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形象源自哪些动物?(2)
挨近时,就慢慢地将头、颈抬起来并向后收成“s”形,然后突然将猎物一口咬住,用身体紧紧缠裹,直到猎物被绞死或不能再挣扎时再将其吞食。由于它的下颌骨与头骨的关节非常松驰,下颌左右两半和口腔各部位都以富有伸张力的韧带相连,口能张开到130°以上,咽喉也富有弹性,胸部没有胸骨,体壁可以自由扩张,所以即使比它的头大好几倍的动物,也能被囫囵吞咽下去。密林中和水中的各种动物,大到野猪、野羊、鹿,小至鼠、鸟、鱼、蛙,以及猪、鸡、鸭等家畜家禽,都是它的食物,有关蟒吃人的传说也有很多。
不过,其他蛇类也有一些人提及,例如四川凉山彝族以一种在彝语中称为“尔布”的红色小花蛇为龙。著名两栖爬行动物学家张孟闻通过对古代文献典籍和古文字方面的有关材料进行考证,提出龙近于五步蛇的说法。五步蛇又有“五步龙”之称,学名为尖吻蝮,是著名的剧毒蛇类,因人畜被咬后五步之内昏倒而得名。五步蛇以其令人恐怖的剧毒而被奉为神物,成为龙的前行图腾。
其他的说法
, 百拇医药
此外,还有人认为龙的一些主要特征与蜥蜴类更为近似,而且某些古人对蜥蜴的描绘也与对龙的描绘相似。有学者考证,滇南峨山等县的彝族以当地的山壁虎(一种蜥蜴)为龙,他们每年耍龙灯时制作的龙就是蜥蜴形。前苏联学者则指出:龙是印度蟒和爪哇飞蜥相结合的产物,后来在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巨兽骨骼影响下成为有翅怪物,最后在口头传说中又变成了神话般巨大而凶残的怪兽。
爬行动物中的最后一个类群——龟鳖类,甚至两栖动物和鱼类也有人提及。例如,清朝《西疆杂述诗》记载维吾尔族历法史料申说:“地支亦论所属,辰则属鱼”;新疆柯尔克孜族的十二生肖中,龙的位置也被鱼所取代。因此,关于龙的形象之由来,一种说法认为龙是以各种水族为主体(主要是湾鳄、扬子鳄、蛇、龟等)与鸟兽复合而形成的。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不同地域的人们选择不同的物候参照动物,因此江汉流域的鼋类、鳄类,黄河中上游的虫类、蛙类、鱼类,黄河中下游的鸟类、畜类等等都有可能成为较为固定的物候历法之参照动物……后来,这些关系演化成观念集中在特定的形象身上,便形成了龙。
, 百拇医药
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恐龙也被一些中外学者提及,例如美国学者海斯在其所著《中国的龙》一书中就认为龙即远古时期的恐龙。由于龙是我国先民传说中的神秘的动物,能飞翔于天空,行走于陆上,潜伏于深渊,是一种了不起的自然界生灵。而在中生代的爬行动物中,有恐龙、翼龙、鱼龙等曾经成为称霸海陆空的动物。不过,早在1942年,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就首先论证了古生物学上的恐龙与我国传说中的龙毫无关系,接着又论证了传说中的龙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有的。他也是第一个科学论证“龙是假设动物”的人。
龙之九似
事实上,龙的确具有许多动物的特征。宋朝的《尔雅翼》就描述过龙之九似:“九似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以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如此复杂神异的形象,难怪会产生种种互相抵牾却又能自圆其说的说法。
