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0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3192304
旱“动”西南:成因和警示(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5月1日 《百科知识》2010年第9期
     “一涝一条线,一旱一大片”。自古以来,干旱因其延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伴随饥荒等特点始终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我国,干旱成为近年来最受关注的一种气象灾害,中国气象局发布的“2009年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中,就有3个事件与干旱有关,分别是“30年罕见秋冬连旱突袭北方冬麦区”、“50年来最严重春旱困扰黑龙江、内蒙古等地”、“50年罕见秋旱灼伤南方大地”。“在2009年秋到2010年春,一场持续时间极长的干旱再次袭击了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

    西南旱之殇

    干旱灾害是中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自然灾害中85%为气象灾害,而干旱灾害又占气象灾害的50%以上。干旱的频繁发生,会造成沙尘暴肆虐、森林覆盖率降低、草原退化严重、天然水域缩小、河道断流、水资源锐减、土地沙化面积扩大等,致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加大,给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干旱造成的环境影响有土壤和地下水的盐碱化、淡水生态系统污染加剧、动植物品种的区域性灭绝等。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

    去年秋天以来,由于西南气流偏弱、水汽输送少,酿成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严重旱灾。云南大部分地区干旱等级升至100年以上一遇,贵州为80年一遇,广西为50年一遇,四川的西南山地为50年一遇。云南、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部分地区降雨偏少7~9成;主要河流来水为历史最少;水库蓄水较常年同期偏少2成以上;土壤含水量普遍仅20%左右。旱情极为严峻。

    关于这次旱灾的成因,学术界给出了一个普遍的结论:高温少雨是干旱的直接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靠天吃饭和水利失修导致水资源匮乏。

    高温少雨是直接诱因

    翻开去年秋天以来的气象记录不难发现,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一直处于雨水偏少状态,是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雨水最少的一次。截止3月末,云南降水只有173毫米,贵州只有175毫米,比常年降水量偏少一半以上。长时间的降水量偏少造成云南、贵州和广西西北部出现严重干旱,有些地方达到特旱等级。同时,云南等地整个冬季的平均温度为1950年以来最高。持续偏少的降水、持续偏高的温度,必然导致水分蒸发量大、土壤失墒严重等现象的出现,从而给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干湿两季交替明显,每年的5到9月是湿季,从10月份到来年4月是干季。一般来说,湿季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所以一旦湿季的降水量不足,就容易导致整年的干旱。在去年湿季时,降水量就偏少,只是在5到7月份有少量降水,8月份以后就基本没有降水,雨季提前结束。从整个大的气候变化背景来看,从2000年年初到现在,云南、贵州等地一直处于降水偏少、温度偏高的气候背景下,最近几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只不过去年底到今年初,情况更加严重了。全球气候变暖和厄尔尼诺的影响

    除了上面这条最重要的因素外,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也是导致西南干旱的重要原因。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云南区域平均气温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增高趋势,尤其是2001~2006年,云南区域气温增幅达到0.64℃,升温幅度要大于全球及北半球的平均值。与此对应的是,云南区域年降水量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特别是夏季降水明显减少。

    研究人员通过计算全球、北半球的平均气温与云南四季降水量的关系发现,全球、北半球平均气温升高不利于云南夏季、秋季及年降水量的增加,这与实际降水演变趋势基本一致。偏冷期的秋季、夏季和年降水量比偏暖期多,而且这种差异十分明显。这些研究都充分证明,气候变暖导致云南降雨减少。

    再看厄尔尼诺。厄尔尼诺系西班牙语,意为“圣婴”。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海面盛行偏东风(人们称为信风),大洋东侧表层暖的海水被输送到西太平洋,西太平洋水位不断上升,热量也不断积蓄,使得西部海平面通常比东部偏高40厘米,西部年平均海温约为29℃。但是,当某种原因引起信风减弱时,西太平洋暖的海水迅速向东延伸,太平洋西侧海温下降,东侧海温上升,形成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常会使全球气候“乱套”,它已成为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的“祸首”。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不可忽视。去年6月份以来,中东太平洋海水一直增温,处于厄尔尼诺状态,致使我国东部降水较多。这种海温异常使印度季风减弱,导致西南干旱发生。因为云南属于季风气候,一旦季风无法到达,就会造成干旱。加之由于高气压天气系统——“青藏高压”今年过于强大,且向下向东延伸,使孟加拉湾水汽无法输送到云南地区。云南的多山地形和“焚风效应”又加剧了干旱程度。与之相反,热带水汽明显减少,由南方进入到西南的水汽也就偏少。

    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水资源困乏

    其实,云南本来属于“水资源大省”,其水资源总量排名全国第三。但由于特殊的地形环境和气候条件,只占全省土地面积6%的坝区却集中了2/3的人口和1/3的耕地,坝区水资源量只占全省的5%。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云南成为水资源贫乏省。

    我国西南很多地区主要以喀斯特地貌、山区为主。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相似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化,是土地劣化演变的极端形式之一。由于人们不断开荒种地,破坏了原有植被,需千万年才能形成的土层迅速流失,最后地表只剩下不能生长任何植物的石块。

    一份最新的调查显示,西南岩溶石山地区74万平方千米的调查区内,石漠化面积达10.5万平方千米,占调查区面积的4.2%,其中云南省的石漠化面积为2.8万平方千米,年增长率为2%。在这些区域内,山坡上没有水,只在山沟里才有水,所以当旱情出现时,取水非常困难。目前云南地表水的形势不容乐观,一旦石漠化加剧,地表将会彻底丧失本来就不多的储水功能,造成的结果是更多的地方开始缺水。

    尽管特殊的地貌容易让水流失,但对于云南的几条干流来说,水资源却是非常丰富的。按理说,生活在这些干流流域的居民不应该缺水,然而情况并非如此,即便是在怒江、元江、澜沧江、金沙江、南盘江等低海拔流域,依然存在严重的干旱。原来,云南特殊 (王奉安)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