐寅生和薛伟初配合,战胜了另一对罗马尼亚选手。两场双打的胜利,让徐寅生兴奋不已:“我坚信中国的直拍快攻打法有独到的威力,中国人总有一天是可以拿到世界冠军的。”
中国的智多星,十二大板传为美谈
1959年,容国团摘取了圣·勃莱德奖杯,为中国人撞开了世界乒坛神秘而厚重的大门。徐寅生多年来常忆及此事,他感慨道:“当时我们相信中国人总有一天会成为乒乓球的世界冠军,但没料到会这样快,容国团当时给我们的鼓舞非常大!”
徐寅生也有属于自己的经典回忆。在他的乒乓球生涯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恐怕是他12大板战胜日本选手星野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比赛。那是在1961年第26届世乒赛男子团体决赛上,中国对日本,中国以1:2落后,徐寅生对星野已打到决胜的第三局。他以20:18领先时,连续扣杀星野放过来的旋转高球,巧施计谋,在扣出第12大板时,逼得星野回球出界,为中国队首夺得了斯韦思林杯。那一场球,徐寅生说连自己的心跳都是和全场观众的喝彩声合拍的,而他脑海中的这一幕,也将和中国乒乓球历史一样,成为永恒的瞬间,难以磨灭。
由于徐寅生打球善于动脑子,球路变化莫测,被公认为乒乓球界的“智多星”,并逐渐成为了中国乒坛的智囊之一。对于乒坛“智多星”的这一称谓,徐寅生一直很谦虚和低调。他认为,这是媒体的吹嘘,徐寅生说:“乒乓球本身就是矛盾的。场上的两个人斗智慧,你攻克我,我反过来制约你。今天虽赢了,但明天的比赛就可能会输掉。乒乓球是靠集体的智慧,运动员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
38岁的国家体委副主任。
为乒乓球发展呕心沥血
1977年,徐寅生被任命为国家体委副主任,1978年开始担任中国乒协主席。打球时就有“智多星”之称的徐寅生在掌管乒协后更是有了很多新的思路和想法。李富荣回忆道:“那时针对欧洲人,他提出了快、准、狠、变、转的办法。他起到了掌舵的作用,关键的时候也很有魄力。实践证明他的想法是对的。”在与乒乓球为伴的半个世纪里,徐寅生对中国乒乓球运动乃至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果说徐寅生官员生涯前期的工作是带领中国人对抗世界,那么从他参与到国际乒联的事务开始,他的工作便转化为带领世界乒坛给中国出难题。他很早便意识到,如果不给中国乒乓球制造足够多的难题,那么中国乒乓球的“天敌”会越来越少,最终导致自身功能的退化,以及整个项目在全球范围内的退化。他毅然主张把38毫米的小球改为40毫米的大球,请上海红双喜试制大球样品供各国运动员试打……徐寅生一直在积极地支持和推动着国际乒联进行改革。一些专门针对中国队的“11分制”的规则变化、粘合剂由有机胶水改为无机好胶水,虽然中国选手的速度、旋转等优势受到明显影响,但中国还是积极支持这项改革。此外,他还建议世界锦标赛用企业冠名赞助的办法,为国际乒联开辟了新的财源,并亲自为世乒赛物色和推荐中国的企业。他高瞻远瞩地认为:“我当运动员时,一心只想赢球,当了乒联官员之后,满脑子所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让这项运动更好看,参与者更多。”
对于有些媒体提出的“养狼计划”,徐寅生讲所谓“养狼计划”.,就是在国外有意识地培养一些“狼”(高手),来与中国选手抗衡。“中国是乒乓球强国,但不搞霸权主义。中国为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做了不少工作,从派出大量教练员援外;到允许选手出国打球,形成海外兵团;再到对外国选手开放门户,欢迎他们加盟到中国俱乐部打球……总之,中国一直在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德高望重,为官做人皆榜样
退役之后,徐寅生逐步走上了领导岗位,但是始终没有离开青年人,没有中断与青年人的交往。几代乒乓球国手,记忆中都有与他交往的一幕一幕。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蔡振华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我们这批人与徐主任于上世纪80年代相识。说起徐主任,首先是他的品格令人敬佩。在工作中他没有私心,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乒乓球事业的发展。第二是作为带头人,站得高,看得远,勇于创新,始终走在世界乒乓球运动的最前沿。第三是他的乒乓情结之深令人感动。无论是他在位还是退休之后,只要有时间有机会他总要去赛场,到训练馆,从顶尖的运动员到基层的业余爱好者,他都愿意去指导。在国家队,每一批年轻运动员都得到过他的指点和教诲,他不仅注重培养他们的技术战术水平,更多的是鼓励他们树雄心立大志,为国争光。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领导做榜样,乒乓球队才能造就和培养一批又一批人才。”
退休后,徐寅生已不打乒乓球了。不过搞了一辈子的乒乓球,即便已经退下来了,他的心仍旧牵挂着这项运动的发展,他说自己能够从事这项运动是因为实在太喜欢了,现在只要有比赛他都要去,他说:“没有乒乓球就没有我,乒乓球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孟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