关于龙的由来,还有这样一个传说:上古蛮荒的世界里居住着众多的部落,他们之间经常发生战事。轩辕黄帝打败蚩尤部落后,逐渐统一了数十个小部落。当时,每一个部落都有各自崇拜的对象,其中有蛇图腾、马图腾、鱼图腾、鹰图腾、熊图腾、豹图腾、羊图腾、象图腾、狗图腾等等。黄帝为了使各氏族部落能够紧密团结,决定制定一个共同的图腾。经过一番思考,他参照各部落图腾的特点,制定出了特别的图腾:蛇的身、马的脸、鹿的角、象的牙、鱼的鳞、羊的须、鹰的爪……由于联想到这个图腾物要腾云驾雾、翻江倒海,而且在现实的动物世界里根本找不到,于是就称其为“龙”。从此以后,龙就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力量、腾飞、权威、吉祥和欢乐的象征。
, 百拇医药
有许多鸟、兽等其他动物的身体的一部分也丰富了龙的形象。最早在东汉王充所著《论衡·龙虚》中就有龙是“马蛇之类”的说法,这是他根据秦汉时期所流行的龙形(“马首蛇尾”)对龙的原型所作的初步探讨。而汉代流行的“马首蛇尾”的龙又是继承前代的,殷周遗存至今的器物上面的龙形即是马首蛇尾,甲骨文中也发现其痕迹。蒙古族学者阿尔丁夫甚至认为:华夏民族文化中龙的原型是野马。但是,龙是雨水之神,马非水陛之物,上古先民怎么会取马作为龙的模特儿呢?于是,有人提出这种马应该是河马。河马比普通的马更加神秘,更能诱发上古先民的神思。《山海经》、《尚书》等均有水马、龙马出河的说法。在距今1200万~1万年前的上新世和更新世时,河马也曾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各地,我国云南就发现有上新世的河马。另外,有的学者认为龙起源于水牛,龙本是南方民族对水牛的称谓。关于龙首形象最初来源之一当与猪首有关的说法也有很多,认为龙的起源和诞生与原始农业密切相关。
形形色色的龙,是各自独立地产生于各个地区的,龙形的起源是多元的,中华大地上曾经长期共存过姿态不一的多种的“龙”。由于龙具有很大的神秘性,更容易被后人把那些适应现实生活需要的神灵性托附在它身上,使它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物。北方诸族与马为友,就添上马的特点;南方诸族生活在水边,与鱼为伴,就添鱼的鳞和须。为避蛟之害(其实是鳄),就附上鳄的特性……
, 百拇医药
从事民族文化研究的学者提出一种“泛龙论”,认为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对龙的看法并不一致。例如滇西哀牢山彝族以穿山甲(龙鲤)为龙,其山神庙所绘纪日“十二兽”神像便以穿山甲代龙。穿山甲是在我国南方丘陵山麓中生活的一种善于掘洞而居的动物,挖洞之迅速犹如具有“穿山之术”。它除了脸部和腹部之外,全身披着500~600块呈复瓦状排列的、像鱼鳞一般的硬角质厚甲片,这样的外表的确会使人联想到龙等古代神话中的动物。
穿山甲虽为陆生动物,古人却将其归于水族,称为鲮鲤、鲮鱼,甚至径称龙族,就叫龙鲤,或叫龙鱼。宋代庄绰《鸡肋编》说:“鲮鲤乃穿山甲”;“鲮鱼何所”是屈原《天问》中所设的一问;《山海经·海外西经》说,轩辕之国“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狸(鲤)”;清代《古今图书集成》载龙鱼图样,头上有角。将其与穿山甲相比,古人想象中的龙鱼,是以穿山甲为原型,对颈部头部做了夸张,以求向龙的造型靠拢。
按照《尔雅翼》以及民间传说,与龙有关的动物还有驼鹿、虎、豹、鹿、狮、兔等人们熟知的兽类,以及属于鸟类的鹰。有人还提出龙身是“扭动的虫形”。此外,还有人主张龙的原型是长颈鹿以及属于软体动物的蜗牛、属于昆虫的蚕等动物。在民俗调查材料中,有些地方还以鸡、蝌蚪、羊、黄鳝、泥鳅等为龙。由于这些观点都太离谱,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综上所述,龙是古人对一些爬行动物和一些兽、鸟、鱼、虫等动物模糊集合而产生的神物。龙的形象不是自然界中某种东西的简单再现,而是以某种动物的形貌特征为主体,融合了其他动物的形貌特征而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这一点也已经逐渐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这是龙崇拜起源研究到目前为止所取得的主要收获。不过,这一观点还有待于在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得到充实和发展。, 百拇医药(李湘涛)
