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2年第16期
编号:12706876
自驾车涉水安全知识(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8月15日 《百科知识》 2012年第16期
     问:雨天出行前还需要做哪些额外的准备工作?

    答:检查轮胎花纹深度,雨季用胎绝不能少于2~3毫米,最好在4毫米以上,不要降低胎压。

    问:雨天如何观察周边路况是否存在危险?

    答:雨天,路基容易松动,尤其是靠边的路基极易坍塌,所以尽量选择中心路基行驶。

    心理自救贴士:

    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以来最大暴雨,截止发稿时已有77人不幸遇难。面对近在咫尺的灾难,很多人至今心有余悸。如果在水下打不开车门的是自己,会不会瞬间惊慌失措,最终导致悲剧上演呢?如何能在灾难来临时保持镇静,争取最大的逃生机会呢?

    灾难瞬间的心理应激
, http://www.100md.com
    突发灾难性事件后,人会本能地调动自身所有的能量应对事件给心理造成的冲击,这被称为心理应激。在灾难发生瞬间,大多数人会表现为惊惶不安、手足无措或目瞪口呆、情感麻木、四肢发软,随后就会出现意识模糊,判断力下降等现象,或者脑袋里面一片空白。这一阶段在心理学中被称为休克期。由于灾难事件和情景超过了个体的应付或承受能力,人们为了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人体会本能地启动包括“心理隔离”在内的自我保护机制,以便恢复其认知功能。随着认知功能的恢复,人体便进入了防御期(又称防御退缩期),譬如会出现对否认、退缩和回避手段进行合理化,或者高度警觉神经质逃跑,或者漠视危险的存在,或者控制悲伤的表达。

    但面对突发事件为何有人因慌乱而丧失了逃生机会,而另一些人则头脑清晰,能迅速稳定情绪作出抉择,最终成功脱离险境?可以说,这并非是由于头脑清晰的人没有应激反应,只是他们能够迅速脱离休克期,恢复理性认知能力,这对求生至关重要。例如,在遇到洪水、火灾、地震等灾难时,应准确估计危险源,迅速调动应急知识,切莫因顾及财产而延误逃生时间。另外,在救人与自救的抉择上也应冷静,比如飞机出现事故时,会抛落氧气面罩,一定要先自己戴上,然后再帮助小孩和老人。遭到持械歹徒抢劫时,必须作出准确判断:如果力量悬殊,而只是个人受到经济损失,应立即交出钱财以保护生命,因为生命是最宝贵的。危机情况下因为情绪失控造成判断失误,就可能作出以卵击石的错误抉择,最后导致悲惨结局。
, http://www.100md.com
    常言道“事后诸葛亮”,就是说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不难作出正确的判断。但惊魂未定之际,理智受到情感干扰的一瞬间,要作出这种判断是极其困难的。人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方式,既与个体特征有关,也与训练有关,平素加强人们对突发事件应付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对心理素质较差的个体进行这种训练,是非常有益的。

    如何降低意外风险

    首先,应有避险意识。比如在进入陌生环境时, 应注意观察安全出口方位;在长途旅行前,应了解目的地的天气、地理状况,做好相关应急知识贮备。只要有准备,绝大多数灾害事故的损伤是可以降低的。

    另外,丰富的应急知识和技能会让你在灾难面前减少慌乱。平时积累防灾知识,对灾害时的心理稳定有重要作用。例如,地震时应躲在桌子旁边双手护头避险,溺水时切忌过分挣扎……有的知识还要随着情况的变化不断地学习,例如对新发传染病的防护知识等。

    求生信心和勇气则可以帮助人们长时间与重大灾难抗衡。如2009年贵州某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6人被困井下,25天后,有3人被救出,改写了遇矿难存活时间最长的纪录。这种求生信心的培养,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如通过长跑磨练人的意志和耐力,通过练习模拟火场逃生,减小或消除对大火的恐惧;通过野外生存训练,体验如何克服困难的过程,总结经验,磨练自己,往往可以提高心理素质。, http://www.100md.com(本刊编辑部)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