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09年第23期
编号:11916387
古代的饮食习俗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2月1日 《百科知识》 2009年第23期
     古今的饮食习俗差异很大。其中不仅表现在菜肴的烹调方法上,也体现在食用的方式上。

    古代的肉食最初是以牛、羊、猪为主,其次为狗。后因牛被广泛地用于犁耕,狗被用于看家护院,食用牛肉、狗肉就逐渐减少。此外,鸡、鸭、鹅等家禽和鱼、龟、鳖、蚌等水族动物,也是古人的肉食来源。

    古人制作的肉食方法主要有炙、脍、醢、羹、脯等。

    炙,即烤肉。这种肉食加工方法,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生活。在汉代画像砖石上,常见以炙为题材的画面(图1)。

    脍,即将用于生吃的肉切成极薄的片或极细的丝。这种饮食习俗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到春秋时期就已十分流行。孔子就曾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脍,需要高超的刀工技艺。唐代就有一位擅脍的高手南孝廉,“善斫脍,薄丝缕,轻可吹起,操刀响捷,若合节奏”(段成式《酉阳杂俎·物草》)。据说,一次南孝廉正在切肉片,突然狂风大作。一声惊雷响过,所切的生鱼片全部化作蝴蝶飞走了。

    脍和炙这两种肉食加工的方法在先秦时期就已是家喻户晓,被人们广泛的接受,而成为两种重要的饮食习俗,故有“脍炙人口”之说。唐代,随着中外交往的日益频繁和密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45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