不过,其他蛇类也有一些人提及,例如四川凉山彝族以一种在彝语中称为“尔布”的红色小花蛇为龙。著名两栖爬行动物学家张孟闻通过对古代文献典籍和古文字方面的有关材料进行考证,提出龙近于五步蛇的说法。五步蛇又有“五步龙”之称,学名为尖吻蝮,是著名的剧毒蛇类,因人畜被咬后五步之内昏倒而得名。五步蛇以其令人恐怖的剧毒而被奉为神物,成为龙的前行图腾。
其他的说法
, 百拇医药
此外,还有人认为龙的一些主要特征与蜥蜴类更为近似,而且某些古人对蜥蜴的描绘也与对龙的描绘相似。有学者考证,滇南峨山等县的彝族以当地的山壁虎(一种蜥蜴)为龙,他们每年耍龙灯时制作的龙就是蜥蜴形。前苏联学者则指出:龙是印度蟒和爪哇飞蜥相结合的产物,后来在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巨兽骨骼影响下成为有翅怪物,最后在口头传说中又变成了神话般巨大而凶残的怪兽。
爬行动物中的最后一个类群——龟鳖类,甚至两栖动物和鱼类也有人提及。例如,清朝《西疆杂述诗》记载维吾尔族历法史料申说:“地支亦论所属,辰则属鱼”;新疆柯尔克孜族的十二生肖中,龙的位置也被鱼所取代。因此,关于龙的形象之由来,一种说法认为龙是以各种水族为主体(主要是湾鳄、扬子鳄、蛇、龟等)与鸟兽复合而形成的。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不同地域的人们选择不同的物候参照动物,因此江汉流域的鼋类、鳄类,黄河中上游的虫类、蛙类、鱼类,黄河中下游的鸟类、畜类等等都有可能成为较为固定的物候历法之参照动物……后来,这些关系演化成观念集中在特定的形象身上,便形成了龙。
, 百拇医药
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恐龙也被一些中外学者提及,例如美国学者海斯在其所著《中国的龙》一书中就认为龙即远古时期的恐龙。由于龙是我国先民传说中的神秘的动物,能飞翔于天空,行走于陆上,潜伏于深渊,是一种了不起的自然界生灵。而在中生代的爬行动物中,有恐龙、翼龙、鱼龙等曾经成为称霸海陆空的动物。不过,早在1942年,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就首先论证了古生物学上的恐龙与我国传说中的龙毫无关系,接着又论证了传说中的龙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有的。他也是第一个科学论证“龙是假设动物”的人。
龙之九似
事实上,龙的确具有许多动物的特征。宋朝的《尔雅翼》就描述过龙之九似:“九似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以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如此复杂神异的形象,难怪会产生种种互相抵牾却又能自圆其说的说法。
关于龙的由来,还有这样一个传说:上古蛮荒的世界里居住着众多的部落,他们之间经常发生战事。轩辕黄帝打败蚩尤部落后,逐渐统一了数十个小部落。当时,每一个部落都有各自崇拜的对象,其中有蛇图腾、马图腾、鱼图腾、鹰图腾、熊图腾、豹图腾、羊图腾、象图腾、狗图腾等等。黄帝为了使各氏族部落能够紧密团结,决定制定一个共同的图腾。经过一番思考,他参照各部落图腾的特点,制定出了特别的图腾:蛇的身、马的脸、鹿的角、象的牙、鱼的鳞、羊的须、鹰的爪……由于联想到这个图腾物要腾云驾雾、翻江倒海,而且在现实的动物世界里根本找不到,于是就称其为“龙”。从此以后,龙就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力量、腾飞、权威、吉祥和欢乐的象征。
