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玛利翁的期望
在希腊神话里有一个雕刻家,名叫皮格玛利翁。他钟情于自己雕刻的女神,把她当成有生命的姑娘,日夜向她倾诉着爱慕之情,并祈求她获得生命。在雕刻家虔诚的守护和祈祷下,这个雕像竟真地变成了活人,并做了他的妻子。心理学家借用这个神话故事,把对别人寄予深切的期望,使之成为对方的内在动力,从而收到变期望为现实的神奇效果,称作“皮格玛利翁效应”。
这种“效应”实际结果如何,我没有做过考察,不敢妄加评论。但我以为,一个人如能经常对自己的目标寄予深切期望(它可以表现为理想、追求、自信力、进取心),并肯为之付出扎实、艰苦的劳动,这对于个人成才,肯定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高尔基说过,一个人所追求的目标越高,那么,他所取得的成就也就越大。实践表明,一个不明白自己的理想横竿应该放在什么高度的运动员,是永远跳不到理想的高度的。这是因为,符合实际的理想、追求、抱负,往往能够构成一种内在动力和外设压力,它会激发、逼迫你把这种追求变成一种社会存在,唯有奋力实现之一途,而没有逃避、退缩的余地。
事实上,人的内在潜力是很大的。而且,它的发挥程度往往同内在动力和外设压力成正比。如果我们立下坚定的志向,肯于向自己挑战,就有可能使内在的潜力变为现实的能力;反之,如果失去自信力,听任惰性去发展,那么,内在潜力也就无由展现,自消自灭了。“自暴自弃,这是一条永远腐蚀和啃啮心灵的毒蛇,它吸取心灵的血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
唐代诗人聂夷中在一首诗中阐述过这样的观点:“出处全在人,路亦无通塞。门前两条辙,何处去不得!”门前两条辙,就看走不走,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行则塞者亦通,为则难者亦易。俄国寓言大师克雷洛夫有一句名言:“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流上的桥梁。”不付诸行动,再好的期望也只能成为幻想。所谓“路亦无通塞”,我们应该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
当然,如果把它看成社会环境和成才的条件,路还是有通塞之别,境还是有顺逆之分的。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去利用它、改造它。
人是脱不开环境的影响的。一个人生在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时代和环境中,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对于自己来说,是无法选择的。但是,环境只能起到一种制约和影响的作用,而不是决定成才与否的唯一因素。环境对于人才的影响,取决于个人如何对待它。对于献身事业、自强不息的人来说,再艰险的环境,再恶劣的条件,也阻挡不了他去开拓闪光的人生之路。而且,“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逆境成才,恰是中外人才史上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
宋入方子通有一首《滟灏堆》诗,是这样写的:“湍流怪石碍通津,一一操舟若有神。自是世间无好手,古来何事不由人!”诗人通过咏赞长江上的船工穿越激流险礁,稳驾轻舟的娴熟技术,阐明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思想。古今无数事实说明,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无能为力、无所作为的。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和利用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不断地改造客观世界,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历史。善于发现和利用条件,使之为自己的目标服务,这种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外部环境的能力,是区别于动物,而为人类所独有的。
对这番道理,一些聪明的古人也在实践之中领悟到了。宋代诗人孔武仲写过这样一首诗:“推倒西墙半日功,暑天饶作一窗风。人间岂有炎凉隔,只在施为向背中。”他从官舍开辟西窗这件小事中看到,凿窗之前,屋里燠热难当;辟了西窗,立刻有凉风飒然而至,从而得出“人间岂有炎凉隔,只在施为向背中”的规律性认识。
实际正是这样,你若希望获得优越的条件、顺利的环境,就应首先立足于不利的条件和艰苦的环境去奋力争取,等是等不来的。 (王充闾)
这种“效应”实际结果如何,我没有做过考察,不敢妄加评论。但我以为,一个人如能经常对自己的目标寄予深切期望(它可以表现为理想、追求、自信力、进取心),并肯为之付出扎实、艰苦的劳动,这对于个人成才,肯定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高尔基说过,一个人所追求的目标越高,那么,他所取得的成就也就越大。实践表明,一个不明白自己的理想横竿应该放在什么高度的运动员,是永远跳不到理想的高度的。这是因为,符合实际的理想、追求、抱负,往往能够构成一种内在动力和外设压力,它会激发、逼迫你把这种追求变成一种社会存在,唯有奋力实现之一途,而没有逃避、退缩的余地。
事实上,人的内在潜力是很大的。而且,它的发挥程度往往同内在动力和外设压力成正比。如果我们立下坚定的志向,肯于向自己挑战,就有可能使内在的潜力变为现实的能力;反之,如果失去自信力,听任惰性去发展,那么,内在潜力也就无由展现,自消自灭了。“自暴自弃,这是一条永远腐蚀和啃啮心灵的毒蛇,它吸取心灵的血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
唐代诗人聂夷中在一首诗中阐述过这样的观点:“出处全在人,路亦无通塞。门前两条辙,何处去不得!”门前两条辙,就看走不走,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行则塞者亦通,为则难者亦易。俄国寓言大师克雷洛夫有一句名言:“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流上的桥梁。”不付诸行动,再好的期望也只能成为幻想。所谓“路亦无通塞”,我们应该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
当然,如果把它看成社会环境和成才的条件,路还是有通塞之别,境还是有顺逆之分的。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去利用它、改造它。
人是脱不开环境的影响的。一个人生在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时代和环境中,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对于自己来说,是无法选择的。但是,环境只能起到一种制约和影响的作用,而不是决定成才与否的唯一因素。环境对于人才的影响,取决于个人如何对待它。对于献身事业、自强不息的人来说,再艰险的环境,再恶劣的条件,也阻挡不了他去开拓闪光的人生之路。而且,“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逆境成才,恰是中外人才史上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
宋入方子通有一首《滟灏堆》诗,是这样写的:“湍流怪石碍通津,一一操舟若有神。自是世间无好手,古来何事不由人!”诗人通过咏赞长江上的船工穿越激流险礁,稳驾轻舟的娴熟技术,阐明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思想。古今无数事实说明,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无能为力、无所作为的。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和利用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不断地改造客观世界,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历史。善于发现和利用条件,使之为自己的目标服务,这种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外部环境的能力,是区别于动物,而为人类所独有的。
对这番道理,一些聪明的古人也在实践之中领悟到了。宋代诗人孔武仲写过这样一首诗:“推倒西墙半日功,暑天饶作一窗风。人间岂有炎凉隔,只在施为向背中。”他从官舍开辟西窗这件小事中看到,凿窗之前,屋里燠热难当;辟了西窗,立刻有凉风飒然而至,从而得出“人间岂有炎凉隔,只在施为向背中”的规律性认识。
实际正是这样,你若希望获得优越的条件、顺利的环境,就应首先立足于不利的条件和艰苦的环境去奋力争取,等是等不来的。 (王充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