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交往礼节
热情好客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和风尚。孔子就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在迎来送往中,国人又处处体现了“礼仪之邦”的风采。
古人十分重视人际间的相互交往,“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非礼也。”既有来往,又有回访,才能表现礼节。因此,迎来送往就成为好客的一种礼节。从迎接宾朋好友开始,直至送别宾朋好友,始终处在一种热情、体谅、和谐的气氛中。
遇有亲朋好友到来,主人首先迎于门外(图1),向客人施礼,互致问候后,再进入门内,这是古人常用的“见面礼”。之后,主人前引客人登台阶,准备进入堂屋。在登台阶时,古代还有“拾级聚足”的礼节。“主人与客让登,主人先登,拾级聚足,连步以上。”即主人在前引导客人,前足先登上一级台阶,后足再与之并齐,而后再登一级,又并足。这样登台阶是为了照顾客人能跟上自己,避免客人感到紧张和冷落。
待登上台阶将要进入堂屋前,又有两种礼节。首先是“将上堂,声必扬”,即快进屋前,说话的声音要适当提高,以告知屋内的人客人已到。再者是“将入户,视必下”,这是客人应遵守的礼节,即在进入堂屋时,视线应向下。开门进屋,眼睛向下看,是因为考虑主人家虽然知道客人已到,但难免还有未及收拾的东西,这样做,可以避免给主人造成难堪和尴尬。
, http://www.100md.com
古人在相互交谈时,也极重视礼节,尤其是重视仪表的庄重,不允许有轻浮、放荡的不文明举止。即使是笑,也以不露齿为宜。“凡人大笑则露齿本,中笑则露齿,微笑则不露齿。”尽管在交谈中会谈及一些令人捧腹大笑的话题,但笑仍需节制。这既是处于礼节的需要,也表现了一个人的文明素养。若大笑露出牙齿根部,牙齿就会感到冷,所以古人常以“齿冷”来讥讽那些贻笑他人者。
在交谈中,表现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也是古人特别重视的一种礼节,被视为“礼貌”的体现。在对方讲话时,自己要专心致志、洗耳恭听,不能漫不经心,更不能打断别人的讲话。自己讲话时,眼睛应注视对方,语调平缓,不能强词夺理,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具体到交谈的礼节乃至谈话的艺术上,古人都有相应的规定。
面见尊长者,应“请见不请退”。即对尊长者可以请求会面,但谈话结束后,不要马上请求离去,要等到尊长者示意后,再告辞。
在与尊长者交谈时,“尊长于己逾等,不敢问其年。”即与辈分比自己高的老人交谈时,不要询问他的年龄。“侍坐弗使,不执琴瑟,不画地,手无容,不翣也。”在陪同尊长者谈话时,如果没有尊长者的旨意,自己不能弹奏琴、瑟等乐器;不能自作聪明地为尊长者出谋划策,对他指手画脚;更不能像扇扇子一样的摇手,以示反对尊长者的意见。
, 百拇医药
在谈话时,还应注意尊长者的举动。一旦对方出现困倦的举止时,就应结束交谈,让尊长者休息。“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运笏,泽剑首,还屦,问日之蚤莫。虽请可退也。”如果在谈话中,尊长者打哈欠、伸懒腰,或手中摆弄笏版、摩拭剑柄,或将鞋拿到自己身边,或询问时间早晚……这些举止都是对方困倦或不耐烦的表示。见到这种举止,自己就应该告辞、请退了。
在与他人的谈话中,“不窥秘,不旁狎,不道旧故,不戏色。”即不要窥探对方的隐私,也不能相互取笑逗闹。谈话时,不要总絮叨以往的旧事,神情应庄重、严肃。
