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果巷:常州古城的悠远记忆(1)
一座老城,一条古巷,常常承载着历史文化的记忆,恩泽后世,历久弥深。江苏常州的青果巷就是这样一条身世不凡的巷子。
说起常州,许多人觉得它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小城。殊不知历史上的常州,原是江南重镇之一。早在公元前547年,它就以“延陵”之名建邑,此后曾用过毗陵、毗坛、晋陵、兰陵、尝州、武进、长春等许多名字;被称为“常州”,也有1400年历史了。论建城时间,常州比苏州早33年,比无锡早345年;论行政级别,常州在明清两朝为“府”,连无锡也要归它管辖;论地理位置,常州居于运河漕运要冲,自隋唐时期便是各地赋粮的转运中心,直至清代,尚被誉为“八邑名都,中吴要辅”,因此,它还有一个大气的别名——龙城。
后来,由于运河淤塞,航道难以通行,漕粮不得不转由海路航运,常州逐渐失去了水路交通枢纽的身份,渐渐式微。
然而,一座城市的文化品格,常常不会因其经济地位的下降而湮没。常州繁盛时期所聚集的人文历史、文化传统,仍闪烁着灿烂的光芒。这光芒最耀眼处,就是青果巷。
, http://www.100md.com
青果巷始建于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前,位于常州老城区中部偏南地段,东至琢初桥,西通南大街,南为护城河,是一条依河而建的古巷。清乾隆年间,临靠运河的青果巷成了南来北往各类果品的集散地,船舶云集于此,人们在沿岸开设各类果品店铺,旧有“千果巷”之称。《常州赋》云:“入千果之巷,桃梅杏李色色俱陈。”因常州人发音“千”“青”不分,传到后来就成了青果巷。
如果说古城常州的灵魂是悠久的历史,青果巷就是这悠久历史的载体。如果把青果巷比作一首诗,那么点缀其间的古建筑就是这首诗的魂,是它们给这深沉幽长的小巷带来了苍凉隽永的意境。
明清民居建筑博物馆
古建犹存的青果巷可以说是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的博物馆。巷北大多为旧时的书香门第,官宦富家,高墙深院,翰墨芬芳,院套院,宅连宅。其间穿插不少室内备弄,狭窄幽深,寻步之中,犹如身陷八卦阵。巷南则多为普通民居,青砖小瓦,小桥流水,进深约20多米。临河有码头、古纤道、系舟石;河上荡着小船,岸边飘着垂柳;临水而居的人们推窗见波,夜夜枕河而眠;带着泥苔的青石板路,湿滑留痕,形成典型的江南民居群落。
, 百拇医药
早年,青果巷是常州名门望族的聚居地。常州城素有“刘半城,庄一角,青果巷唐家半条街”之说,常州人素以能居住在青果巷为荣。“唐家”即毗陵唐氏,早在宋朝,翰林院检讨唐华甫就定居常州。明朝时,唐家建的“唐氏八宅”,盛极一时。“唐氏八宅”也由此成为小巷古建筑的脊梁:八桂、页书、筠星、松健、礼和、四并、复始、贞和八堂,在中国古建筑史上都能彪炳千秋。经过时代变迁,目前尚存的八桂、贞和、筠星、礼和、松健五堂成了青果巷古建筑的精华。黛瓦,粉墙,老旧的石库门和门楼,尽管已斑驳、残破,仍可一窥当年“钟鸣鼎食之家”的风貌。
翰墨芬芳的“可对堂”,曾居住过清代大画家汤贻汾(号两生),他虽为朝廷世职,但以诗书画三绝名世,与同代大画家戴熙并称“汤戴”。其居屋在青果巷东紧临阳湖县城隍庙(今新坊桥小学)。有砖雕门楼、前厅后堂,称“可对堂”,其匾额为明末爱国将领史可法手书。古屋存有汤贻汾所撰的《忠考祠祀》石碑两方。
盛宣怀故宅在常州有鲜鱼巷和青果巷(大马园巷)两处。位于青果巷内的盛宣怀故居古色古香、轿厅、花厅、客厅一应俱全,砖雕门楼极其高敞,飞檐回廊黄石假山曲径通幽,给今人留下了一段残缺而古朴的美。
, http://www.100md.com
青果巷中段唐氏八宅“八桂堂”后的天香楼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的诞生地。八桂堂原为唐氏八宅之一,晚清时期瞿秋白祖父在此建造府第。建筑为硬山式砖木结构,两侧有走廊贯穿前后,每进间有天井,前院固有天井植桂花树4株,院落另植桂花树4株,因共有8棵桂花而得名“八桂堂”,后院的藏经楼则改为“天香楼”。头门进屋,有门房通大厅,大厅堂屋为回形沿廊,砖雕门楼,客堂有翻轩并有屏门,高大的风火墙将前后相隔,后天井内堆筑假山通天香楼,是典型的江南明清建筑群院。
