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趣赏猴对联(二)
明代洪武年间,刚考中进士的解缙应邀赴宴。席间,主人请名士赋诗作对,有一老夫子见解缙人小且面容枯瘦,形似一只小猴,便出得一上联戏之:“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联中将解缙戏称为“小猴子”,且“对锯”为“对句”的谐音。解缙一听,知道这位老夫子是冲己而来,便稍加思索,对日:“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解缙不客气地将这位老夫子称为“老畜生”,且“出蹄”取“出题”之谐音。此对句妙在解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真可谓嬉笑怒骂,妙成佳联,使这位老夫子无言以对,反讨个没趣。另据有关资料记载,明代成化年间进士陆容与陈震也有一副与此大同小异的对答联。陆容的出句是“两猿截木山中,这猴子也会对锯”,陈震的对句是“匹马陷身泥内,此畜牲怎得出蹄”。
相传,明孝宗年间官拜文渊阁大学士的丘浚年少时聪颖调皮。有一天,丘浚见曾是私塾先生的邻居老伯伯正在果园边挥锄挖一老果树蔸根,果园里的桃子熟透了,小丘浚在园外用一根一头带钩的木棍去钩园中的桃子,老伯伯看见这个小调皮,抓住丘浚出一联句:“猴孙子,拿棍子,伸进篱子钩桃子”,并要丘浚续对,续得好免费进园吃桃子,对不出可就不客气了。乍一听,这出句很简单,其实并不然,虽仅13个字,却把小丘浚的行动和意图全概括了,而且每个名词都以“子”字结尾,且一连重复了4个。不过小丘浚聪明过人,只眨眨眼,看看伯伯,看看树蔸,便对出下旬:“伯爹头,扛锄头,走到园头挖树头”。此对句一连重复用了4个头字,每个名词都以“头”结尾,且与上句的“子”恰恰相对,老伯伯一听,不禁拍手称妙,让小丘浚上树吃个够。
清末进士宋文甫,一天与几个童生到一家客栈投宿,见店面招牌有个大大的“董”字,一经询问得知这家客栈的老板和老板娘都姓董,便撰出一上联让童生们联对:“二董卧床,西董翻身东董动。”童生们一个个抓耳挠腮,无一人能对出。正绝望之际,见一耍猴人前来住宿,一个聪明的童生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两猴爬树,前猴喘气后猴齁。”此联妙在将“董”、“猴”两字的平上去人四声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主谓词“董动”、“猴齁”和象声词“东董动”、“后猴齁”,以表达不同的动作和意思,此联谐音的妙用确实不曾多见。
若论嵌有“猴”的当代喻联,要数毛泽东1961年所撰写的为首屈一指:“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当时,中国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的艰难时刻,郭沫若陪毛泽东观看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毛泽东很是兴奋,觉得电影中塑造的孙悟空不屈不挠、冲破千难万险斗妖魔的精神值得弘扬,于是写下了《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一词,词中的这句联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如号角声声,催人上进。实践证明,此联语确实给予全国人民极大的鼓舞,文人墨客也经常或予以评价或予以引用。 (袁文良)
相传,明孝宗年间官拜文渊阁大学士的丘浚年少时聪颖调皮。有一天,丘浚见曾是私塾先生的邻居老伯伯正在果园边挥锄挖一老果树蔸根,果园里的桃子熟透了,小丘浚在园外用一根一头带钩的木棍去钩园中的桃子,老伯伯看见这个小调皮,抓住丘浚出一联句:“猴孙子,拿棍子,伸进篱子钩桃子”,并要丘浚续对,续得好免费进园吃桃子,对不出可就不客气了。乍一听,这出句很简单,其实并不然,虽仅13个字,却把小丘浚的行动和意图全概括了,而且每个名词都以“子”字结尾,且一连重复了4个。不过小丘浚聪明过人,只眨眨眼,看看伯伯,看看树蔸,便对出下旬:“伯爹头,扛锄头,走到园头挖树头”。此对句一连重复用了4个头字,每个名词都以“头”结尾,且与上句的“子”恰恰相对,老伯伯一听,不禁拍手称妙,让小丘浚上树吃个够。
清末进士宋文甫,一天与几个童生到一家客栈投宿,见店面招牌有个大大的“董”字,一经询问得知这家客栈的老板和老板娘都姓董,便撰出一上联让童生们联对:“二董卧床,西董翻身东董动。”童生们一个个抓耳挠腮,无一人能对出。正绝望之际,见一耍猴人前来住宿,一个聪明的童生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两猴爬树,前猴喘气后猴齁。”此联妙在将“董”、“猴”两字的平上去人四声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主谓词“董动”、“猴齁”和象声词“东董动”、“后猴齁”,以表达不同的动作和意思,此联谐音的妙用确实不曾多见。
若论嵌有“猴”的当代喻联,要数毛泽东1961年所撰写的为首屈一指:“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当时,中国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的艰难时刻,郭沫若陪毛泽东观看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毛泽东很是兴奋,觉得电影中塑造的孙悟空不屈不挠、冲破千难万险斗妖魔的精神值得弘扬,于是写下了《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一词,词中的这句联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如号角声声,催人上进。实践证明,此联语确实给予全国人民极大的鼓舞,文人墨客也经常或予以评价或予以引用。 (袁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