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率超50%,
来自民政部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其中农村留守老年人口约4000万人,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养老问题该如何面对?当老人不仅“空巢”,还日渐“失能”时,“老有所依”又该如何实现?
从独生子女政策到“双独两孩”,从“单独两孩”到“全面两孩”……30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方面卓有成效的同时,生育率走低、人口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衡等问题也逐渐凸显。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8》指出,中国正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人口生育率的下降,预计2030年左右中国人口将出现负增长。
面对社会人口红利的渐消、民众生育意愿的上扬,“全面两孩”是国家人口政策又一次适时调整。新政策不仅将优化人口结构,也将适度缓解家庭抗风险能力和老年抚养负担。然而,在乔晓春看来,这一回升幅度并不大,生育率往上反弹一段时间后便会下降,“因为政策调整后,计划生孩子的夫妇四五年内都生了,过后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2014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12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5.5%,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1%。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超过这个数。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体现在养老金保障、医疗资源配置、老年人看护等多个方面。目前,全国各类养老机构达4万多家,但真正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只有20%多一点。
据中央党校从事老龄问题与养老工作研究的尤元文博士介绍,在我国基本实行的是“9073”养老模式:90%的老人通过家庭养老,7%的老人通过社区照顾实现养老,3%的老人入住养老机构集中养老。然而,由于中国家庭趋于核心化和小型化,家庭规模平均只有3.1人,老年家庭空巢率急速上升。同时,伴随老龄化、高龄化而来的是失能老人、半失能老人数量也在增长。2014年,我国失能和部分失能的老人近4000万。由于那些丧偶、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基本上是由子女轮流赡养,养老问题成为长期困扰他们的“难言之痛”。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保障的冲击逐年增大。数据显示,近年来,社保基金收入年均增幅由20%降至10%左右,支出增幅居高不下。
中国社科院最新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5》透露,31个省份中,8个省份2014年的征缴收入大于支出,比上年减少4个。其中广东结余634.25亿元,为各省份中最高。其余23个省份出现了当期扣除财政补贴养老金收不抵支的情况,辽宁、黑龙江、湖北、河北、湖南和吉林6个省份缺口共计1666.82亿元。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此前已解释,当期养老金支出大于基金征缴收入的省份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养老金待遇水平连续上调,支出增加;人口老龄化效应逐步显现,参保人员中退休人数增速高于缴费人数;部分地区养老金比较高,负担较重。
他同时也指出,2015年前10个月,全国基金总收入超过总支出2100多亿元,绝大多数省份基金累计结余额超过8个月以上的基金支付额,基金运行总体平稳,能够确保当期养老保险待遇支付。
“但从长期来看,如果不完善现有养老保障体系,未来几十年社保基金将快速消耗。必须尽快建立政府、社会、个人分担合理的、可持续的、长期精算平衡的市场化养老保障体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郑伟说。
“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要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指出。“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可以化解地区负担比差异,切实发挥互助共济的功能。”
“2016年,我国将以更加公平、更可持续为目标,更加注重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2016年将推出养老保险制度总体改革方案等重大改革举措,制定出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方案等重大改革举措。与此同时,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确保稳健运行。抓紧制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配套措施和具体办法,稳步推进基金投资运营。
2016年起,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将逐步建立健全。但总体看,“医”“养”对接还需加快改革。
目前,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27.5张,无法满足需求。民政部表示,“十三五”时期,要力争实现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35~40张;其中护理型床位比例不低于30%。城乡低保标准年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
党的十八大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面对人口老龄化,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也面临诸多挑战。无论是养老床位的数量,还是养老机构的质量;无论是生活照料、长期护理、医疗康复的市场化服务提供模式,还是政府与市场混合提供的模式,都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与制度。
目前,全国多地已经开始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2016年,北京市的西城、朝阳、海淀、顺义、密云五个区试点“失能补贴”,对经济困难的高龄和失能老年人进行补贴,每月不低于300元,帮助他们提高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能力;广西提出,到2020年,将基本建成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符合标准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基本覆盖城镇社区,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5张,其中护理型床位超过15张,健康养老服务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2000亿元,建成15个左右规模较大、功能完善的养老服务业集聚区;河北将完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有关规定就近在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鼓励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表示,要充分发挥现有劳动力的潜力,就要构建一个有效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让养老从原来家庭和代际的角度脱离出来,让每一代人可以从自己工作起就积累自己的未来。让每一个劳动力都可以为自己的晚年负责,而不要让儿子、女儿、孙子去负责。因为从劳动供给的角度讲,他们是全社会最有效、最有生命力的劳动供给者,想方设法把他们解放出来,是养老保障体系改善的初衷,也是社会保障体系重塑的根本。” (光明)
