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之友》 > 202010
编号:13805008
大面积脑梗死后癫痫发作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特征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0月1日 《健康之友》 202010
     【关键词】大面积脑梗死;癫痫发作;发病机制;临床特征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10-0072-01

    脑梗死为临床常见疾病,其中大面积脑梗死危险性高,会出现各种严重并发症,其中继发癫痫十分常见。在临床上癫痫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主要临床症状为脑功能紊乱。本文以我院收治的38例患者为例,对大面积脑梗死后并发的癫痫临床特征和发病机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8例大面积脑梗死后癫痫发作患者。其中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有16例;年龄为43-78岁,平均年龄为(56.21±2.48)岁。所有患者及患者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并且在自愿的基础上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判断标准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确诊入院后2周之内继发癫痫则判定为早期癫痫,入院2周之后继发癫痫判定为迟发性癫痫。脑梗死后常见癫痫类型有三种,第一种为单纯局部癫痫,其特点为疾病发作时患者意识清醒,能够和外界进行良好互动,部分肢体抽动。第二种为复杂多部分癫痫其特点表现为身体多部分发作,上肢+下肢等。第三种为全面性强直性痉挛,该类型癫痫发作时患者意识不清楚,四肢与脸部均出现无法控制痉挛。

    1.3检查方法与结构

    头部CT检查:所有患者均接受头部CT检查,梗死直径均>4cm;38例患者有4例患者大脑后动脉受累,有20例患者大脑中动脉受累,有1例患者大脑前动脉受累;有10例患者大脑中动脉+前动脉受累;有2例患者大脑后动脉+前动脉受累;有1例患者大脑前、中、后动脉均受累。

    MRI检查:38例患者并发癫痫后均接受MRI检查,有29例患者检查异常,其中有17例患者为阵发性波,有12例患者为棘慢复合波。

    

2结果



    2.1癫痫发作时间

    38例患者中,有13例(34.21%)患者在大面积脑梗死后2周内癫痫发作,为早期癫痫;25例(65.79%)患者在大面积脑梗死后2周以上癫痫发作,为迟发性癫痫。

    2.2癫痫发作类型

    38例患者中有21例(55.26%)为单纯部分发作;有4例(10.53%)为复杂部分发作;有13例(34.21%)为全面性强直性痉挛。

    2.3癫痫发作的机制与治疗

    分析其发病机制发现:38例患者在面积脑梗死后脑叶皮质均有不同程度受损,从而导致癫痫发作。应用药物治疗效果理想,38例患者均接受抗癫痫治疗,持续治疗一个月后逐渐停止用药;迟发性癫痫患者在停药后有复发迹象,延长用药周期。

    

3讨论



    临床上将脑梗死后的癫痫发作分为两类,在分类时以2周为时间点,2周之前为早期,2周之后为迟发性。本次研究结果表明:38例患者中,有13例(34.21%)患者为早期癫痫;25例(65.79%)患者为迟发性癫痫,与冯艳等研究结果一致。根据研究结果可知大面积脑梗死后癫痫发作类型以迟发性癫痫为主。其中早期癫痫主要发作与脑梗死急性期,这是大脑出现水肿,颅内压力增高,从而导致神经元放电加剧,导致癫痫发作。迟发性癫痫的发病机制主要为:脑梗死中区神经元变性,胶质细胞不断增生最终影响病灶区正常代谢,过度兴奋最终导致痫性放电。除此之外.脑梗死会导致脑部局部缺血,在缺血区域胶质细胞无法与星形细胞正常联系,逐渐形成癫痫病灶。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38例患者中有2l例(55.26%)为单纯部分发作;有4例(10.53%)为复杂部分发作;有13例(34.21%)为全面性强直性痉挛;本次研究结果与孙佳红等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其原因为:大面积脑梗死早期,大脑皮质在短时间内突然缺血、缺氧。在这样的情况下,大脑神经元更容易高度同步化。随着脑梗死病情的不断发展,大脑皮质逐渐恢复,大脑缺血、缺氧情况好转,所以出现局部癫痫。分析大面积脑梗死后癫痫发作发现:38例患者在面积脑梗死后脑叶皮质均有不同程度受损,從而导致癫痫发作,由此可知,脑叶皮质为主要的癫痫发作机制。

    综上所述,大面积脑梗死后患者容易发作癫痫,主要是因为脑叶皮质受损伤,通过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 百拇医药(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