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都没有门吗?
前不久,笔者在博客上撰文,讨论有关发掘秦始皇陵的问题,其中提到,假若发掘秦始皇陵,要先挖掉封土——也就是坟头,才能挖出墓室。对此,有的网友留言说:找到秦始皇陵的墓门,直接进去不就得了嘛。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非得来个大揭盖吗?
在行业外的人看来,中国古墓似乎都是有墓门的,就像影视片中有关盗墓的情节那样,盗墓贼毫不费劲地去掉封土,然后掏个洞,寻到墓门,用大木头撞开或用炸药炸开即可。
实际上,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微乎其微。从考古实践看,我国绝大多数古墓葬是没有墓门的。
为什么我国古墓大多无门?这要从古代坟墓结构的历史演变过程说起。
通常情况下,古墓葬的结构一部分在地下,另一部分在地上,由地下的墓室和地上的封土两部分构成。大约1万多年前,人类刚出现死后要茔埋时,最多就挖个小坑埋上了事,不仅没有坟头,而且就连像样的棺材也没有。大约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中国人才开始有了在墓室地表以上用土堆筑起坟头的做法。所以,孔子讲过,古代“墓而不坟”。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到了孔子时代,墓葬才有了“坟”的概念和做法。也就是说,在此前7000~8000年间,人死后下葬的墓可能都是不堆土,不做坟头的。
, 百拇医药
考古界把这种没有坟头的古墓葬称为“土坑竖穴墓”。这种墓葬就是向下挖一个深坑,放入棺木和随葬品。讲究一些的贵族人家,再在墓口铺上大木头做盖,在上面厚厚地覆上土,埋得严严实实。但时间久了,当初盖住墓口的木头就会腐朽,造成塌方,墓室就被塌方掉下来的土填满,再无空隙。不言而喻,这样的墓葬肯定是没有墓门的。
到了西汉,特别是进入东汉以后,有了坟但依旧不做墓门的情况才发生了改变。其原因是,从那时开始,砖被大量应用到墓室建造中来。人们用耐腐的砖砌起四壁,墓顶也像造拱桥那样用砖券起来,结实耐用,这才有条件使墓室变成了一个大空房子,里面放置灵柩和葬器,墓室也基本上不再会被塌方的土填埋。考古界把这种墓称为“砖室墓”,也叫“横穴墓”。所谓横穴墓是指,从前做墓室是往深挖,往下挖10~20米深的不算什么;从东汉开始,流行往宽了挖,不像过去那样提倡非得深埋了。
考古人员发现,在一些比较讲究的砖室墓中,出现了可以出入的砖门。按当时的习俗,一些比较讲究的家族会将家族中的逝者合葬在一个墓室里。如此一来,先去世的人肯定是要先埋进去的。若干年后,家族其他人死后,可以把砖门打开,再将后来去世的人放进墓室。一个墓室里能先后埋葬很多人进去,能这样做的关键是砖室墓牢固,不易塌方,不会被泥土塌方埋没,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再利用。技术进步和丧葬习俗就这样完整地结合到了一起。
, 百拇医药
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的墓葬才越来越多地有了墓门。到了宋元特别是明清时期,还出现了特制的石门和汉白玉墓门,这在帝王贵族阶层俨然成为了一种流行和社会身份等级的规制。如已经考古发掘过的明代定陵,地下宫殿距地面27米,由前、中、后、左、右5个高大宽敞的殿堂连接而成,全部是拱券式石结构(图2.定陵墓室的内部结构)。在前、中、后三殿之间,各设一道结构相同、全部用料石构筑成的券门,券门下是两扇高3.3米、宽1.7米的汉白玉石门,重约4吨。石门制作工整细致,十分考究,大部由原石雕凿而成。中殿左、右两侧有两条甬道,通向左、右配殿,甬道口装有青石门,形体较小。定陵地下宫殿采用了很大的料石砌筑成拱券式的石结构,能承受较大的压力,采用明挖法施工,将覆盖土夯填密实,又精心做好四周的防排水设施。该陵墓距今虽已有400年,但无一处塌陷,很少出现渗漏水现象。考古发掘时,人们只要想办法打开一道道石门,即可进入各个大殿,直接清理那些葬具和随葬品(图3.定陵金刚墙里面有好几道墓门)。
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情况下和绝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古墓是没有墓门的。秦代是早于西汉的王朝,所以秦始皇陵十有八九也会是土坑竖穴墓,也会被塌方的填土埋实,墓室里面也不太可能存在空间。这意味着,假若发掘秦始皇陵,不可能只是挖一个洞,然后找到墓门,直接进去。如果真要挖掘秦陵的话,就只能先把封土挖掉,露出整个墓室的墓口平面,然后再深挖下去,直到挖到秦始皇的灵柩。考古工作者不大可能像当年发掘明代定陵那样去挖秦始皇陵。
