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消逝的河泽(1)
水是生命之源,奔腾不息的江河溪流好像地球的血脉。星罗棋布的湖泊,似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地上;湿地沼泽因其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获得了“地球之肾”的美称。它们为人类的生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以及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引起的水土流失等原因,江河万古奔流只是一个传说。美丽的江河湖沼并不永久存在,河泽的湮废在历史上不断上演,古老的地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河泽兴衰绵长的回忆。
消失的大河
济源、济宁、济南、济阳等地名,从济水而得,东西排列,使人们还能依稀想象济水的模样。《山海经》卷三《北山经》:“又北百里,日王屋之山,是多石。(氵+联)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泰泽。”《山海经》卷十三《海内东经》:“济水出共山南东丘,绝钜鹿泽,注渤海,入潦阳。”《水经注》卷七:“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综上可知,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济源因是济水的发源地而得名。在古代,济水的地位非常显赫。古人把拥有独立源头,并能入海的河流称为“渎”。《尔雅》中提到的四渎:江、河、淮、济,就是古代四条独流人海的河流。古时皇帝祭祀的名山大川,即指“五岳”和“四渎”。
, http://www.100md.com
唐代以淮河为东渎,长江为南渎,黄河为西渎,济水为北渎。今在济源市城北的济渎庙,就坐落于济水东源上,是为祭祀济渎神“清源王”而建的,其建筑规模宏伟,占地120余亩,它是现今“四渎”中唯一一座保存较好的祭祀庙宇。济水流经河南、山东两省后入海。随着历史的推移和地貌的变迁,济水在新莽时期出现旱塞,唐高宗时通而复枯。后来黄河多次改道南侵,逐渐冲入济水河床而入海。现在黄河下游部分地段以及大清河(原址为东平湖到黄河入海口一段)、小清河(现东阿镇西东平湖入黄河的一小段河叫小清河),就是原济水故道。
济水虽然细微,但至清远注,坚守其节,它独流入海的情操,是中国知识界“清流”们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因此,千百年来,这条早已消失的河流一直没有被人们遗忘,始终流淌在国人心中。
古运河的兴衰
邗沟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中国最早有明确记载的运河;又名渠水、韩江、中渎水、淮扬运河等。《左传》(公元前486)中称:“吴城邗,沟通江淮。”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与齐、晋争霸,筑邗城,开通邗沟。邗沟被称作京杭大运河真正的源头,后来的隋唐大运河与元代京杭大运河都是以这段运河为基础疏浚、修正的。隋代拓浚邗沟,循东汉建安故道,自山阳至扬子(今江苏省仪征市)入江。这次“拓浚”,为现代里运河打下了基础。但到了清末,由于河水泛滥和河道年久失修,运河上有好多河段被毁,全河不能通航,并且随着清末漕粮改由海运以及铁路运输的兴起,运河风光不再。
, 百拇医药
鸿沟鸿沟是中国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史记·河渠书》:“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当年楚汉相争8年,曾以鸿沟划地为界,东楚西汉。中国象棋上的楚河汉界也由此得来。战国中期,地处“七雄”中央的魏国,为加强对江、淮地区的控制,于公元前360年“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行甫水者也”,即开渠引河水注入圃田泽,称为大沟。公元前339年,又“为大沟于北郛,以行圃田之水”。即将大沟运河延伸到大梁城(今开封市)北,并绕过城东,折而南下,注入沙水,至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北,再向南凿至项县(今河南沈丘县)东北,注入颍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沟。由于引来了丰富的黄河水,又有圃田泽为它调节流量,不仅鸿沟本身航运通畅,而且为与它相连接的淮、泗几条支流的丹、睢、涡、颍等水提供了充分的水源。在黄淮平原上,形成以鸿沟为主干,以自然河流为分支的完整的水道交通网——鸿沟系统。隋代开通济渠,即唐宋时期的汴河,成为黄淮间的交通干道,相当于鸿沟位置的蔡河仍部分起着沟通黄淮的作用。元代开始,京杭运河开通,水运干线东移,蔡河就日益堵塞了。
