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2年第13期
编号:12743411
“伪娘”不“伪”
http://www.100md.com 2012年7月1日 百科知识 2012年第13期
     近年来,网络等媒体上经常出现这样一类人群形象:他们本是花季少男,却喜欢以阴柔女性的装扮出现。这类男孩,有的出现于选秀节目中,有的是角色扮演(cosplay)玩家,这类人被称为“伪娘”。

    什么是“伪娘”?

    “伪娘”,字面上解释是“假的女人,装的女人”。也就是说,他们只是像女人,而不是真正的女人。“伪娘”是具有女性美貌的正常男性角色,且变装后常常带有很强的“萌”属性,有的可能更胜过一般女性角色。

    我们理解一个人的性别,根据的是基因和生理性征。因此,只要生理上不存在两套性器官或性器官异常,就不存在真假的男人或者女人之说。可是,为什么有所谓“假”女人的说法呢?那是因为,事实上,一个人在进行社会活动,和人发生社会关系的时候,他/她的性别不仅仅是由生理决定的,还有社会性别、心理性别。

    所谓社会性别是指:一个社会根据其文化的形成和规范,对个人身为男性或者女性的社会性别角色的分配及规定。也就是说,社会性别是一套角色规范,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要根据这个社会对男性或者女性的定义及规范来“成为”男性或者女性;心理性别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到底是男人还是女人的身份的一种自我认同。
, 百拇医药
    我们知道,在传统的社会文化中,男性和女性是被不同的社会性别角色所规范的,我们从小就通过教育等方式来被要求接受这样一套规范,从而符合这个社会对男性或者女性的“定义”:男人应该理短发,应该坚强,应该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男儿有泪不轻弹”;女人应该温柔,最好留长发,应该学习做家务,未来要以家庭为主,女人碰到困难可以撒娇。我们发现,这套规范是“非男即女”的“二元对立”的关系,也就是说,凡是不符合这些角色定义的人,就可能会被质疑为“不男不女”。

    因此,所谓“伪娘”,不是生理意义上的假女人,可以说,目前社会上的“伪娘”,其生理身份都是男性,但他们从行为、角色以及外在的性别表现上,并不符合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对“男性”的要求:他们着女装,举止轻柔,化女妆,身姿婀娜……总之,他们的外表打扮和行为举止都是“女人样”。

    事实上,“伪娘”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现象,在中国的很多传统戏曲表演艺术中,常有男扮女角的现象,而人们往往能接受这种现象,认为那是艺术。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是一项工作,一个扮演的角色,他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是这样的,在日常生活中不会主动这样去做;而前者则不同,他们对这种颠覆自己生理性别的行为非常热衷,他们将这样的行为视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这里我认为,一定程度上来说,“伪娘”并不“伪”,他们追求的恰恰是自由,他们的行为正是内心真性情的体现。
, 百拇医药
    为何对“伪娘”充满担忧?

    当“伪娘”出现在媒体上的时候,常常引发人们对此现象的围观和讨论,这些讨论中,不乏很多好奇、担忧、恐慌、紧张。常有的言论是:天哪,怎么可以这样?

    我们看到,这些担忧、恐惧和责难的背后,实际上是这样一种声音:人,不可以随意按照自己喜欢的那种性别形象去生活,否则就是不正常的。

    这类担忧的背后,所承担的恐惧包括:对伪娘现象的恐惧——因为大多数人都是“正常”的男女,而这种颠覆性别规范的现象很少出现,因此,人们会认为这太“不正常”了;对生殖的恐惧——这样的男孩子是不是有某种生理或者毛病;这里要谈的一个问题就是,在上面说的那种“二元对立”的社会性别划分的文化现象下,实际上产生了一套性别歧视的逻辑。

    首先,男女是天然不同的(由生理性别的差异延伸出一整套不同,比如,男性坚强是天生的,女性柔弱是天生的;男性勇敢是天生的,女性胆怯是天生的,等等),这些不同直接可以导致社会对女性歧视的逻辑合法性:女人天生就适合呆在家里,所以应该让男人多读书;女人天生就温柔体贴的,所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事就交给男人吧,也因此,做同样的工作,女人的社会贡献肯定不如男人的,收入就应该低一些,职位也应该低一些……我们看到,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之所以成为一种历史的合法范畴,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文化建构出来。
, 百拇医药
    其次,这种差异是不可调和的。所以,如果你不符合这样的差异,你就是不正常的。在这种观念下,男人是不可以喜欢做家务的,温柔的男人是孬种,不喜欢养家的男人“不是男人”;女人刚强“没有女人味”,会“没人要”,女人太能干就是“要翻天”…… 在这样一整套逻辑下,医学、心理学、审美等等全部可以建构出一套男尊女卑、男女截然二元对立的价值体系。

    金西的性学报告指出,实际上在人类社会中,极“男”和极“女”都是非常少的,大多数人处于这“两极”之间。而男尊女卑的文化逻辑则将人类个性在“男”和“女”两极之间的极大丰富性给抹杀了。同时,它忽略了,人在这个社会上,只要他/她不去伤害别人,是有权利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生活的。

    由此我们回到前面说的,人们在看到一个男性不喜欢穿裤子,喜欢扭着腰肢走路,喜欢细腻温柔、喜欢玩女孩子的游戏的时候,看到他们挑战了我们主流文化对性别的规制,就会感觉“异样”,这种异样挑战了我们传统的审美观,也挑战了我们传统的“性别观念”。
, 百拇医药
    可是,我们知道,实际上,喜欢“扮假小子”的女孩子也不少,从服装上看,女性穿中性化的服装,反而会被称赞为英姿飒爽。在古代,女扮男装的故事中常常充满了褒奖: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等等。为什么相对于男扮女,人们似乎更容易接受女扮男呢?

    那就是由于上述的“二元对立”的性别文化造成的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的影响。在男尊女卑的社会文化中,所有和男性有关的气质、行为、性格、习惯都比与女性有关的气质、行为、性格、习惯要高贵。人们常常认为属于男人的勇敢坚强比属于女人的胆怯柔弱要好;属于男人的理性豁达爽快比属于女人的感性细腻绵柔要好……虽然,从本质上,这些个性、习惯、气质本身其实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属于不同的人,它们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特点而已,但是,当这些气质、个性和习惯被赋予了不同性别的评价标准之后,它们也就有了尊卑之分。

    也就是说,女扮男的女孩子,只是抛弃了原本“低下”的“女性气质”,而在向“高贵”的男性气质和男性身份学习而已,这当然是可以被允许的;但是反过来,男扮女的男孩子,他们居然可以抛弃“高贵”的阳刚、坚强、支配、主动这些男性气质,而去学“低下”的温柔、细腻、被动、犹豫这些女性气质,这实在难以让人接受。

    因此,说到底,人们之所以对“伪娘”现象感到难以接受,最主要的,就是对和自己不同的,和主流、大多数不同的社会现象缺乏宽容、包容之心,对人类性别的多元性缺乏了解。

    【责任编辑】王 贺, 百拇医药(朱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