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1年第9期
编号:12744608
男人也有软弱的权利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日 百科知识 2011年第9期
     自从男人外出打兔子,而女人在家照顾孩子以来,男性似乎就理所当然地被认为应该支撑起家庭、社会的全部重担。当我们惊讶地发现,女大学生已经占到了高校招生比例的51%、中国女性的CEO比例并不低于欧盟、“野蛮女友”随处可见的时候,我们身边的男性,还是那个可以为女性“打兔子”、支撑起家庭乃至社会的全部责任的角色吗?

    男人是强者吗?

    男性历来都是强者的化身。他们具有一身的力气,轻伤不下火线;他们在灾难来临之际勇往直前,没有一丝怯懦;他们力挽狂澜于危难之间,刚毅而威猛……然而科学发现,在很多国家和城市,男性的寿命要比女性短,健康状况也未必比女性好。从青年到壮年,男性似乎普遍比同龄的女性更高大有力,速度也更快,然而,研究也同时发现,当灾难来临,女性的应激反应、韧性以及持久力,都比男性要更加出色。

    在人类需要通过狩猎和耕作生存的岁月里,青壮年男性和其他雄性哺乳动物一样,显示出在狩猎和劳作上的体力优势。在今天,一个身材高大的男性也许晾衣服更方便,一个肌肉发达的男性也许更有力气背煤气罐……可是这些,已经远远不是社会的主流需求了,这些过去依赖强体力劳作的难题,如今可以交给高科技来更加省力地完成。
, 百拇医药
    社会发展到今天,知识和脑力取代了体力,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最有力推动因素,因而,在今天看来,“强者”的指标也应该有所改变:更有文化和知识、更能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更善于在与人的交往和自然的交互中和谐存在……而这些,已经不是原先男性在身体方面较之女性所占有的优势了。

    男人痛在何处?

    男人会不会疼痛?当然!可是男人的疼痛轻易不为人知。当男人疼痛的时候,没有眼泪,没有悲伤,那是他们把悲伤深深地压抑进心底——“因为我是男人”;当男人辛苦的时候,没有抱怨,没有叹息,那是他们把压力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因为我是男人”。“因为我是男人”这句话,饱藏了男人的艰难和不易。

    一些心理学统计告诉我们,男性的自杀率要比女性低,但是成功率却高很多。这说明要自杀的男性远比女性更决绝。在相关医院和心理治疗机构统计中,男性患抑郁症的比例比女性低,是男性比女性活得更舒服么?未必。我们不能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患有抑郁症的男性主动去医院求治的比例要比女性低很多。因为男性比女性更不愿意主动求医。较之女性,男性通常容易被忽略,他们的痛更是隐藏在心里,在被集体漠视的文化中,在他们被普遍赋予的“强者”的标签下。以家庭暴力为例,我们的媒体更多地报道女性遭受家庭暴力,而男性遭遇暴力的数据则是缺失的。女性是传统意义的受暴者,而男性是传统意义的施暴者,这一刻板的身份认定,让许多受暴的男性可能为了“面子”而更加不愿意透露受暴的经历。
, 百拇医药
    是谁塑造了男人?

    人们普遍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男性占有更高的职位,更有权威,现状的确如此。不过,正在改变的现状也许更能说明问题:是什么让男性比女性在非生理因素上具有更多的优越性?

    我们认为,人类是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的动物,正因如此,人类的性别,除了传统的生理性别(以生殖器或者DNA为导向)以外,还有社会性别。社会性别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形成,以人的生理性别为区分标准,对人们的社会角色进行规范,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塑造。人们依照各自的社会性别履行着自己的性别角色,承担相应的角色义务。这种塑造体现在人类社会文化、制度的传承以及对人心理层面的长期影响中,人们在社会性别文化的发展中,同时承担了“接受”和“传播”的双重角色。

    在传统的社会性别二元对立的塑造下,男人被规范为刚强、勇敢、理性、暴力等等的社会角色;而相应的,女人则被塑造为柔弱、胆怯、感性、温柔等等的社会角色。如此一来,人们普遍印象中的男性角色就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凡是不符合这种刻板印象的男人,则会被社会文化认为“不够男人”、“娘娘腔”,同样的,不符合这种刻板印象的女人,也会被认为是“假小子”、“没有女人味”。
, 百拇医药
    在传统社会性别的塑造下,社会还形成了男尊女卑的性别不平等格局。从家庭角色分工,到社会角色的承担,无不体现着这种二元对立的性别藩篱,也无不体现着男为上、女为下的性别格局。人们更是普遍认为:男人是社会性别的受益者,而女人则是受害者。

    但是人们没有看到,作为受益者的男性,也正是在这样的性别藩篱下承受着社会、文化、心理的多重压迫:童年的男孩子,他们摔倒了不能哭,因为男性是刚强的;少年时代的男生,他们被要求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因为男人是理性的,不能婆婆妈妈;走到青年时期,他们被要求以事业为重,否则将来无法“养家”……更要命的地方在于,男性被社会性别文化制度所剥夺的这些哭泣、诉说等权利,早已成为人们思想中的“理所当然”,于是,集体潜意识就这样形成了:男人,天然就是这样的。

    但是,真正的事实应该是:坚强、温柔、理性、感性等特质并不是男性或者女性独有的,它们和善良、勤劳等品质一样,都是人类共有的优秀品格,在这个层面上,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他们既可以坚强,也可以温柔,既可以果断坚定,也可以柔情似水。只要是人类的优秀品格,无论男女,都可以拥有。而生活在其中的男性更加可以尝试:学做家务,在家务中发现家的乐趣,了解妻子的辛苦;多陪孩子,从孩子眼中找到做父亲的乐趣,了解妈妈的不易;赞美母亲、妻子和女儿,认同她们身为女性的种种艰难;允许自己释放情绪,“男人哭吧不是罪”,让自己的泪腺重新发达起来;享受文学、艺术、自然,放缓情感追逐的节奏,学习更多的和女人交流的方式……

    【责任编辑】刘婵, 百拇医药(朱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