菏水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征服齐国后,便在泗水与济水距离最近处“阙为深沟,通于商(宋)、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以会晋公午于黄池(今河南封丘县南)”。即吴国从今山东定陶县东北连接济水的菏泽,引水东流,至湖陵(在今山东济宁鱼台县北)附近注入泗水。因其水源来自菏泽,后世即称作菏水。菏水的开凿,首次将江淮流域与中原联系起来。至此,江、淮、河、济“四渎”得以贯通,大大便利了南北交通。其后,原有河道淤没,沦为一条黄水溜道。
, 百拇医药
大泽的湮废
黄河中下游的古湖泊
菏泽一作荷泽。原系天然古泽,为“菏山”和“雷泽”简称,遗址在山东菏泽市定陶县东北,古代济水流经时汇聚而成,向东流出成菏水,与泗水相接。唐时更名为龙池,也被称为九卿陂,后因济水断流,菏水又为黄河泛道,渐为泥沙所湮没。以水名称县,始于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曹州升州为府,设附郭县,赐名菏泽。菏泽有丰富的牡丹资源。“曹州牡丹甲天下,国色天香冠群芳”是对菏泽牡丹的精辟描绘。
荥泽一名荥波。《尚书·禹贡》:“荥波既潴。”在今河南荥阳市境内,也是象棋上“楚河汉界”的源起地。荥泽与河、济相通,受黄河泥沙淤灌,干涸较早。西汉平帝以后,淤塞为平地。
大野泽又名巨野泽,著名的梁山泊所在地。《周礼·职方》有“其泽薮日大野”之句,《尔雅·释地》称:“鲁有大野”,均指此泽。它位于今山东巨野县东北,古时为济、濮二水所汇。“五代”后晋时期,因黄河决口,洪流涌向东南,积累在梁山附近,将原巨野泽扩大为梁山泊。北宋时期,黄河又两次决口,洪水相继从滑、澶东注入梁山泊。这一烟波浩渺,“绵亘数百里”的巨泊,成为施耐庵《水浒传》中农民起义军活动的地方。到明代后期,黄河长期稳定由淮入海,梁山泊逐渐淤涸。清初,梁山泊周围“村落比密,塍畴交错”,湖泊全被垦为农田。今天只有梁山县境内源于汶水的东平湖,多少保存了一些古代梁山泊的遗风。
圃田泽
一作甫田。圃田泽,是《职方》、《尔雅》和《汉书·地理志》等都有记载的古代大湖之一。它位于今河南中牟以西,对黄河及其以南的鸿沟水系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当年郦道元记载此湖时,湖泊的范围(即自然地理学上的湖盆)还相当大,其面积估计在200平方千米以上。但整个湖盆当时已经不是全部蓄满水,而是被分割成许多小湖。宋金时期随着汴河的淤废,圃田泽不断受到黄河南泛的淤灌,至明代后期,已变成一片由若干大小陂塘组成的沼泽洼地,清代以后渐被垦为农田。
长江中下游的古湖泊, 百拇医药(宋春霞 马守知)
消失的大河
济源、济宁、济南、济阳等地名,从济水而得,东西排列,使人们还能依稀想象济水的模样。《山海经》卷三《北山经》:“又北百里,日王屋之山,是多石。(氵+联)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泰泽。”《山海经》卷十三《海内东经》:“济水出共山南东丘,绝钜鹿泽,注渤海,入潦阳。”《水经注》卷七:“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综上可知,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济源因是济水的发源地而得名。在古代,济水的地位非常显赫。古人把拥有独立源头,并能入海的河流称为“渎”。《尔雅》中提到的四渎:江、河、淮、济,就是古代四条独流人海的河流。古时皇帝祭祀的名山大川,即指“五岳”和“四渎”。
, http://www.100md.com
唐代以淮河为东渎,长江为南渎,黄河为西渎,济水为北渎。今在济源市城北的济渎庙,就坐落于济水东源上,是为祭祀济渎神“清源王”而建的,其建筑规模宏伟,占地120余亩,它是现今“四渎”中唯一一座保存较好的祭祀庙宇。济水流经河南、山东两省后入海。随着历史的推移和地貌的变迁,济水在新莽时期出现旱塞,唐高宗时通而复枯。后来黄河多次改道南侵,逐渐冲入济水河床而入海。现在黄河下游部分地段以及大清河(原址为东平湖到黄河入海口一段)、小清河(现东阿镇西东平湖入黄河的一小段河叫小清河),就是原济水故道。
济水虽然细微,但至清远注,坚守其节,它独流入海的情操,是中国知识界“清流”们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因此,千百年来,这条早已消失的河流一直没有被人们遗忘,始终流淌在国人心中。
古运河的兴衰