从独生子女政策到“双独两孩”,从“单独两孩”到“全面两孩”……30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方面卓有成效的同时,生育率走低、人口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衡等问题也逐渐凸显。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8》指出,中国正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人口生育率的下降,预计2030年左右中国人口将出现负增长。
面对社会人口红利的渐消、民众生育意愿的上扬,“全面两孩”是国家人口政策又一次适时调整。新政策不仅将优化人口结构,也将适度缓解家庭抗风险能力和老年抚养负担。然而,在乔晓春看来,这一回升幅度并不大,生育率往上反弹一段时间后便会下降,“因为政策调整后,计划生孩子的夫妇四五年内都生了,过后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2014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12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5.5%,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1%。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超过这个数。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体现在养老金保障、医疗资源配置、老年人看护等多个方面。目前,全国各类养老机构达4万多家,但真正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只有20%多一点。
据中央党校从事老龄问题与养老工作研究的尤元文博士介绍,在我国基本实行的是“9073”养老模式:90%的老人通过家庭养老,7%的老人通过社区照顾实现养老,3%的老人入住养老机构集中养老。然而,由于中国家庭趋于核心化和小型化,家庭规模平均只有3.1人,老年家庭空巢率急速上升。同时,伴随老龄化、高龄化而来的是失能老人、半失能老人数量也在增长。2014年,我国失能和部分失能的老人近4000万。由于那些丧偶、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基本上是由子女轮流赡养,养老问题成为长期困扰他们的“难言之痛”。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保障的冲击逐年增大。数据显示,近年来,社保基金收入年均增幅由20%降至10%左右,支出增幅居高不下。
中国社科院最新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5》透露,31个省份中,8个省份2014年的征缴收入大于支出,比上年减少4个。其中广东结余634.25亿元,为各省份中最高。其余23个省份出现了当期扣除财政补贴养老金收不抵支的情况,辽宁、黑龙江、湖北、河北、湖南和吉林6个省份缺口共计1666.82亿元。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此前已解释,当期养老金支出大于基金征缴收入的省份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养老金待遇水平连续上调,支出增加;人口老龄化效应逐步显现,参保人员中退休人数增速高于缴费人数;部分地区养老金比较高,负担较重。
他同时也指出,2015年前10个月,全国基金总收入超过总支出2100多亿元,绝大多数省份基金累计结余额超过8个月以上的基金支付额,基金运行总体平稳,能够确保当期养老保险待遇支付。
“但从长期来看,如果不完善现有养老保障体系,未来几十年社保基金将快速消耗。必须尽快建立政府、社会、个人分担合理的、可持续的、长期精算平衡的市场化养老保障体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郑伟说。
“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要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指出。“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可以化解地区负担比差异,切实发挥互助共济的功能。”
“2016年,我国将以更加公平、更可持续为目标,更加注重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2016年将推出养老保险制度总体改革方案等重大改革举措,制定出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方案等重大改革举措。与此同时,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确保稳健运行。抓紧制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配套措施和具体办法,稳步推进基金投资运营。
2016年起,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将逐步建立健全。但总体看,“医”“养”对接还需加快改革。
目前,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27.5张,无法满足需求。民政部表示,“十三五”时期,要力争实现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35~40张;其中护理型床位比例不低于30%。城乡低保标准年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
党的十八大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面对人口老龄化,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也面临诸多挑战。无论是养老床位的数量,还是养老机构的质量;无论是生活照料、长期护理、医疗康复的市场化服务提供模式,还是政府与市场混合提供的模式,都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与制度。
目前,全国多地已经开始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2016年,北京市的西城、朝阳、海淀、顺义、密云五个区试点“失能补贴”,对经济困难的高龄和失能老年人进行补贴,每月不低于300元,帮助他们提高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能力;广西提出,到2020年,将基本建成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符合标准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基本覆盖城镇社区,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5张,其中护理型床位超过15张,健康养老服务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2000亿元,建成15个左右规模较大、功能完善的养老服务业集聚区;河北将完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有关规定就近在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鼓励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表示,要充分发挥现有劳动力的潜力,就要构建一个有效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让养老从原来家庭和代际的角度脱离出来,让每一代人可以从自己工作起就积累自己的未来。让每一个劳动力都可以为自己的晚年负责,而不要让儿子、女儿、孙子去负责。因为从劳动供给的角度讲,他们是全社会最有效、最有生命力的劳动供给者,想方设法把他们解放出来,是养老保障体系改善的初衷,也是社会保障体系重塑的根本。” (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