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印象
凤阳在中国是一个很一般的县,即便在安徽省也不是个大县,面积1950平方千米,人口为73万。但这个不大的县,在中国却是个知名度很高的地方,不仅因为这里曾出了个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还因为至今已整整30年的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正是从这里起步:1978年12月,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搞起的“大包干”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而凤阳花鼓更是因凤阳而得名,至今仍是一项广受欢迎的民俗娱乐活动;曾作为“帝王之都”的凤阳不仅有着为人们所熟知的古迹,还有着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等待着人们去发现。
“帝王之都”
穿行在凤阳县城的大街小巷,从建筑大厦、宾馆饭店的命名中就能感到一种帝王之势,有趣的是,连当地产的一种白酒也被命名为“明帝十六”。在城内,这座“帝王之都”现在留下的最大的遗迹就是明中都鼓楼台基。鼓楼位于县城中心,是一座城阙式建筑。它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在明代一直完好无损;清代两次毁于兵火。现在的鼓楼是在明代台基上重建的。台基南北长72米,东西宽34余米,面积达2448平方米,高15.8米,是中国最大的鼓楼台基。重建后的鼓楼通高47米,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鼓楼,现辟为“朱元璋展览馆”。
, http://www.100md.com
凤阳县城还有一处吸引人们关注的风景区,这就是号称“明代第一陵”的凤阳明皇陵。明皇陵位于凤阳县城西南7千米处,是朱元璋父母的陵寝,始建于1366年,1369年复建。陵园原来规模宏大,占地上万亩,现在也有300亩之多。历经600余年,皇陵仍然壮丽森严,气魄宏伟。
陵前神道宽阔深远,长有257米,宽度20余米。最为壮观的是神道两旁的石雕的动物和人物即石像生。明代皇陵,除风阳外,还有南京朱元璋的孝陵以及北京的十三陵。在这三处陵园中,石像生最多的就属凤阳明皇陵,达到了32对。为什么如此?陪同笔者参观的皇陵负责人解释说,凤阳皇陵是祖宗陵,南京的是儿子辈的,北京的已经是孙子辈的了。这种解释不仅很通俗,而且是很有道理的。在石像生中,石麒麟的左腿明显和右腿不一样,显得细多了。原来,有些人为了生小孩,特别是男孩,来此刮麒麟腿上的石灰粉来吃,盖因民间流传的“麒麟送子”的传说所致。
在石像生的行列中还有文官和武官,其服饰雕刻得很精美。文官穿着官袍,带着官帽,特别是袍后有十分明显的3个中国结,用两个环相连。想不到600多年前的明代就有了和今天样式一模一样的中国结。笔者推测,中国结的起源很可能和凤阳花鼓有关。凤阳花鼓是一种用两根棍敲打的碗口大的小鼓,其装饰物就是一个不大的用红线编织的绳结,后来千变万化的中国结的编织方法可能正是由此演化而来。
, 百拇医药
“狼巷迷谷”
凤阳不仅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深厚,而且自然旅游资源绚丽多姿。其中狼巷迷谷和韭山洞是境内最耀眼的两处自然景观。
狼巷迷谷风景区位于凤阳县城南35千米处,面积达到9平方千米。它实际上是距今5亿年前形成的寒武纪薄层石灰岩,由于地壳运动抬升到地面后,又经过数百万年的风化侵蚀而形成的一种非常破碎的地貌景观。侵蚀作用是沿着岩石的断裂带进行的,形成了如同“巷”或“谷”的形态。由于古时这里有野狼出没,故称为“狼巷”;形成的沟谷(即巷)弯弯曲曲,人行其中很容易迷路,又称“迷谷”。两者合起来,就称为“狼巷迷谷”。据笔者观察,该景区有这么几个特点。
首先,这个景区是无数“一线天”的集合。一线天是沿着岩石的断裂带或岩石的节理形成的,其两旁的岩石好像用“刀”切开了一条很细很细的缝隙;人行其中,仰望头上的天空仅仅只有一线,故名“一线天”。中国大地上,一线天的景点很多,如安徽的黄山,福建的武夷山,桂林山水中等等都有一线天,但一个景区中也就一二个而已。这狼巷迷谷的一线天却至少有几十个,当你走完一个后,前面又有一个在等待着你。这种走不完的一线天景观,笔者是第一次见到。
, 百拇医药