邗沟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中国最早有明确记载的运河;又名渠水、韩江、中渎水、淮扬运河等。《左传》(公元前486)中称:“吴城邗,沟通江淮。”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与齐、晋争霸,筑邗城,开通邗沟。邗沟被称作京杭大运河真正的源头,后来的隋唐大运河与元代京杭大运河都是以这段运河为基础疏浚、修正的。隋代拓浚邗沟,循东汉建安故道,自山阳至扬子(今江苏省仪征市)入江。这次“拓浚”,为现代里运河打下了基础。但到了清末,由于河水泛滥和河道年久失修,运河上有好多河段被毁,全河不能通航,并且随着清末漕粮改由海运以及铁路运输的兴起,运河风光不再。
, 百拇医药
鸿沟鸿沟是中国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史记·河渠书》:“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当年楚汉相争8年,曾以鸿沟划地为界,东楚西汉。中国象棋上的楚河汉界也由此得来。战国中期,地处“七雄”中央的魏国,为加强对江、淮地区的控制,于公元前360年“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行甫水者也”,即开渠引河水注入圃田泽,称为大沟。公元前339年,又“为大沟于北郛,以行圃田之水”。即将大沟运河延伸到大梁城(今开封市)北,并绕过城东,折而南下,注入沙水,至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北,再向南凿至项县(今河南沈丘县)东北,注入颍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沟。由于引来了丰富的黄河水,又有圃田泽为它调节流量,不仅鸿沟本身航运通畅,而且为与它相连接的淮、泗几条支流的丹、睢、涡、颍等水提供了充分的水源。在黄淮平原上,形成以鸿沟为主干,以自然河流为分支的完整的水道交通网——鸿沟系统。隋代开通济渠,即唐宋时期的汴河,成为黄淮间的交通干道,相当于鸿沟位置的蔡河仍部分起着沟通黄淮的作用。元代开始,京杭运河开通,水运干线东移,蔡河就日益堵塞了。
菏水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征服齐国后,便在泗水与济水距离最近处“阙为深沟,通于商(宋)、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以会晋公午于黄池(今河南封丘县南)”。即吴国从今山东定陶县东北连接济水的菏泽,引水东流,至湖陵(在今山东济宁鱼台县北)附近注入泗水。因其水源来自菏泽,后世即称作菏水。菏水的开凿,首次将江淮流域与中原联系起来。至此,江、淮、河、济“四渎”得以贯通,大大便利了南北交通。其后,原有河道淤没,沦为一条黄水溜道。
, 百拇医药
大泽的湮废
黄河中下游的古湖泊
菏泽一作荷泽。原系天然古泽,为“菏山”和“雷泽”简称,遗址在山东菏泽市定陶县东北,古代济水流经时汇聚而成,向东流出成菏水,与泗水相接。唐时更名为龙池,也被称为九卿陂,后因济水断流,菏水又为黄河泛道,渐为泥沙所湮没。以水名称县,始于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曹州升州为府,设附郭县,赐名菏泽。菏泽有丰富的牡丹资源。“曹州牡丹甲天下,国色天香冠群芳”是对菏泽牡丹的精辟描绘。
荥泽一名荥波。《尚书·禹贡》:“荥波既潴。”在今河南荥阳市境内,也是象棋上“楚河汉界”的源起地。荥泽与河、济相通,受黄河泥沙淤灌,干涸较早。西汉平帝以后,淤塞为平地。
大野泽又名巨野泽,著名的梁山泊所在地。《周礼·职方》有“其泽薮日大野”之句,《尔雅·释地》称:“鲁有大野”,均指此泽。它位于今山东巨野县东北,古时为济、濮二水所汇。“五代”后晋时期,因黄河决口,洪流涌向东南,积累在梁山附近,将原巨野泽扩大为梁山泊。北宋时期,黄河又两次决口,洪水相继从滑、澶东注入梁山泊。这一烟波浩渺,“绵亘数百里”的巨泊,成为施耐庵《水浒传》中农民起义军活动的地方。到明代后期,黄河长期稳定由淮入海,梁山泊逐渐淤涸。清初,梁山泊周围“村落比密,塍畴交错”,湖泊全被垦为农田。今天只有梁山县境内源于汶水的东平湖,多少保存了一些古代梁山泊的遗风。
圃田泽
一作甫田。圃田泽,是《职方》、《尔雅》和《汉书·地理志》等都有记载的古代大湖之一。它位于今河南中牟以西,对黄河及其以南的鸿沟水系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当年郦道元记载此湖时,湖泊的范围(即自然地理学上的湖盆)还相当大,其面积估计在200平方千米以上。但整个湖盆当时已经不是全部蓄满水,而是被分割成许多小湖。宋金时期随着汴河的淤废,圃田泽不断受到黄河南泛的淤灌,至明代后期,已变成一片由若干大小陂塘组成的沼泽洼地,清代以后渐被垦为农田。
长江中下游的古湖泊, 百拇医药(宋春霞 马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