, 百拇医药
有许多鸟、兽等其他动物的身体的一部分也丰富了龙的形象。最早在东汉王充所著《论衡·龙虚》中就有龙是“马蛇之类”的说法,这是他根据秦汉时期所流行的龙形(“马首蛇尾”)对龙的原型所作的初步探讨。而汉代流行的“马首蛇尾”的龙又是继承前代的,殷周遗存至今的器物上面的龙形即是马首蛇尾,甲骨文中也发现其痕迹。蒙古族学者阿尔丁夫甚至认为:华夏民族文化中龙的原型是野马。但是,龙是雨水之神,马非水陛之物,上古先民怎么会取马作为龙的模特儿呢?于是,有人提出这种马应该是河马。河马比普通的马更加神秘,更能诱发上古先民的神思。《山海经》、《尚书》等均有水马、龙马出河的说法。在距今1200万~1万年前的上新世和更新世时,河马也曾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各地,我国云南就发现有上新世的河马。另外,有的学者认为龙起源于水牛,龙本是南方民族对水牛的称谓。关于龙首形象最初来源之一当与猪首有关的说法也有很多,认为龙的起源和诞生与原始农业密切相关。
形形色色的龙,是各自独立地产生于各个地区的,龙形的起源是多元的,中华大地上曾经长期共存过姿态不一的多种的“龙”。由于龙具有很大的神秘性,更容易被后人把那些适应现实生活需要的神灵性托附在它身上,使它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物。北方诸族与马为友,就添上马的特点;南方诸族生活在水边,与鱼为伴,就添鱼的鳞和须。为避蛟之害(其实是鳄),就附上鳄的特性……
, 百拇医药
从事民族文化研究的学者提出一种“泛龙论”,认为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对龙的看法并不一致。例如滇西哀牢山彝族以穿山甲(龙鲤)为龙,其山神庙所绘纪日“十二兽”神像便以穿山甲代龙。穿山甲是在我国南方丘陵山麓中生活的一种善于掘洞而居的动物,挖洞之迅速犹如具有“穿山之术”。它除了脸部和腹部之外,全身披着500~600块呈复瓦状排列的、像鱼鳞一般的硬角质厚甲片,这样的外表的确会使人联想到龙等古代神话中的动物。
穿山甲虽为陆生动物,古人却将其归于水族,称为鲮鲤、鲮鱼,甚至径称龙族,就叫龙鲤,或叫龙鱼。宋代庄绰《鸡肋编》说:“鲮鲤乃穿山甲”;“鲮鱼何所”是屈原《天问》中所设的一问;《山海经·海外西经》说,轩辕之国“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狸(鲤)”;清代《古今图书集成》载龙鱼图样,头上有角。将其与穿山甲相比,古人想象中的龙鱼,是以穿山甲为原型,对颈部头部做了夸张,以求向龙的造型靠拢。
按照《尔雅翼》以及民间传说,与龙有关的动物还有驼鹿、虎、豹、鹿、狮、兔等人们熟知的兽类,以及属于鸟类的鹰。有人还提出龙身是“扭动的虫形”。此外,还有人主张龙的原型是长颈鹿以及属于软体动物的蜗牛、属于昆虫的蚕等动物。在民俗调查材料中,有些地方还以鸡、蝌蚪、羊、黄鳝、泥鳅等为龙。由于这些观点都太离谱,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综上所述,龙是古人对一些爬行动物和一些兽、鸟、鱼、虫等动物模糊集合而产生的神物。龙的形象不是自然界中某种东西的简单再现,而是以某种动物的形貌特征为主体,融合了其他动物的形貌特征而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这一点也已经逐渐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这是龙崇拜起源研究到目前为止所取得的主要收获。不过,这一观点还有待于在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得到充实和发展。, 百拇医药(李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