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目的:探讨创伤骨科所收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用外固定架价值。方法:选取创伤骨科患者84例,均为我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应用常规内固定方案(对照组,n=42)与应用外固定架方案(观察组,n=42)手术质量及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手术开展用时、住院天数、骨折达愈合标准时间经观测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优良率经评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骨科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取外固定架应用,可进一步增强手术质量,改善手术效果。
【关键词】创伤骨科;外固定架;手术指标;手术效果
近年来,社会活动日趋多元,明显增加了创伤骨科患者收治比例,包括关节创伤、四肢创伤、脊柱创伤等,临床通常采用内固定法治疗,但虽可推进断裂部位愈合进程,因操作过程中需剥离软组织,故易引发再次伤害,增加感染风险。外固定架具操作简便、微创等多项优势,可规避常规术式的不足,取得理想治疗效果[1]。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创伤骨科患者84例,均为我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收治,随机分组,观察组42例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介于21-58岁之间,平均(39.46±3.82)岁。对照组42例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介于23-57岁之间,平均(39.37±3.80)岁。组间基线资料可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创伤骨科常规内固定术式,步骤:局麻,协助取平卧位,于断骨内部植入螺钉、金属骨板,以为固定做好有效准备。依据病情,在X线透视下,经手术、针拔等形式,对骨折部位复位,取钢针于骨折内插入,以有效固定。
观察组应用外固定架方案,步骤:协助取平卧位,局麻,在X线监测仪下透视检查,自远端纵轴正中心,打入固定钉,依据骨折情况,对操作方案明确,复位骨折处,取固定架应用,以起到保护效果,对伤口常规清理、缝合。定期行X线复查,对骨折恢复情况掌握,理想后,将支架拆除。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创伤骨科患者手术开展情况,包括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手术开展用时、住院天数、骨折达愈合标准时间;(2)对比两组手术优良率。
1.4 疗效标准
优:骨折完全愈合,无畸形异位,活动能力复常;良:骨折愈合良好,无畸形,活动能力基本复常;可:骨折愈合较好,无畸形,但部分活动能力恢复欠佳;差:骨折延迟愈合,有畸形,活动能力未恢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对测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组间计量资料手术开展指标应用(,通过t检验获取结果,计数资料手术优良率应用(%)表示,通过卡方检验获取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开展指标观测结果比较
观察组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手术开展用时、住院天数、骨折达愈合标准时间经观测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手术优良率评测结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达优标准23例,良标准17例,可标准2例,无差标准例数,手术优良率为95.23%;对照组患者手术达优标准19例,良标准14例,可标准6例,差标准3例,手术优良率为78.57%,组间优良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26,P<0.05)。
3 讨论
在创伤骨科,内固定法为重要术式,通过将固定物品在骨折内部打入,来发挥内固定作用,加快断裂部位愈合进程,但此法因需剥离软组织,明显加大了感染和再次损伤风险。随着创伤骨科医疗技术的进步,外固定架技术渐趋完善,其操作时间短,过程简便,且具微创特点,在不同类型骨折治疗中所起作用显著。其在实施过程中,首先,通过对骨折处进行牵引、复位处理,再对外固定架安装,可对骨折处起到保护效果,推进愈合进程[2-3]。相较常规内固定术,外固定架在开展期间,不对软组织作剥离处理,可防范再次损伤或二次手术。同时,外固定架操作过程简单,操作者易对步骤掌握,故从根本上保障了手术质量。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观察组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手术开展用时、住院天数、骨折达愈合标准时间经观测均少于对照组,且手术优良率居更高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为保障外固定架术式成功实施,还需注意以下要点,首先,即复位必须有效,可防范畸形,为关节正常功能恢复提供有力保障;外固定架安装时,位置需正确,应拧紧螺丝,避免后期松动影响效果;术后加强安全防护,配合医生指导做好功能康复锻炼等工作,可进一步改善治疗预后。
综上,创伤骨科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取外固定架加用,可进一步增强手术质量,改善手术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勇. 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5):46-47.
