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关注抗衰老同心共筑健康梦(1)
人类对自身衰老的认识和抗衰老的探索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课题,由于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长期以来这一学科的发展十分缓慢。目前,随着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近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衰老科学的了解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这些研究成果还远远不能适应人们对抗衰延寿的需要。
[中医与抗衰老]
人类征服衰老有文字记载的研究,至少可追溯到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神仙方士”,古代的“神仙方士”与后来的“道士”均是探索人体生命世界的“原始科学家”。
道家的认识:以“长生不死”为理想的道家对人体的生命学现象作出解释。《太平经》中就提出“精、气、神”是支配着人体生命的三大元素。“精、气、神”三者混一就可以长生不死。其大意是:生命由“精、气、神”所构成,由“精、气”决定着“肉体生命”的兴衰,此观点使道家在探寻“长生不死”的征途上有了明确的方向,对后来中医学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中医认为,人体脏器中肾是贮藏“精”的处所,人体生命的衰老始于“肾衰”,因此,中医在抗衰老的方法上多主张“补肾”。由此看出早期的中医理论跟道家的论点是一致的,亦把“精、气、神”当作人体生命的基本内容。
中医的“肾虚”理论:肾为先天之本,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门因此中医抗衰老注重于“补肾”,认为“肾衰”则不能藏“精”,“精”之枯竭是人体衰老原因。中医学把生殖功能与性功能归属于“肾”的范围。故中医学在抗衰老理论上,多有“补肾壮阳”“补肾益精”“补肾固精”“补肾强精”之说。
人体的衰老和与之相关的疾病都与人体的阴阳失衡有关人生长、发育、衰老、死亡尤不与肾的充盈虚损有关肾虚可引起一系列未老先衰症状,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肾阳虚具有组织形态学的物质基础、呈现下丘脑一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紊乱的特点;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从而延缓机体衰老。
[西医与抗衰老]
进入21世纪后,人类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许多国家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60岁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0%以上。目前,我国老年人已达1亿3千多万人,这些老年人受到衰老的严重困扰,直接影响他们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虽从1949年的35岁上升到2001年的71岁左右,但绝大多数人还活不到应有的寿限(115~120岁)。由此可见,在新的世纪里,衰老与抗衰老研究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使命。
关于衰老的机理,国内外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200多种衰老的学说,诸如衰老的生物钟学说、基因调控障碍学说、自由基学说、细胞凋亡学说、端粒学说、代谢失衡学说、免疫功能紊乱学说、“微损伤”衰老学说、缺血损伤学说、糖基化衰老学说、羰基毒化衰老学说等等。这些学说之间一般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并互为因果,一般也可以用实验的方法得到证实,但同时也应看到没有哪一种学说能够完整地阐明衰老的机理。纵观诸多的衰老理论,可以把衰老的因素归结为两大类:一是遗传因素: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 已证实某些动物存在“长寿基因”。
目前人类的基因图谱已经完成,随着对每个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必将最终破译人类衰老之谜,这无疑为抗衰老工作带来巨大的希望。二是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又可分为自然环境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中的致衰因子很多,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产生的致衰因子危害最为严重,最常见的有CO、NO化合物、C02、硫化物、过量的紫外线、各种农药和锄草剂等等,这些有害物质对人来说属于被动受害。而饮食结构不合理、不爱运动、吸烟、酗酒、吸毒等则属于主动受害。人们摄入过多的动物脂肪、胆固醇、精制糖和热量,则会导致体内自由基过多、糖基化终末产物累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和组织器官缺血的发生,进而加速了整个机体的衰老进程。不过,这些有害因子对人体只是“微损伤”,一般不被查觉和重视。
