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2年第11期
编号:12743505
徽州寻梦渔梁街(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6月1日 百科知识 2012年第11期
     在皖南歙县以西,一处古镇,依山傍水,因坝而得名,人称渔梁。歙县,明清时期为徽州府所在地,徽州与杭州、南京、上海等外界的联系全靠新安江这条唯一的黄金水路。渔梁古镇因紧靠新安江应运而生,成为当时徽州最繁华的水运商埠。曾辉煌一时的徽州商人抵钱塘、下扬州都要从这里起步。如今,古镇蜿蜒的青石街巷、孤寂的粉墙黛瓦,两边鳞次栉比的老宅,都印证着这座水运商埠昔日的繁华。

    梁坝·渔梁街

    古徽州府和歙县同城。隋末统一歙、宣、杭、饶、婺、睦六州的“吴王”汪华把郡治由休宁古城移到歙县乌聊山麓,大筑城垣。新安江支流——练江像一条玉带绕府城而过,为了府城的风水和保持城区的地下水位,人们在城南三里的练江水面上“绝流为梁,储水为渊”,开始有了“渔梁坝”之设。

    经过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官方和百姓的不懈努力,这座长138米、坝体宽27米、坝顶宽10米,建筑科学、千秋永固的渔梁坝终于建成了。
, 百拇医药
    渔梁坝横截练江,南依龙井山,北接渔梁古镇老街。坝上水势平坦,坝下激流奔腾。设计建造极为巧妙,既可蓄上游之水,便于灌溉,以利通航,也可缓坝下之流,以利防洪。坝上有3处宽约10米的凹槽,人称水门。3个水门从北至南渐次低落,练江在常年大部分时间正常水位时,流水只从最南端的低水门流过。北端和中部的两道水门,则保证练江在高水位时,仍具有较大的泄水能力,并能定期冲刷掉一部分因江面在此转折而留下的淤积泥沙。

    渔梁坝的构造十分讲究,构成坝身的每块石头重达吨余。垒砌方法科学,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硬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被称作“稳定”,也叫元宝钉。这样一来,上下层互相衔接,极为牢固。在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燕尾形石锁连锁,于是上下左右由此紧密连成一体,使得大坝逾千年而不垮。

    渔梁坝不仅使徽州府城山光水色更为秀丽,而且利于运输灌溉、施惠百姓。古建专家郑孝燮在考察渔梁坝后认为:“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发挥,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
, 百拇医药
    渔梁坝边古代有徽州姚姓氏族聚族而居的村落姚家庄。大概是“因渔而梁,继梁而坝,村因梁名,地因坝传”的缘故,姚家庄因渔梁坝的远近闻名,渐渐地就形成了有近2000人丁的渔梁村。

    当年为了保护坝体,人们不允许船只从坝上通过,所以那时上游来船到了渔梁坝就是终点,想去下游必须从这里转船。于是,徽商只能把从上游运来的货物在此卸下,再转到坝下的船上,因而短短200米的河岸边就有了七八个码头。作为货物交卸枢纽的渔梁,也就成了繁华之地。渔梁一跃变成徽州人“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走出大山闯荡世界的第一大码头,成为徽州府城城郊的商贸货物集散转运中心、水运中心。

    渔梁坝下在宋代就形成的龙船坞最多时能停靠300多艘运输船。随着明清徽商经济的兴盛,渔梁繁荣发展,成为一个沿江伸展的鱼形村落,村中一条约两里多长的商业古街,两头稍低,中间隆起,像是鱼的脊背骨,街心则全用鹅卵石铺就鱼鳞状的路面,徽派民居沿街两边依次排列。最繁盛时,盐、典、茶、木、米、布等28种店铺就有100多家。沿街的这些店房大多为上下两层,临江一边有多条巷弄铺石阶直通渔梁坝。
, http://www.100md.com
    时至今日,这条有1250多年历史的“江南第一水街”仍旧保留着始建于唐代的狮子桥、宋代就有的通渔梁坝的“百步云梯”以及一些历代古建、古遗存。街上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巴道复运输过塘行、元和堂道地药材店、泰源盐栈、缮方草堂等老字号徽商店房。渔梁老街也是目前徽州明清商业文化生态原貌保存较好的古街区之一。