【责任编辑】赵菲, http://www.100md.com(高蒙河)
在行业外的人看来,中国古墓似乎都是有墓门的,就像影视片中有关盗墓的情节那样,盗墓贼毫不费劲地去掉封土,然后掏个洞,寻到墓门,用大木头撞开或用炸药炸开即可。
实际上,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微乎其微。从考古实践看,我国绝大多数古墓葬是没有墓门的。
为什么我国古墓大多无门?这要从古代坟墓结构的历史演变过程说起。
通常情况下,古墓葬的结构一部分在地下,另一部分在地上,由地下的墓室和地上的封土两部分构成。大约1万多年前,人类刚出现死后要茔埋时,最多就挖个小坑埋上了事,不仅没有坟头,而且就连像样的棺材也没有。大约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中国人才开始有了在墓室地表以上用土堆筑起坟头的做法。所以,孔子讲过,古代“墓而不坟”。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到了孔子时代,墓葬才有了“坟”的概念和做法。也就是说,在此前7000~8000年间,人死后下葬的墓可能都是不堆土,不做坟头的。
, 百拇医药
考古界把这种没有坟头的古墓葬称为“土坑竖穴墓”。这种墓葬就是向下挖一个深坑,放入棺木和随葬品。讲究一些的贵族人家,再在墓口铺上大木头做盖,在上面厚厚地覆上土,埋得严严实实。但时间久了,当初盖住墓口的木头就会腐朽,造成塌方,墓室就被塌方掉下来的土填满,再无空隙。不言而喻,这样的墓葬肯定是没有墓门的。
到了西汉,特别是进入东汉以后,有了坟但依旧不做墓门的情况才发生了改变。其原因是,从那时开始,砖被大量应用到墓室建造中来。人们用耐腐的砖砌起四壁,墓顶也像造拱桥那样用砖券起来,结实耐用,这才有条件使墓室变成了一个大空房子,里面放置灵柩和葬器,墓室也基本上不再会被塌方的土填埋。考古界把这种墓称为“砖室墓”,也叫“横穴墓”。所谓横穴墓是指,从前做墓室是往深挖,往下挖10~20米深的不算什么;从东汉开始,流行往宽了挖,不像过去那样提倡非得深埋了。
考古人员发现,在一些比较讲究的砖室墓中,出现了可以出入的砖门。按当时的习俗,一些比较讲究的家族会将家族中的逝者合葬在一个墓室里。如此一来,先去世的人肯定是要先埋进去的。若干年后,家族其他人死后,可以把砖门打开,再将后来去世的人放进墓室。一个墓室里能先后埋葬很多人进去,能这样做的关键是砖室墓牢固,不易塌方,不会被泥土塌方埋没,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再利用。技术进步和丧葬习俗就这样完整地结合到了一起。
, 百拇医药
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的墓葬才越来越多地有了墓门。到了宋元特别是明清时期,还出现了特制的石门和汉白玉墓门,这在帝王贵族阶层俨然成为了一种流行和社会身份等级的规制。如已经考古发掘过的明代定陵,地下宫殿距地面27米,由前、中、后、左、右5个高大宽敞的殿堂连接而成,全部是拱券式石结构(图2.定陵墓室的内部结构)。在前、中、后三殿之间,各设一道结构相同、全部用料石构筑成的券门,券门下是两扇高3.3米、宽1.7米的汉白玉石门,重约4吨。石门制作工整细致,十分考究,大部由原石雕凿而成。中殿左、右两侧有两条甬道,通向左、右配殿,甬道口装有青石门,形体较小。定陵地下宫殿采用了很大的料石砌筑成拱券式的石结构,能承受较大的压力,采用明挖法施工,将覆盖土夯填密实,又精心做好四周的防排水设施。该陵墓距今虽已有400年,但无一处塌陷,很少出现渗漏水现象。考古发掘时,人们只要想办法打开一道道石门,即可进入各个大殿,直接清理那些葬具和随葬品(图3.定陵金刚墙里面有好几道墓门)。
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情况下和绝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古墓是没有墓门的。秦代是早于西汉的王朝,所以秦始皇陵十有八九也会是土坑竖穴墓,也会被塌方的填土埋实,墓室里面也不太可能存在空间。这意味着,假若发掘秦始皇陵,不可能只是挖一个洞,然后找到墓门,直接进去。如果真要挖掘秦陵的话,就只能先把封土挖掉,露出整个墓室的墓口平面,然后再深挖下去,直到挖到秦始皇的灵柩。考古工作者不大可能像当年发掘明代定陵那样去挖秦始皇陵。
【责任编辑】赵菲, http://www.100md.com(高蒙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