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07年第2期
编号:11608750
尴尬的双性恋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月15日 《百科知识》 2007年第2期
     最近上海市的一件离婚案受到了大家的关注,新婚不久,妻子对丈夫若即若离,丈夫留心调查之下,却得到令他难以接受的结果——破坏他们婚姻的第三者竟是女人,与自己相识相知相恋了整整5年的妻子其实是个双性恋者。无奈之下,丈夫以此为由,诉至法院要求离婚。

    由此人们不禁要问:什么是双性恋,他们的这种性状态是怎么形成的,他们的生存状况和情感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不因性别决定性欲望

    当代性学家布兰查德主张用性状态取代性取向。他认为,人类个体的性状态大体可分为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异装癖和无性人(即感受不到异性或同性吸引,不参与任何性活动的人)。

    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性学家金赛拒绝把人两极化,并质疑“同VS异”二元对立的单一性向模式,指出人类的性取向并非割裂分离的非此即彼,而是一个多元混杂,含糊难分的连续体;不同性取向并非彼此排斥的对立,而是程度级别不同的等级度数。金赛研究发现绝对的同性爱者只占(50年代美国)人口4%,绝对异性爱者占50%,其余人口占46%。这显然是极具震撼性的发现。所以金赛研究的出现,显然给了道德家一记耳光。金赛拒绝回答“同性爱成因”等假设问题,严斥什么“破碎家庭”、“童年创伤”等主观臆测。他说:“就算消灭所有同性爱者,他/她在下一代中仍然会出现。因为自人类历史开始,同性爱就是人类基本潜能的一部分。”

    双性恋者既不反感异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4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