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防盗中的高科技
“故宫被盗了!”2011年5月9日,这条微博最初出现在网络上时,不少人怀疑是谣言。遗憾的是,这次居然是真的。由此,引发了人们对博物馆防盗设施的关注。
事实上,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如今的博物馆安防措施已经成为了一个集成体系,声、光、电和生物识别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都会被直接整合运用到安防技术中。
拒贼之锁
说到防贼,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锁。虽然窃贼打开普通锁具常常熟练且快速,但一些新式锁具却不是一般盗贼们所能轻易打开的了。在一些博物馆的珍宝馆,只打开常规的门锁根本无法进入,因为那里还安装了高科技的生物识别锁具,包括指纹锁、静脉识别锁、面部识别锁等。
我们在一些现代谍战影视剧中经常看到,特工人员在进入自己的基地时,往往不会使用钥匙开门,而是神秘地将手指或是手掌放在门边的一个装置上,只要指纹吻合,大门便会自动打开。那个神秘的装置就是指纹锁,它们现在也用于保管文物的库房重地。因为目前只有数亿分之一的人可能有相同的指纹,所以其安全性极高。
, http://www.100md.com
然而,指纹锁有一个缺陷,那就是它可以被复制,甚至有些残忍的窃贼将可合法进入者的手砍下来以实现入侵。另外,指纹识别往往用指纹特征识别点来开锁,容易被仿造。因此,静脉识别、面部识别和虹膜识别锁逐步取代了指纹识别锁。
根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每个人的静脉血管分布图都是不一样的,血管分布的模式难以伪造,所以可以用它们来分辨人们的身份。静脉识别系统利用红外线对手掌静脉里的血红素进行扫描,此时血红素中的血红蛋白会吸收其附近的红外线。于是,有血红蛋白的地方会在扫描仪屏幕上显示为黑色,其余的地方则显示为白色。通过这样的扫描过程,人们就可以获得一个非常清晰的手掌静脉数字图像。
听声防盗
最早进入安防报警领域的高科技手段之一是声波系统。1960年1月25日,我国首次将简单的声学防盗设备引进北京故宫博物院。1962年4月16日晚,窃贼孙国范潜入故宫珍宝馆盗窃,结果被逮个正着。这是我国第一次用声控设备捉住文物窃贼。当时故宫各个场馆都安装了声控装备,罪犯撬玻璃的声音、砸展柜的声音可以通过声控装置传到值班室,值班人员能据此判断是否有人在行窃。声控防盗首战告捷之后,中国文博系统各博物馆也纷纷上马声学防盗设备。
, 百拇医药
如果盗贼十分小心,悄无声息地在博物馆内作案,是不是就可以躲开声控装置的监督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即使窃贼万分小心悄无声息,人们依然可以利用声音对窃贼进行监控,此时设备收集的是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这种超声波仪器需要一个能够发送超声波的发射器和一个负责接收的换能器。发射器发送出一种固定频率的超声波,散布在侦测空间中,如果有一物体反射回来超声波,其频率会发生偏移,借此可以检测出是否有盗贼在博物馆内移动。
盗贼进入博物馆偷盗,大多需要击碎门窗和展出文物的玻璃柜,人们据此研制出玻璃破碎探测器来对付窃贼。玻璃破碎探测器是一种次声波结合高频声响的声控探测器,可同时监控玻璃被敲击和破碎所产生的声音。它不会因人的脚步声、说话声、雷雨声等产生反应,所以不会在雷雨天、白天开放时段误报入侵信息。
探光防盗
如今,不少博物馆都安装了探头,用于监看场馆内部。通过视频监控系统,管理人员能直接查看各个场馆是否有盗贼出现。
, http://www.100md.com
由于窃贼大多在“月黑风高”的暗夜作案,有的窃贼会在进入博物馆时切断部分场馆的照明电源,因此除了用可见光进行视频监控外,不可见的红外线也可加强防盗监控。
物体因表面热度不同,会辐射出强弱不等的红外线。由于人体的热度一般要高于周边物体,红外探测可用于探测进入场馆的人体。当人体进入博物馆的探测区域,稳定不变的热辐射被破坏,产生一个变化的热辐射,红外传感器接收后经放大、处理,会发出报警信号。由于暖气、空调等电器影响,红外传感器会产生误报,所以红外探测设备中往往会添加微波探测器。当二者同时发出报警信号时,探头才会有报警输出,这样可以降低误报的可能性。
上述所介绍的是被动式红外探测器,它有着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容易被遮挡。1992年9月17日晚,河南开封市博物馆被盗,共丢失了69件文物,价值过亿。开封博物馆使用的就是被动式红外探测报警装备。经刑侦专家侦察,犯罪分子在红外线探测器前放了一块红布,将自身发出的红外线遮挡住,使得博物馆的安防形同虚设。