其次,这里的“一线天”狭窄弯曲得出奇。狭窄本是一线天的特点,而这里的一线天更是了得,最难走的是名为“瘦人谷”的一线天,胖人根本走不过去,’只好从谷外绕着走,像笔者这样体重只有120斤的瘦小身材,也只能是侧身挤过去。弯弯曲曲、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是这里一线天的另一个特点,稍不留心就会在一线天中迷路。为此,当地人把这些容易让人迷路的一线天起了“歪门邪道”、“晕头转向”、“左右逢源”等十分贴切的名字。
还有,就是这里的一线天中有不少的“天生桥”。由于一线天狭窄,在其上如果有风化的石块崩塌或滚落下来,夹在一线天中就形成了天生桥。令人最为称奇的是“一石一桥一棵树”,即一块大石头落下来形成天生桥,而且这块大石头上竟然生长出一棵树。当地人把这种景观称为“天石”。
最后还要提到千层崖。由于这里的岩石为薄层的灰岩,一层薄薄的大约只有几厘米到十多厘米厚的岩石,然后是一层由泥土、结核构成的硅质夹层,从下到上,最少有几十层,甚至数百层之多。由于风化作用,中间的杂质夹层被风化成泥土而凹进去。远远看去,就如同我们常吃的千层饼一样,当地人叫“千层崖”。这种沉积的“韵律”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由于现在风化已经进入到晚期,每逢雨后,狼巷迷谷中就填满了泥土。
, 百拇医药
“江北第一洞”
韭山洞位于凤阳县城南30千米处,因其山上生长着大片的野韭菜而得名。韭山洞是一个发育在石灰岩中的喀斯特溶洞,主洞全长约1500米,在长江以北是个大型的溶洞,号称“江北第一洞”。笔者考察后发现,洞内外有以下几个地质景观值得介绍。
这个溶洞的许多景观是在第一次形成洞腔后又经过了第二次的溶蚀作用而形成的,最典型的就是“双鹰扑食”。它在第一次溶蚀作用形成后停留了很长时间又有一次大规模的溶蚀作用;洞中有许多的月奶石沉积。月奶石,颜色乳白,还没有完全固化成石,很柔软的,像冰淇淋一般,这也是一种碳酸盐的沉积物。由于这里没有池水,没有形成如北京石花洞中已成形的如同奶油蛋糕或是白色菜花一般漂亮的那样的月奶石。“水晶宫”是韭山洞中十分漂亮的一处池水沉积景观。洞顶上是一个莲花状的石钟乳,在水池中对应着一个圆形的石笋,现在仍然有水滴下,证明这个洞仍然在生长发育之中,充满了生机。韭山洞基本上是一个旱洞,但洞的尽头有一个小小的地下湖,所以要出洞还要坐船才行。因为这个地下湖在洞的最高处,当地人命名为“头顶一盈水”;洞外有一条洞中渗水形成的山沟,沟中溪水潺潺,绿草青青,还有大片的芦苇生长,是一派典型的湿地景观。
韭山洞历史悠久,1500多年前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中就有记载。唐代就有人入洞探奇,留下了题刻。南宋时,抗金英雄王惟忠曾率众9万人,在山上垒石为城抗金,元末,朱元璋也把韭山洞作为藏兵议事的地方。现洞内有磨盘古道、演兵场、议事台等遗迹。
责任编辑 庞云, 百拇医药(吴胜明)
“帝王之都”
穿行在凤阳县城的大街小巷,从建筑大厦、宾馆饭店的命名中就能感到一种帝王之势,有趣的是,连当地产的一种白酒也被命名为“明帝十六”。在城内,这座“帝王之都”现在留下的最大的遗迹就是明中都鼓楼台基。鼓楼位于县城中心,是一座城阙式建筑。它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在明代一直完好无损;清代两次毁于兵火。现在的鼓楼是在明代台基上重建的。台基南北长72米,东西宽34余米,面积达2448平方米,高15.8米,是中国最大的鼓楼台基。重建后的鼓楼通高47米,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鼓楼,现辟为“朱元璋展览馆”。
, http://www.100md.com
凤阳县城还有一处吸引人们关注的风景区,这就是号称“明代第一陵”的凤阳明皇陵。明皇陵位于凤阳县城西南7千米处,是朱元璋父母的陵寝,始建于1366年,1369年复建。陵园原来规模宏大,占地上万亩,现在也有300亩之多。历经600余年,皇陵仍然壮丽森严,气魄宏伟。
陵前神道宽阔深远,长有257米,宽度20余米。最为壮观的是神道两旁的石雕的动物和人物即石像生。明代皇陵,除风阳外,还有南京朱元璋的孝陵以及北京的十三陵。在这三处陵园中,石像生最多的就属凤阳明皇陵,达到了32对。为什么如此?陪同笔者参观的皇陵负责人解释说,凤阳皇陵是祖宗陵,南京的是儿子辈的,北京的已经是孙子辈的了。这种解释不仅很通俗,而且是很有道理的。在石像生中,石麒麟的左腿明显和右腿不一样,显得细多了。原来,有些人为了生小孩,特别是男孩,来此刮麒麟腿上的石灰粉来吃,盖因民间流传的“麒麟送子”的传说所致。