亲朋好友来访,欢聚一堂,主人家不免要设宴款待(图2)。虽是家宴,古代宴饮人也很重视礼节。菜肴做好端上席间时,“凡齐,执之以右,居之以左。”即凡是用调料调制的羹类菜肴,端菜时要用右手拿住盛放的器皿,同时用左手托捧,以保持平稳,避免汤汁外溢、洒溅。
摆放菜肴,古人也有礼节。特别是摆放鱼的时候,“羞濡鱼者进尾,冬右腴,夏右鳍。”如果将鱼连同汤汁一起端上席,则将鱼尾对着宾客;如果是冬天,则将鱼肚朝向宾客的右侧;如是夏天,则将鱼鳍朝向宾客的右侧。这种摆放鱼的方式是有道理的。鱼头肉少且浸在汤汁内,如朝向宾客,客人夹食会感觉不便;冬天的鱼腹部肉多,且比较肥美,将鱼肚朝向宾客,方便客人夹食;夏天的鱼则背鳍部分的肉相对较多,将鱼鳍朝向宾客,也是出于方便客人夹食的考虑。
, http://www.100md.com
对于酒杯的摆放,古人也有规定,“客爵居左,其饮居右。”即客人入席时,酒杯摆放在他的左侧,便于客人右手进餐。待饮酒时,客人再将酒杯移至右侧。
吃饭时,古人也不失礼节。“燕侍食于君子,则先饭而后己。毋放饭,毋流歠。小饭而亟之,数噍毋为口容。”在与尊长者一起用餐时,应先拿筷子吃饭,但要等到尊长者吃完饭后,自己才能放下筷子。吃饭时,不能将饭粒掉在桌上,更不能将菜肴中的汤汁流洒在桌上。饭要一小口、一小口的吃,但要等前一口饭咽下后,才能再将饭放入口中。绝不能将几口饭同时塞入口中,使两腮鼓胀起来,古人认为这种“吃相”有失礼节,是极不文明的。
虽说是到主人家做客,但宾客也不将自己作为外人,饭后还要帮助主人收拾餐具。“客自彻,辞焉则止。”如果主人劝阻客人收拾,客人才不动手。
待宾客告辞,主人为客人送行,通常是主人前引客人走出大门外。在门外,宾主再次相互致谢、答谢后,主人目送宾客离去。
古人的交往礼节,在今人看来似乎感到太繁琐,过于注重小节,但恰恰是这些看似区区小事的礼节,体现了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风尚和文明礼貌的风范,真正表现了“宾至如归”的风采。
【责任编辑】王 凯, 百拇医药(朱筱新)
古人十分重视人际间的相互交往,“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非礼也。”既有来往,又有回访,才能表现礼节。因此,迎来送往就成为好客的一种礼节。从迎接宾朋好友开始,直至送别宾朋好友,始终处在一种热情、体谅、和谐的气氛中。
遇有亲朋好友到来,主人首先迎于门外(图1),向客人施礼,互致问候后,再进入门内,这是古人常用的“见面礼”。之后,主人前引客人登台阶,准备进入堂屋。在登台阶时,古代还有“拾级聚足”的礼节。“主人与客让登,主人先登,拾级聚足,连步以上。”即主人在前引导客人,前足先登上一级台阶,后足再与之并齐,而后再登一级,又并足。这样登台阶是为了照顾客人能跟上自己,避免客人感到紧张和冷落。
待登上台阶将要进入堂屋前,又有两种礼节。首先是“将上堂,声必扬”,即快进屋前,说话的声音要适当提高,以告知屋内的人客人已到。再者是“将入户,视必下”,这是客人应遵守的礼节,即在进入堂屋时,视线应向下。开门进屋,眼睛向下看,是因为考虑主人家虽然知道客人已到,但难免还有未及收拾的东西,这样做,可以避免给主人造成难堪和尴尬。
, http://www.100md.com
古人在相互交谈时,也极重视礼节,尤其是重视仪表的庄重,不允许有轻浮、放荡的不文明举止。即使是笑,也以不露齿为宜。“凡人大笑则露齿本,中笑则露齿,微笑则不露齿。”尽管在交谈中会谈及一些令人捧腹大笑的话题,但笑仍需节制。这既是处于礼节的需要,也表现了一个人的文明素养。若大笑露出牙齿根部,牙齿就会感到冷,所以古人常以“齿冷”来讥讽那些贻笑他人者。