, 百拇医药
为防止上述案例出现,人们可以安装效果更好的主动式红外探测器。当有人试图遮住探头,这种探测器会马上报警;当有人经过这条肉眼看不见的界线时,对红外线产生阻挡,接收红外线的机器失去信号,便激发报警。
报警建材
有些高等级博物馆,还会采用一些高科技的报警建材。比如,一种防盗报警玻璃可在被窃贼割开或敲碎时发出警报。这种玻璃实际上是一种双层玻璃,人们在玻璃中间的密封空腔中填充了惰性气体——氩气,该气体温度传导系数低,有隔热作用。氩气无色无味,所以不影响采光,不污染环境。玻璃夹层中还有气敏元件,当玻璃被击打破碎后,氩气很快泄漏出来。此时,气敏元件与外界空气接触,电阻发生明显变化,与之连接的仪器因电信号变化触发报警开关。这种防盗报警玻璃在制作时采用了特殊工艺,密封性能极佳,可确保其中的氩气10年不泄漏。
还有一种拒窃贼于展柜之外的报警纱网。它用金属细丝外包PVC绝缘层制成,在使用中会通上低压低强度电流,网的经线和纬线在交织处不会短路。报警纱网巧妙地应用了断线报警原理,一旦被割破就报警。并且网线的连接采取多种形式,具有抗短接的报警功能,所以罪犯以短接的方法来破坏报警功能是不可能的。工作人员也可在没有玻璃的展柜底板和底座部分铺设纱网,防止罪犯掏通木板行窃。因为掏洞会把纱网线弄断,形成断线报警。
, http://www.100md.com
定位窃贼
经常有犯罪分子在影视剧中感叹:“世界之大,竟然没有我的藏身之地。”现在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真的能够让盗贼无处藏身。在美国影片《达•芬奇密码》中,男主人公的口袋里被特工放置了一个卫星定位跟踪仪,结果在丢掉跟踪仪之前,无论他跑到哪里,警方都知道其确切位置。这种小型卫星定位跟踪仪也可以被隐藏在珍贵的文物中,一旦文物的位置出现异常,就会向监控中心报警,监控人员还可以根据卫星定位跟踪仪发出的信号来确定盗贼的具体位置。
某些博物馆还利用电子标签对馆藏文物进行监管。由于每件藏品都贴有电子标签,当监督人员携带手持式感应器进入库房巡逻时,藏品上的电子标签就会发出信号到感应器中,显示藏品的信息,并与预设的信息进行对比。如果某件藏品被盗,信息发生缺失,感应器就会报警。在博物馆的一些出入口也安装有感应器,若有人携带藏品出馆,感应器同样会报警。
【责任编辑】赵菲, 百拇医药(杨先碧)
事实上,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如今的博物馆安防措施已经成为了一个集成体系,声、光、电和生物识别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都会被直接整合运用到安防技术中。
拒贼之锁
说到防贼,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锁。虽然窃贼打开普通锁具常常熟练且快速,但一些新式锁具却不是一般盗贼们所能轻易打开的了。在一些博物馆的珍宝馆,只打开常规的门锁根本无法进入,因为那里还安装了高科技的生物识别锁具,包括指纹锁、静脉识别锁、面部识别锁等。
我们在一些现代谍战影视剧中经常看到,特工人员在进入自己的基地时,往往不会使用钥匙开门,而是神秘地将手指或是手掌放在门边的一个装置上,只要指纹吻合,大门便会自动打开。那个神秘的装置就是指纹锁,它们现在也用于保管文物的库房重地。因为目前只有数亿分之一的人可能有相同的指纹,所以其安全性极高。
, http://www.100md.com
然而,指纹锁有一个缺陷,那就是它可以被复制,甚至有些残忍的窃贼将可合法进入者的手砍下来以实现入侵。另外,指纹识别往往用指纹特征识别点来开锁,容易被仿造。因此,静脉识别、面部识别和虹膜识别锁逐步取代了指纹识别锁。
根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每个人的静脉血管分布图都是不一样的,血管分布的模式难以伪造,所以可以用它们来分辨人们的身份。静脉识别系统利用红外线对手掌静脉里的血红素进行扫描,此时血红素中的血红蛋白会吸收其附近的红外线。于是,有血红蛋白的地方会在扫描仪屏幕上显示为黑色,其余的地方则显示为白色。通过这样的扫描过程,人们就可以获得一个非常清晰的手掌静脉数字图像。
听声防盗
最早进入安防报警领域的高科技手段之一是声波系统。1960年1月25日,我国首次将简单的声学防盗设备引进北京故宫博物院。1962年4月16日晚,窃贼孙国范潜入故宫珍宝馆盗窃,结果被逮个正着。这是我国第一次用声控设备捉住文物窃贼。当时故宫各个场馆都安装了声控装备,罪犯撬玻璃的声音、砸展柜的声音可以通过声控装置传到值班室,值班人员能据此判断是否有人在行窃。声控防盗首战告捷之后,中国文博系统各博物馆也纷纷上马声学防盗设备。