在石像生的行列中还有文官和武官,其服饰雕刻得很精美。文官穿着官袍,带着官帽,特别是袍后有十分明显的3个中国结,用两个环相连。想不到600多年前的明代就有了和今天样式一模一样的中国结。笔者推测,中国结的起源很可能和凤阳花鼓有关。凤阳花鼓是一种用两根棍敲打的碗口大的小鼓,其装饰物就是一个不大的用红线编织的绳结,后来千变万化的中国结的编织方法可能正是由此演化而来。
, 百拇医药
“狼巷迷谷”
凤阳不仅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深厚,而且自然旅游资源绚丽多姿。其中狼巷迷谷和韭山洞是境内最耀眼的两处自然景观。
狼巷迷谷风景区位于凤阳县城南35千米处,面积达到9平方千米。它实际上是距今5亿年前形成的寒武纪薄层石灰岩,由于地壳运动抬升到地面后,又经过数百万年的风化侵蚀而形成的一种非常破碎的地貌景观。侵蚀作用是沿着岩石的断裂带进行的,形成了如同“巷”或“谷”的形态。由于古时这里有野狼出没,故称为“狼巷”;形成的沟谷(即巷)弯弯曲曲,人行其中很容易迷路,又称“迷谷”。两者合起来,就称为“狼巷迷谷”。据笔者观察,该景区有这么几个特点。
首先,这个景区是无数“一线天”的集合。一线天是沿着岩石的断裂带或岩石的节理形成的,其两旁的岩石好像用“刀”切开了一条很细很细的缝隙;人行其中,仰望头上的天空仅仅只有一线,故名“一线天”。中国大地上,一线天的景点很多,如安徽的黄山,福建的武夷山,桂林山水中等等都有一线天,但一个景区中也就一二个而已。这狼巷迷谷的一线天却至少有几十个,当你走完一个后,前面又有一个在等待着你。这种走不完的一线天景观,笔者是第一次见到。
, 百拇医药
其次,这里的“一线天”狭窄弯曲得出奇。狭窄本是一线天的特点,而这里的一线天更是了得,最难走的是名为“瘦人谷”的一线天,胖人根本走不过去,’只好从谷外绕着走,像笔者这样体重只有120斤的瘦小身材,也只能是侧身挤过去。弯弯曲曲、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是这里一线天的另一个特点,稍不留心就会在一线天中迷路。为此,当地人把这些容易让人迷路的一线天起了“歪门邪道”、“晕头转向”、“左右逢源”等十分贴切的名字。
还有,就是这里的一线天中有不少的“天生桥”。由于一线天狭窄,在其上如果有风化的石块崩塌或滚落下来,夹在一线天中就形成了天生桥。令人最为称奇的是“一石一桥一棵树”,即一块大石头落下来形成天生桥,而且这块大石头上竟然生长出一棵树。当地人把这种景观称为“天石”。
最后还要提到千层崖。由于这里的岩石为薄层的灰岩,一层薄薄的大约只有几厘米到十多厘米厚的岩石,然后是一层由泥土、结核构成的硅质夹层,从下到上,最少有几十层,甚至数百层之多。由于风化作用,中间的杂质夹层被风化成泥土而凹进去。远远看去,就如同我们常吃的千层饼一样,当地人叫“千层崖”。这种沉积的“韵律”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由于现在风化已经进入到晚期,每逢雨后,狼巷迷谷中就填满了泥土。
, 百拇医药
“江北第一洞”
韭山洞位于凤阳县城南30千米处,因其山上生长着大片的野韭菜而得名。韭山洞是一个发育在石灰岩中的喀斯特溶洞,主洞全长约1500米,在长江以北是个大型的溶洞,号称“江北第一洞”。笔者考察后发现,洞内外有以下几个地质景观值得介绍。
这个溶洞的许多景观是在第一次形成洞腔后又经过了第二次的溶蚀作用而形成的,最典型的就是“双鹰扑食”。它在第一次溶蚀作用形成后停留了很长时间又有一次大规模的溶蚀作用;洞中有许多的月奶石沉积。月奶石,颜色乳白,还没有完全固化成石,很柔软的,像冰淇淋一般,这也是一种碳酸盐的沉积物。由于这里没有池水,没有形成如北京石花洞中已成形的如同奶油蛋糕或是白色菜花一般漂亮的那样的月奶石。“水晶宫”是韭山洞中十分漂亮的一处池水沉积景观。洞顶上是一个莲花状的石钟乳,在水池中对应着一个圆形的石笋,现在仍然有水滴下,证明这个洞仍然在生长发育之中,充满了生机。韭山洞基本上是一个旱洞,但洞的尽头有一个小小的地下湖,所以要出洞还要坐船才行。因为这个地下湖在洞的最高处,当地人命名为“头顶一盈水”;洞外有一条洞中渗水形成的山沟,沟中溪水潺潺,绿草青青,还有大片的芦苇生长,是一派典型的湿地景观。
韭山洞历史悠久,1500多年前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中就有记载。唐代就有人入洞探奇,留下了题刻。南宋时,抗金英雄王惟忠曾率众9万人,在山上垒石为城抗金,元末,朱元璋也把韭山洞作为藏兵议事的地方。现洞内有磨盘古道、演兵场、议事台等遗迹。
责任编辑 庞云, 百拇医药(吴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