[2] 高洪涛. 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23(15):28-29.
[3] 郭丹. 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患者治疗中的應用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医药,2016,11(01):65-66., 百拇医药(张和兴)
【关键词】创伤骨科;外固定架;手术指标;手术效果
近年来,社会活动日趋多元,明显增加了创伤骨科患者收治比例,包括关节创伤、四肢创伤、脊柱创伤等,临床通常采用内固定法治疗,但虽可推进断裂部位愈合进程,因操作过程中需剥离软组织,故易引发再次伤害,增加感染风险。外固定架具操作简便、微创等多项优势,可规避常规术式的不足,取得理想治疗效果[1]。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创伤骨科患者84例,均为我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收治,随机分组,观察组42例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介于21-58岁之间,平均(39.46±3.82)岁。对照组42例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介于23-57岁之间,平均(39.37±3.80)岁。组间基线资料可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创伤骨科常规内固定术式,步骤:局麻,协助取平卧位,于断骨内部植入螺钉、金属骨板,以为固定做好有效准备。依据病情,在X线透视下,经手术、针拔等形式,对骨折部位复位,取钢针于骨折内插入,以有效固定。
观察组应用外固定架方案,步骤:协助取平卧位,局麻,在X线监测仪下透视检查,自远端纵轴正中心,打入固定钉,依据骨折情况,对操作方案明确,复位骨折处,取固定架应用,以起到保护效果,对伤口常规清理、缝合。定期行X线复查,对骨折恢复情况掌握,理想后,将支架拆除。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创伤骨科患者手术开展情况,包括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手术开展用时、住院天数、骨折达愈合标准时间;(2)对比两组手术优良率。
1.4 疗效标准
优:骨折完全愈合,无畸形异位,活动能力复常;良:骨折愈合良好,无畸形,活动能力基本复常;可:骨折愈合较好,无畸形,但部分活动能力恢复欠佳;差:骨折延迟愈合,有畸形,活动能力未恢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对测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组间计量资料手术开展指标应用(,通过t检验获取结果,计数资料手术优良率应用(%)表示,通过卡方检验获取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开展指标观测结果比较
观察组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手术开展用时、住院天数、骨折达愈合标准时间经观测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手术优良率评测结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达优标准23例,良标准17例,可标准2例,无差标准例数,手术优良率为95.23%;对照组患者手术达优标准19例,良标准14例,可标准6例,差标准3例,手术优良率为78.57%,组间优良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26,P<0.05)。
3 讨论
在创伤骨科,内固定法为重要术式,通过将固定物品在骨折内部打入,来发挥内固定作用,加快断裂部位愈合进程,但此法因需剥离软组织,明显加大了感染和再次损伤风险。随着创伤骨科医疗技术的进步,外固定架技术渐趋完善,其操作时间短,过程简便,且具微创特点,在不同类型骨折治疗中所起作用显著。其在实施过程中,首先,通过对骨折处进行牵引、复位处理,再对外固定架安装,可对骨折处起到保护效果,推进愈合进程[2-3]。相较常规内固定术,外固定架在开展期间,不对软组织作剥离处理,可防范再次损伤或二次手术。同时,外固定架操作过程简单,操作者易对步骤掌握,故从根本上保障了手术质量。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观察组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手术开展用时、住院天数、骨折达愈合标准时间经观测均少于对照组,且手术优良率居更高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为保障外固定架术式成功实施,还需注意以下要点,首先,即复位必须有效,可防范畸形,为关节正常功能恢复提供有力保障;外固定架安装时,位置需正确,应拧紧螺丝,避免后期松动影响效果;术后加强安全防护,配合医生指导做好功能康复锻炼等工作,可进一步改善治疗预后。
综上,创伤骨科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取外固定架加用,可进一步增强手术质量,改善手术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勇. 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5):46-47.
[2] 高洪涛. 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23(15):28-29.
[3] 郭丹. 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患者治疗中的應用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医药,2016,11(01):65-66., 百拇医药(张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