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百年回眸(下)
新军是大清的柱石,现在新军要求朝廷这样做,朝廷也就没有多少办法了。经过一番谈判,清廷最高主事者隆裕皇太后同意清帝退位,同意共和;南方革命党人在新军的压力下也有退让,他们除了坚守终结帝制、实现共和这些大原则外,对先前十多年深入人心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等要求不再提,而且在新军将领要求下尊重皇室,不再将清朝的历史污名化。孙中山任大总统的南京临时政府也在清帝退位后宣布终止,新中国的统一政权重新建立,一场大动荡在那代中国政治家的处理下和平化解,一个王朝悄然隐退,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顺利实现了转型。中国从帝制走向共和,成为亚洲近代第一个共和国家,中国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一百年后回望辛亥革命的历史,这场刻意模仿法国大革命的中国大革命,其后半场并没有走向暴力,不再模仿法国大革命追究满洲贵族的政治责任,更没有将那个可怜的小皇帝像路易十六那样送上断头台。中国人选择了和平,走向和局,革命者充分展示了其伟大的心胸,没有私利,没有独占鳌头的垄断一切,而是各方政治势力一起分享权力,各有坚持各有妥协,不仅使共和体制照样达成,而且使中国人避免了一次空前的大浩劫、大灾难,避免了一场规模不会太小的血腥屠戮。
对于辛亥革命这个政治后果,研究者在过去一百年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流意见总是有点不满,有点惋惜,有点不甘心,总以为孙中山让权体现了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言下之意,孙中山领导的南方革命党人宁可玉碎,也不能仅仅为了瓦全,哪怕将中国打个稀巴烂,也要坚持到底,永不言败,永不让权,独占鳌头,垄断政权。
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里,史学家这样的期待当然有其正当性和合理性,但是放到今天这个时代背景中进行观察,这种期待未免太残忍,太不把人民当回事。所以从人民本位的立场看,辛亥革命参与各方相互妥协相互退让,避免了一场内战,这是中国智慧的最高体现,而不是什么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后半场的这个结果,既合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也合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试想,假如南北不妥协,不论是南方北伐还是北方南征,不论是南胜北败还是北胜南败,真正吃亏和受到最大伤害的还是人民。
辛亥革命是中国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成功案例,是辛亥参与各方共同努力相互妥协相互让步的结果。当我们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时候,不应该厚此薄彼、强分彼此,而应该对那段历史抱持一种敬畏一种温情,从人类历史的大视野中体会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责任编辑】王凯, 百拇医药(马勇)
一百年后回望辛亥革命的历史,这场刻意模仿法国大革命的中国大革命,其后半场并没有走向暴力,不再模仿法国大革命追究满洲贵族的政治责任,更没有将那个可怜的小皇帝像路易十六那样送上断头台。中国人选择了和平,走向和局,革命者充分展示了其伟大的心胸,没有私利,没有独占鳌头的垄断一切,而是各方政治势力一起分享权力,各有坚持各有妥协,不仅使共和体制照样达成,而且使中国人避免了一次空前的大浩劫、大灾难,避免了一场规模不会太小的血腥屠戮。
对于辛亥革命这个政治后果,研究者在过去一百年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流意见总是有点不满,有点惋惜,有点不甘心,总以为孙中山让权体现了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言下之意,孙中山领导的南方革命党人宁可玉碎,也不能仅仅为了瓦全,哪怕将中国打个稀巴烂,也要坚持到底,永不言败,永不让权,独占鳌头,垄断政权。
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里,史学家这样的期待当然有其正当性和合理性,但是放到今天这个时代背景中进行观察,这种期待未免太残忍,太不把人民当回事。所以从人民本位的立场看,辛亥革命参与各方相互妥协相互退让,避免了一场内战,这是中国智慧的最高体现,而不是什么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后半场的这个结果,既合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也合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试想,假如南北不妥协,不论是南方北伐还是北方南征,不论是南胜北败还是北胜南败,真正吃亏和受到最大伤害的还是人民。
辛亥革命是中国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成功案例,是辛亥参与各方共同努力相互妥协相互让步的结果。当我们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时候,不应该厚此薄彼、强分彼此,而应该对那段历史抱持一种敬畏一种温情,从人类历史的大视野中体会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责任编辑】王凯, 百拇医药(马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