在青果巷西侧,原为唐氏“礼和堂”遗址,存有李伯元故居——留馀堂。李伯元这位江南才子不但工诗善画,更是我国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的原创者。在这坐南朝北的沿河故居里,他完成了《庚子国复弹词》《文明小史》《活地狱》等大量作品。留馀堂原有临街门屋、轿厅、大厅以及屏门上悬挂的匾额,三至四进中有二层木结构转楼。故居门窗、翻轩、月梁上雕有荷花寿桃等黄杨木雕,刻工考究精细,夹弄中的古井深不及底,至今泉涌不绝。
走在青果巷,你会发现,由于青果巷里的民居宅第都顺巷而建、临水而筑,构成了江南典型的“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家家枕河”的特有景观。这条千百年来形成的恬静幽深的小巷与巷中古朴典雅的石桥,错落有致、粉墙黛瓦的屋宇,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门楼……都是古城常州引以为荣的文化遗存。
, 百拇医药
远去的市井风情
青果巷是古城常州遗留下来唯一还能还原的江南水乡街巷,高低错落的女儿墙下,那一扇扇半掩或紧锁的老宅木门背后,似乎有说不完的故事……
晨曦之中,小巷热闹的市井生活开始了。橹声、车轮声、小贩的叫卖吆喝声此起彼伏。
太阳升起后,早市小贩的叫卖声尚未散去,各类手艺人就登场入巷了,修鞋、鞝鞋的皮匠,修锁的铜匠……他们有的穿巷而过,有的在巷内摆下摊头临时作坊,巷头的炉火烧得旺旺的,巷中铁锤榔头敲得响当当的……
午后的青果巷,不但有声,更能闻香。老青果巷人有“吃下午点心”的习惯。清油豆腐干、野菱、糖粥、清炒热白果、糯米糖藕……不用花多少钱就能尝到特色小吃。
盛夏酷暑中的青果巷,家家户户都要在夏夜乘风凉。太阳西下,人们各自把家门口或空地打扫干净,洒上水,搬出竹躺椅、竹床、椅凳。空气中没有丝丝凉风,人手一柄芭蕉扇,通过乘风凉的阵势将一天的暑气和忙碌慢慢淡忘。孩子们有的在巷中黑暗处抓萤火虫,有的捉迷藏,有的学着儿歌或者缠着大人特别是爷爷舅公讲古经。老爷爷往圈身藤椅上一坐,左手拿了茶壶,右手摇着扇子,不是东说阳山就是西说海,谈古论今,每天都不一样。伴随大人闲谈和小孩儿的歌声的,还有从巷中飘出来的“栀子花、白兰花”的叫卖声,人们有时买来一只夹在发间,或是将花挂在帐帷之中,尽闻其香。, http://www.100md.com(庞旸)
说起常州,许多人觉得它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小城。殊不知历史上的常州,原是江南重镇之一。早在公元前547年,它就以“延陵”之名建邑,此后曾用过毗陵、毗坛、晋陵、兰陵、尝州、武进、长春等许多名字;被称为“常州”,也有1400年历史了。论建城时间,常州比苏州早33年,比无锡早345年;论行政级别,常州在明清两朝为“府”,连无锡也要归它管辖;论地理位置,常州居于运河漕运要冲,自隋唐时期便是各地赋粮的转运中心,直至清代,尚被誉为“八邑名都,中吴要辅”,因此,它还有一个大气的别名——龙城。
后来,由于运河淤塞,航道难以通行,漕粮不得不转由海路航运,常州逐渐失去了水路交通枢纽的身份,渐渐式微。
然而,一座城市的文化品格,常常不会因其经济地位的下降而湮没。常州繁盛时期所聚集的人文历史、文化传统,仍闪烁着灿烂的光芒。这光芒最耀眼处,就是青果巷。
, http://www.100md.com
青果巷始建于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前,位于常州老城区中部偏南地段,东至琢初桥,西通南大街,南为护城河,是一条依河而建的古巷。清乾隆年间,临靠运河的青果巷成了南来北往各类果品的集散地,船舶云集于此,人们在沿岸开设各类果品店铺,旧有“千果巷”之称。《常州赋》云:“入千果之巷,桃梅杏李色色俱陈。”因常州人发音“千”“青”不分,传到后来就成了青果巷。
如果说古城常州的灵魂是悠久的历史,青果巷就是这悠久历史的载体。如果把青果巷比作一首诗,那么点缀其间的古建筑就是这首诗的魂,是它们给这深沉幽长的小巷带来了苍凉隽永的意境。
明清民居建筑博物馆
古建犹存的青果巷可以说是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的博物馆。巷北大多为旧时的书香门第,官宦富家,高墙深院,翰墨芬芳,院套院,宅连宅。其间穿插不少室内备弄,狭窄幽深,寻步之中,犹如身陷八卦阵。巷南则多为普通民居,青砖小瓦,小桥流水,进深约20多米。临河有码头、古纤道、系舟石;河上荡着小船,岸边飘着垂柳;临水而居的人们推窗见波,夜夜枕河而眠;带着泥苔的青石板路,湿滑留痕,形成典型的江南民居群落。