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的致衰作用是人类独有的,诸如社会角色的转变、事业受挫、高度紧张、不受重视和尊重、孤独无援、子女不孝、精神打击、生活困难等。这些致衰因素不仅直接导致了人们的心理衰老,而且也加速了躯体的衰老。应该着重指出的是,在衰老机理研究中,既要重视遗传基因对机体衰老的主导作用,又要高度重视社会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对人体的致衰作用,因为不良环境因素不仅每时每刻促使组织细胞和整体的老化,也可损伤DNA和RNA,使基因发生变异。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因素的致衰作用更为普遍且更有实用价值。因此,在未来的衰老机理研究中,应把环境因素的致衰作用放在重要位置上。从以上衰老机理研究来看,抗衰老的确是一个十分宠大的综合工程。大量研究表明,抗衰老必须把握住以下原则:抗衰老的起始時间应该在成熟期后,也就是25岁左右,早期抗衰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抗动脉硬化应及早进行,并坚持终生。抗衰老应采取综合措施,切不可单纯依赖药物作用;抗衰老措施要长期坚持,切不可半途而废;抗衰老应与老年病的防治结合起来,譬如降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既是抗衰老的需要,又是预防心、脑血管等疾病的措施;抗衰老必须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把保健抗衰知识教给广大群众。
关于抗衰老的具体方法,必须强调采取综合措施,综合性抗衰老应该是今后抗衰老的发展趋向。具体来说,综合性抗衰老应该包括:完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发展安老工程,树立尊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尚;培养良好的心态,树立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继续为社会作贡献;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方式,生活有规律,不吸烟,少饮酒,适宜锻炼;治理环境,防止工农业生产和汽车尾气污染,改善环境条件,减少致衰因素;坚持合理营养、平衡膳食,限制总热量、动物脂肪、胆固醇和食盐的摄入,多吃奶类、豆类、鱼类、蔬菜、水果,饮食多样化;适当选择中西抗衰药物。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考虑选用抗衰老保健药物:一是当非药物抗衰方法不能控制某些老化症候时;二是根据不同年龄和性别,不失时机地选用针对性药物,如妇女更年期前要注意补钙并进行雌激素替代疗法,对高危人群(有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倾向者等)应及时给予调节血脂、血糖和抗动脉硬化的药物。实践证明,联合应用活血化瘀(降脂通络)、补肾健脾(调节内分泌和免疫功能)、抗氧化剂、维生素、微量元素类等制剂,可以收到良好的保健抗衰效果。, http://www.100md.com(程石江)
[中医与抗衰老]
人类征服衰老有文字记载的研究,至少可追溯到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神仙方士”,古代的“神仙方士”与后来的“道士”均是探索人体生命世界的“原始科学家”。
道家的认识:以“长生不死”为理想的道家对人体的生命学现象作出解释。《太平经》中就提出“精、气、神”是支配着人体生命的三大元素。“精、气、神”三者混一就可以长生不死。其大意是:生命由“精、气、神”所构成,由“精、气”决定着“肉体生命”的兴衰,此观点使道家在探寻“长生不死”的征途上有了明确的方向,对后来中医学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中医认为,人体脏器中肾是贮藏“精”的处所,人体生命的衰老始于“肾衰”,因此,中医在抗衰老的方法上多主张“补肾”。由此看出早期的中医理论跟道家的论点是一致的,亦把“精、气、神”当作人体生命的基本内容。
中医的“肾虚”理论:肾为先天之本,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门因此中医抗衰老注重于“补肾”,认为“肾衰”则不能藏“精”,“精”之枯竭是人体衰老原因。中医学把生殖功能与性功能归属于“肾”的范围。故中医学在抗衰老理论上,多有“补肾壮阳”“补肾益精”“补肾固精”“补肾强精”之说。
人体的衰老和与之相关的疾病都与人体的阴阳失衡有关人生长、发育、衰老、死亡尤不与肾的充盈虚损有关肾虚可引起一系列未老先衰症状,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肾阳虚具有组织形态学的物质基础、呈现下丘脑一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紊乱的特点;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从而延缓机体衰老。
[西医与抗衰老]
进入21世纪后,人类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许多国家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60岁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0%以上。目前,我国老年人已达1亿3千多万人,这些老年人受到衰老的严重困扰,直接影响他们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虽从1949年的35岁上升到2001年的71岁左右,但绝大多数人还活不到应有的寿限(115~120岁)。由此可见,在新的世纪里,衰老与抗衰老研究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使命。