, 百拇医药
如果盗贼十分小心,悄无声息地在博物馆内作案,是不是就可以躲开声控装置的监督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即使窃贼万分小心悄无声息,人们依然可以利用声音对窃贼进行监控,此时设备收集的是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这种超声波仪器需要一个能够发送超声波的发射器和一个负责接收的换能器。发射器发送出一种固定频率的超声波,散布在侦测空间中,如果有一物体反射回来超声波,其频率会发生偏移,借此可以检测出是否有盗贼在博物馆内移动。
盗贼进入博物馆偷盗,大多需要击碎门窗和展出文物的玻璃柜,人们据此研制出玻璃破碎探测器来对付窃贼。玻璃破碎探测器是一种次声波结合高频声响的声控探测器,可同时监控玻璃被敲击和破碎所产生的声音。它不会因人的脚步声、说话声、雷雨声等产生反应,所以不会在雷雨天、白天开放时段误报入侵信息。
探光防盗
如今,不少博物馆都安装了探头,用于监看场馆内部。通过视频监控系统,管理人员能直接查看各个场馆是否有盗贼出现。
, http://www.100md.com
由于窃贼大多在“月黑风高”的暗夜作案,有的窃贼会在进入博物馆时切断部分场馆的照明电源,因此除了用可见光进行视频监控外,不可见的红外线也可加强防盗监控。
物体因表面热度不同,会辐射出强弱不等的红外线。由于人体的热度一般要高于周边物体,红外探测可用于探测进入场馆的人体。当人体进入博物馆的探测区域,稳定不变的热辐射被破坏,产生一个变化的热辐射,红外传感器接收后经放大、处理,会发出报警信号。由于暖气、空调等电器影响,红外传感器会产生误报,所以红外探测设备中往往会添加微波探测器。当二者同时发出报警信号时,探头才会有报警输出,这样可以降低误报的可能性。
上述所介绍的是被动式红外探测器,它有着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容易被遮挡。1992年9月17日晚,河南开封市博物馆被盗,共丢失了69件文物,价值过亿。开封博物馆使用的就是被动式红外探测报警装备。经刑侦专家侦察,犯罪分子在红外线探测器前放了一块红布,将自身发出的红外线遮挡住,使得博物馆的安防形同虚设。
, 百拇医药
为防止上述案例出现,人们可以安装效果更好的主动式红外探测器。当有人试图遮住探头,这种探测器会马上报警;当有人经过这条肉眼看不见的界线时,对红外线产生阻挡,接收红外线的机器失去信号,便激发报警。
报警建材
有些高等级博物馆,还会采用一些高科技的报警建材。比如,一种防盗报警玻璃可在被窃贼割开或敲碎时发出警报。这种玻璃实际上是一种双层玻璃,人们在玻璃中间的密封空腔中填充了惰性气体——氩气,该气体温度传导系数低,有隔热作用。氩气无色无味,所以不影响采光,不污染环境。玻璃夹层中还有气敏元件,当玻璃被击打破碎后,氩气很快泄漏出来。此时,气敏元件与外界空气接触,电阻发生明显变化,与之连接的仪器因电信号变化触发报警开关。这种防盗报警玻璃在制作时采用了特殊工艺,密封性能极佳,可确保其中的氩气10年不泄漏。
还有一种拒窃贼于展柜之外的报警纱网。它用金属细丝外包PVC绝缘层制成,在使用中会通上低压低强度电流,网的经线和纬线在交织处不会短路。报警纱网巧妙地应用了断线报警原理,一旦被割破就报警。并且网线的连接采取多种形式,具有抗短接的报警功能,所以罪犯以短接的方法来破坏报警功能是不可能的。工作人员也可在没有玻璃的展柜底板和底座部分铺设纱网,防止罪犯掏通木板行窃。因为掏洞会把纱网线弄断,形成断线报警。
, http://www.100md.com
定位窃贼
经常有犯罪分子在影视剧中感叹:“世界之大,竟然没有我的藏身之地。”现在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真的能够让盗贼无处藏身。在美国影片《达•芬奇密码》中,男主人公的口袋里被特工放置了一个卫星定位跟踪仪,结果在丢掉跟踪仪之前,无论他跑到哪里,警方都知道其确切位置。这种小型卫星定位跟踪仪也可以被隐藏在珍贵的文物中,一旦文物的位置出现异常,就会向监控中心报警,监控人员还可以根据卫星定位跟踪仪发出的信号来确定盗贼的具体位置。
某些博物馆还利用电子标签对馆藏文物进行监管。由于每件藏品都贴有电子标签,当监督人员携带手持式感应器进入库房巡逻时,藏品上的电子标签就会发出信号到感应器中,显示藏品的信息,并与预设的信息进行对比。如果某件藏品被盗,信息发生缺失,感应器就会报警。在博物馆的一些出入口也安装有感应器,若有人携带藏品出馆,感应器同样会报警。
【责任编辑】赵菲, 百拇医药(杨先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