, 百拇医药
早年,青果巷是常州名门望族的聚居地。常州城素有“刘半城,庄一角,青果巷唐家半条街”之说,常州人素以能居住在青果巷为荣。“唐家”即毗陵唐氏,早在宋朝,翰林院检讨唐华甫就定居常州。明朝时,唐家建的“唐氏八宅”,盛极一时。“唐氏八宅”也由此成为小巷古建筑的脊梁:八桂、页书、筠星、松健、礼和、四并、复始、贞和八堂,在中国古建筑史上都能彪炳千秋。经过时代变迁,目前尚存的八桂、贞和、筠星、礼和、松健五堂成了青果巷古建筑的精华。黛瓦,粉墙,老旧的石库门和门楼,尽管已斑驳、残破,仍可一窥当年“钟鸣鼎食之家”的风貌。
翰墨芬芳的“可对堂”,曾居住过清代大画家汤贻汾(号两生),他虽为朝廷世职,但以诗书画三绝名世,与同代大画家戴熙并称“汤戴”。其居屋在青果巷东紧临阳湖县城隍庙(今新坊桥小学)。有砖雕门楼、前厅后堂,称“可对堂”,其匾额为明末爱国将领史可法手书。古屋存有汤贻汾所撰的《忠考祠祀》石碑两方。
盛宣怀故宅在常州有鲜鱼巷和青果巷(大马园巷)两处。位于青果巷内的盛宣怀故居古色古香、轿厅、花厅、客厅一应俱全,砖雕门楼极其高敞,飞檐回廊黄石假山曲径通幽,给今人留下了一段残缺而古朴的美。
, http://www.100md.com
青果巷中段唐氏八宅“八桂堂”后的天香楼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的诞生地。八桂堂原为唐氏八宅之一,晚清时期瞿秋白祖父在此建造府第。建筑为硬山式砖木结构,两侧有走廊贯穿前后,每进间有天井,前院固有天井植桂花树4株,院落另植桂花树4株,因共有8棵桂花而得名“八桂堂”,后院的藏经楼则改为“天香楼”。头门进屋,有门房通大厅,大厅堂屋为回形沿廊,砖雕门楼,客堂有翻轩并有屏门,高大的风火墙将前后相隔,后天井内堆筑假山通天香楼,是典型的江南明清建筑群院。
在青果巷西侧,原为唐氏“礼和堂”遗址,存有李伯元故居——留馀堂。李伯元这位江南才子不但工诗善画,更是我国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的原创者。在这坐南朝北的沿河故居里,他完成了《庚子国复弹词》《文明小史》《活地狱》等大量作品。留馀堂原有临街门屋、轿厅、大厅以及屏门上悬挂的匾额,三至四进中有二层木结构转楼。故居门窗、翻轩、月梁上雕有荷花寿桃等黄杨木雕,刻工考究精细,夹弄中的古井深不及底,至今泉涌不绝。
走在青果巷,你会发现,由于青果巷里的民居宅第都顺巷而建、临水而筑,构成了江南典型的“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家家枕河”的特有景观。这条千百年来形成的恬静幽深的小巷与巷中古朴典雅的石桥,错落有致、粉墙黛瓦的屋宇,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门楼……都是古城常州引以为荣的文化遗存。
, 百拇医药
远去的市井风情
青果巷是古城常州遗留下来唯一还能还原的江南水乡街巷,高低错落的女儿墙下,那一扇扇半掩或紧锁的老宅木门背后,似乎有说不完的故事……
晨曦之中,小巷热闹的市井生活开始了。橹声、车轮声、小贩的叫卖吆喝声此起彼伏。
太阳升起后,早市小贩的叫卖声尚未散去,各类手艺人就登场入巷了,修鞋、鞝鞋的皮匠,修锁的铜匠……他们有的穿巷而过,有的在巷内摆下摊头临时作坊,巷头的炉火烧得旺旺的,巷中铁锤榔头敲得响当当的……
午后的青果巷,不但有声,更能闻香。老青果巷人有“吃下午点心”的习惯。清油豆腐干、野菱、糖粥、清炒热白果、糯米糖藕……不用花多少钱就能尝到特色小吃。
盛夏酷暑中的青果巷,家家户户都要在夏夜乘风凉。太阳西下,人们各自把家门口或空地打扫干净,洒上水,搬出竹躺椅、竹床、椅凳。空气中没有丝丝凉风,人手一柄芭蕉扇,通过乘风凉的阵势将一天的暑气和忙碌慢慢淡忘。孩子们有的在巷中黑暗处抓萤火虫,有的捉迷藏,有的学着儿歌或者缠着大人特别是爷爷舅公讲古经。老爷爷往圈身藤椅上一坐,左手拿了茶壶,右手摇着扇子,不是东说阳山就是西说海,谈古论今,每天都不一样。伴随大人闲谈和小孩儿的歌声的,还有从巷中飘出来的“栀子花、白兰花”的叫卖声,人们有时买来一只夹在发间,或是将花挂在帐帷之中,尽闻其香。, http://www.100md.com(庞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