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防控模式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效果
慢性病,显著性,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研究方法,3评价标准,4统计学处理,2结果,1对比患者的疾病知识知晓程度,2对比患者的健康行为依从性,3对比干预前后患者的自护能力,4对比干预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3讨论
于 强 颜保德(山东省宁阳县疾控中心 山东 泰安 271400)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又称为慢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类型,此类患者的病程长,病因复杂[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酗酒、吸烟、缺乏体力活动、精神因素、不合理饮食等因素有关,若要控制疾病,除遵医嘱用药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和行为习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2]。老年人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患病人群,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该病的患病率呈现出升高趋势,这对广大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均造成了不良影响,而开展预防和控制工作已经势在必行。综合防控模式是针对慢性病患者制定的预防和治疗模式,从生物防控逐渐拓展到心理行为防控和社会性防控,面向的群体也逐渐转移为个体、家庭和群体相结合的模式,从被动防控逐渐转化为主动防控[3]。现共选取150例慢性病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进一步探讨综合防控模式的干预效果,现将具体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的研究对象是2021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县级医疗机构就诊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共选取150例。分组时采取双盲法的原则,分组的比例是1:1,两组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中均有75例患者。
纳入标准[4]:(1)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系列的检查,均已经确诊,且疾病类型均属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所有入组患者的各项基础资料完整,且患者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均正常,可配合沟通交流;(3)对于本次研究均明确表示知情和同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23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