关于衰老的机理,国内外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200多种衰老的学说,诸如衰老的生物钟学说、基因调控障碍学说、自由基学说、细胞凋亡学说、端粒学说、代谢失衡学说、免疫功能紊乱学说、“微损伤”衰老学说、缺血损伤学说、糖基化衰老学说、羰基毒化衰老学说等等。这些学说之间一般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并互为因果,一般也可以用实验的方法得到证实,但同时也应看到没有哪一种学说能够完整地阐明衰老的机理。纵观诸多的衰老理论,可以把衰老的因素归结为两大类:一是遗传因素: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 已证实某些动物存在“长寿基因”。
目前人类的基因图谱已经完成,随着对每个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必将最终破译人类衰老之谜,这无疑为抗衰老工作带来巨大的希望。二是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又可分为自然环境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中的致衰因子很多,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产生的致衰因子危害最为严重,最常见的有CO、NO化合物、C02、硫化物、过量的紫外线、各种农药和锄草剂等等,这些有害物质对人来说属于被动受害。而饮食结构不合理、不爱运动、吸烟、酗酒、吸毒等则属于主动受害。人们摄入过多的动物脂肪、胆固醇、精制糖和热量,则会导致体内自由基过多、糖基化终末产物累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和组织器官缺血的发生,进而加速了整个机体的衰老进程。不过,这些有害因子对人体只是“微损伤”,一般不被查觉和重视。
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的致衰作用是人类独有的,诸如社会角色的转变、事业受挫、高度紧张、不受重视和尊重、孤独无援、子女不孝、精神打击、生活困难等。这些致衰因素不仅直接导致了人们的心理衰老,而且也加速了躯体的衰老。应该着重指出的是,在衰老机理研究中,既要重视遗传基因对机体衰老的主导作用,又要高度重视社会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对人体的致衰作用,因为不良环境因素不仅每时每刻促使组织细胞和整体的老化,也可损伤DNA和RNA,使基因发生变异。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因素的致衰作用更为普遍且更有实用价值。因此,在未来的衰老机理研究中,应把环境因素的致衰作用放在重要位置上。从以上衰老机理研究来看,抗衰老的确是一个十分宠大的综合工程。大量研究表明,抗衰老必须把握住以下原则:抗衰老的起始時间应该在成熟期后,也就是25岁左右,早期抗衰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抗动脉硬化应及早进行,并坚持终生。抗衰老应采取综合措施,切不可单纯依赖药物作用;抗衰老措施要长期坚持,切不可半途而废;抗衰老应与老年病的防治结合起来,譬如降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既是抗衰老的需要,又是预防心、脑血管等疾病的措施;抗衰老必须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把保健抗衰知识教给广大群众。
关于抗衰老的具体方法,必须强调采取综合措施,综合性抗衰老应该是今后抗衰老的发展趋向。具体来说,综合性抗衰老应该包括:完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发展安老工程,树立尊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尚;培养良好的心态,树立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继续为社会作贡献;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方式,生活有规律,不吸烟,少饮酒,适宜锻炼;治理环境,防止工农业生产和汽车尾气污染,改善环境条件,减少致衰因素;坚持合理营养、平衡膳食,限制总热量、动物脂肪、胆固醇和食盐的摄入,多吃奶类、豆类、鱼类、蔬菜、水果,饮食多样化;适当选择中西抗衰药物。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考虑选用抗衰老保健药物:一是当非药物抗衰方法不能控制某些老化症候时;二是根据不同年龄和性别,不失时机地选用针对性药物,如妇女更年期前要注意补钙并进行雌激素替代疗法,对高危人群(有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倾向者等)应及时给予调节血脂、血糖和抗动脉硬化的药物。实践证明,联合应用活血化瘀(降脂通络)、补肾健脾(调节内分泌和免疫功能)、抗氧化剂、维生素、微量元素类等制剂,可以收到良好的保健抗衰效果。, http://www.100md.com(程石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