在交谈中,表现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也是古人特别重视的一种礼节,被视为“礼貌”的体现。在对方讲话时,自己要专心致志、洗耳恭听,不能漫不经心,更不能打断别人的讲话。自己讲话时,眼睛应注视对方,语调平缓,不能强词夺理,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具体到交谈的礼节乃至谈话的艺术上,古人都有相应的规定。
面见尊长者,应“请见不请退”。即对尊长者可以请求会面,但谈话结束后,不要马上请求离去,要等到尊长者示意后,再告辞。
在与尊长者交谈时,“尊长于己逾等,不敢问其年。”即与辈分比自己高的老人交谈时,不要询问他的年龄。“侍坐弗使,不执琴瑟,不画地,手无容,不翣也。”在陪同尊长者谈话时,如果没有尊长者的旨意,自己不能弹奏琴、瑟等乐器;不能自作聪明地为尊长者出谋划策,对他指手画脚;更不能像扇扇子一样的摇手,以示反对尊长者的意见。
, 百拇医药
在谈话时,还应注意尊长者的举动。一旦对方出现困倦的举止时,就应结束交谈,让尊长者休息。“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运笏,泽剑首,还屦,问日之蚤莫。虽请可退也。”如果在谈话中,尊长者打哈欠、伸懒腰,或手中摆弄笏版、摩拭剑柄,或将鞋拿到自己身边,或询问时间早晚……这些举止都是对方困倦或不耐烦的表示。见到这种举止,自己就应该告辞、请退了。
在与他人的谈话中,“不窥秘,不旁狎,不道旧故,不戏色。”即不要窥探对方的隐私,也不能相互取笑逗闹。谈话时,不要总絮叨以往的旧事,神情应庄重、严肃。
亲朋好友来访,欢聚一堂,主人家不免要设宴款待(图2)。虽是家宴,古代宴饮人也很重视礼节。菜肴做好端上席间时,“凡齐,执之以右,居之以左。”即凡是用调料调制的羹类菜肴,端菜时要用右手拿住盛放的器皿,同时用左手托捧,以保持平稳,避免汤汁外溢、洒溅。
摆放菜肴,古人也有礼节。特别是摆放鱼的时候,“羞濡鱼者进尾,冬右腴,夏右鳍。”如果将鱼连同汤汁一起端上席,则将鱼尾对着宾客;如果是冬天,则将鱼肚朝向宾客的右侧;如是夏天,则将鱼鳍朝向宾客的右侧。这种摆放鱼的方式是有道理的。鱼头肉少且浸在汤汁内,如朝向宾客,客人夹食会感觉不便;冬天的鱼腹部肉多,且比较肥美,将鱼肚朝向宾客,方便客人夹食;夏天的鱼则背鳍部分的肉相对较多,将鱼鳍朝向宾客,也是出于方便客人夹食的考虑。
, http://www.100md.com
对于酒杯的摆放,古人也有规定,“客爵居左,其饮居右。”即客人入席时,酒杯摆放在他的左侧,便于客人右手进餐。待饮酒时,客人再将酒杯移至右侧。
吃饭时,古人也不失礼节。“燕侍食于君子,则先饭而后己。毋放饭,毋流歠。小饭而亟之,数噍毋为口容。”在与尊长者一起用餐时,应先拿筷子吃饭,但要等到尊长者吃完饭后,自己才能放下筷子。吃饭时,不能将饭粒掉在桌上,更不能将菜肴中的汤汁流洒在桌上。饭要一小口、一小口的吃,但要等前一口饭咽下后,才能再将饭放入口中。绝不能将几口饭同时塞入口中,使两腮鼓胀起来,古人认为这种“吃相”有失礼节,是极不文明的。
虽说是到主人家做客,但宾客也不将自己作为外人,饭后还要帮助主人收拾餐具。“客自彻,辞焉则止。”如果主人劝阻客人收拾,客人才不动手。
待宾客告辞,主人为客人送行,通常是主人前引客人走出大门外。在门外,宾主再次相互致谢、答谢后,主人目送宾客离去。
古人的交往礼节,在今人看来似乎感到太繁琐,过于注重小节,但恰恰是这些看似区区小事的礼节,体现了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风尚和文明礼貌的风范,真正表现了“宾至如归”的风采。
【责任编辑】王 凯, 百拇医药(朱筱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