    阳山·寿民桥

    渔梁古镇的秀美不仅在于它的“斜阳西照,渔舟唱晚”,历经岁月沧桑和历史磨砺的古镇民居,也处处展示出一种苍凉之美。

    镇上的房屋沿着背后的山势铺陈下来直到江边,一律是青瓦白墙翘屋檐,排列有序,重重叠叠。在阳光的照射下,黑白分明的建筑就像一幅着色凝重的版画。

    作为徽商从水路出走的重要码头,不少船只栖集在这里,准备扬帆东行。据说,那时的街道比现在的街道要长得多,街上满是酒楼客栈。东来西往的客人云集于此,无数的迎来送往构成了当年的繁华与悲戚,“渔梁送别”也成为当时的徽州八景之一。
, 百拇医药
    作为“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入江口和古渡口,渔梁古镇其实很小,老街也并不长,从渔梁坝沿窄窄的青石板拾级而上,很快便到了渔梁老街。

    老街沿江呈东西走向,蜿蜒不过1000米,垂直该街则衍生出10余条小巷,繁荣的商业街和宁静的巷弄,构成了渔梁古镇内部颇具特色的街巷空间。

    走在老街上,脚下是一色的石板卵石路面,街两边则是一色的木排店面,重楼挑檐,遮住了一大半街面。抬头仰望,蓝天仿佛成一线。

    在渔梁老街东头,人们首先看到的就是隔江而峙的一座树木葱笼的高山。《歙县志》载:其山丰郁秀丽,端凝若堂,东向而峙,每将晓日未出,紫气照耀,山光显烁,类赤城霞,故名“紫阳”。紫阳山上原本有座老子祠,还有禹王台等古迹。宋代大儒朱熹的父亲朱松在徽州府城“学于郡学”,曾多次游历紫阳山。朱松寓福建尤溪之后,对紫阳山仍念念不忘,并刻“紫阳书堂”印章,以表达自己对徽州故乡“未尝一日而忘归”的思念之情。朱熹为此专门做《名堂室记》以记。紫阳山后来逐渐变为人们纪念朱熹的一个人文胜境。朱熹又名朱紫阳,其典亦即出于此。
, 百拇医药
    在美丽的紫阳山下有一座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九孔古石桥横跨练江,石桥原名“寿民桥”。传说在建造时,乡绅富户聚集捐资,十分热闹,一位短衣打扮的农民也乘兴往里挤,富人嘲笑他没钱还来凑热闹,这位农民却提出:第一孔桥洞他包了,让富人们跟着他往后建桥。结果,他把第一个桥洞修得很高,后面的富人叫苦不迭,因为他们必须就势建起高桥洞,要拿出更多的钱修桥。因此寿民桥的桥孔成了徽州古桥中最高的。

    传说归传说。其实寿民桥桥洞修得高,是因为练江上的船能够不下帆直接通行的缘故。由于桥在紫阳山下,后人都称寿民桥为“紫阳桥”。紫阳桥头有新安关亭,从府城延伸的徽商古道穿亭而过,这就是有名的“新安第一关”,歙县、休宁、绩溪、黟县等地商旅人等,不少都从这条古道下杭州,闯世界,开创事业。此关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徽商通过了这一“关”,后面还有更多的关隘要闯。

    报祠·忠护庙

    在渔梁老街,一幢叫崇报祠的古建筑颇为引人瞩目。这幢外表像民居一样的崇报祠其实是一座特殊的徽州祠堂。
, http://www.100md.com
    众所周知,徽州宗族社会百姓聚族而居,族则有谱,村则有祠,祭祖的宗族祠堂遍建于徽州城乡。这座崇报祠却不是宗族祭祖的祠堂,而是一座专为纪念历代修建渔梁坝有功的官宦乡绅而设的专祠,也叫“坝祠”。其建筑结构和宗族祠堂相近,三开两进,在享堂上塑有几位修坝有功的历代名人塑像。人们感念这些先贤修坝为民的功德,故而常年瞻仰,人流不断。

    和这座崇报祠功能相近的还有渔梁街西端的忠护庙。这座庙宇八字门、马头墙、青砖牌坊门楼,篆“敕封忠护庙”额,单层两进三楹,享堂上塑着英俊的红衣少年塑像。这是为纪念隋唐年间徽州“汪公大帝”汪华的第九个儿子“九相公”汪献而建的。史载,汪献生于唐贞观十九年(645),自幼聪颖好学,读书过目不忘,精棋艺。惜天不永年,19岁即夭折。由于早逝无嗣,汪献在宋代被朝廷封为“忠护侯”享百姓香火。民间则传说,“九相公”护民护商极有灵异,渔梁街上的忠护庙,古代“舟行练江下杭州者必祀之,可保平安”。因此,后来民间又讹传成这个庙是祀一位护商的保镖。

    津处·望仙桥, 百拇医药(方利山)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