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之友》 > 2022年第18期
编号:170323
简述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及防范措施
http://www.100md.com 2023年1月5日 健康之友 2022年第18期
药源性,药物性,肝病,1药源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2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3常见引起肝损害的药物,4药源性肝损害的治疗原则,5药物性肝损害的预防
     任鲁光

    (山东省广饶县花官中心卫生院 山东 广饶 257343)

    肝脏是机体代谢药物必不可少的器官,药物进入人体一般都要在肝脏经肝脏药物代谢酶的催化进行代谢。药物性肝损害是用药过程中,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所致的肝脏受损,或是脏器因对药物和其代谢产物免疫过敏而产生的疾病。近年来,药物性肝损害的报道逐渐增多,其占比在药物不良反应中能达到10%至15%[1],已成为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的严重因素。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群体无特殊要求,既能发生在以往无肝病史得到健康人群中,也可发生在原来就有严重肝病史的病人。因此,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基层医务人员及广大患者的重视,防止或减少药源性肝损害的发生。

    1 药源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

    药源性肝受损具有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常常被患者的基础疾病所掩盖。根据临床特征表现可分为两类,一是慢性肝损伤,一是急性肝损伤。

    1.1 急性药物性肝损害 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病程一般在3个月以内,胆汁淤积型病程较长,可超过一年。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约占药物性肝损害的90%,其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类,即胆汁淤积型、肝细胞型和混合型[2]。 ①肝细胞型:很多药物引起肝实质细胞损害与急性病毒性肝炎弥漫性肝损伤类似,常有乏力、厌食、恶心、上腹不适、尿色变深、黄疸、肝脏肿大及血清转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②胆汁淤积型:单纯淤胆型表现为肝内阻塞性黄疸,转氨酶升高,停药后黄疸可消退,预后较好。③混合型:临床上兼有上述两种肝损害的临床表现。三种类型实验室检查标准:胆汁淤积型:相比正常值,ALP升高情况能达到2倍,ALT正常或ALT/ALP未超过2;肝细胞型,相比正常值,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情况能达到2倍,碱性磷酸酶(ALP)正常或ALT/ALP升高倍数比值不低于5;混合型,ALT和ALP同时升高,其中ALT须大于正常值2倍,ALT/ALP大致在2~5。

    1.2 慢性药物性肝损害 药物性肝损害病程在6个月以上或再次引起的肝损害,约占药物性肝损害的10%左右。可分为以下类型: ①慢性肝炎型: 临床表现与慢性肝炎相似,上腹饱胀、纳差、乏力、厌油腻性食物,严重者可有巩膜黄染、肝脾肿大、转氨酶和丙种球蛋白升高等症状。②慢性肝内淤胆型:有梗阻性黄疸、皮肤粘膜瘙痒、小便色深、大便染色浅、甚或白陶土色、肝脾肿大等症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77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