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古朴的布依族民居(1)
布依族在历史上发展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即干栏式的木楼民居和石板房。这是一种民间的建筑,是布依族为自己所建造的栖身之所,为布依族世代相传,没有专门的建筑技师营造,而是半职业的木匠传承。发展至今已经形成成熟的木或木石结构两种形制,其中黔南、黔西南、黔西地区的布依族山区仍然以传统的木制干栏为主,而黔中地区的布依族则以石制干栏为盛行。
民居的历史衍变
布依族源于我国先秦时期的百越人。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考古学家们在浙江、江苏、江西、湖北、广东、广西等原百越民族的发祥地和分布地,陆续发现了最早7000多年以前古越人的一些建筑遗址,从结构特征上看,与后来的干栏建筑极其相似。同一时期在云南、湖北等地发掘的青铜器时代的遗址和器物上也发现了干栏建筑的遗址和铸型,说明了干栏式建筑是古越人典型的居住形式。对干栏这种建筑形式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著作,当时称为“檐巢”、“巢居”或“构木为巢”。特别是晋代张华《博物志》里面记载:“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这样就一语道破“巢居”这种建筑形式是南方越人的典型居住特征。巢居或极少的崖穴居自古在森林旁、水溪边,依山傍水而居,巢、穴均以竹、木为主要构建材料。选好住地,用竹、木做栅栏圈地建居。用竹木搭建住房,离地面几尺高铺上竹木成楼,人住其上。楼上用竹木搭成“人”字形,用树皮或草盖起来遮雨,这是最简单的住房。
, 百拇医药
而“干栏”一词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在史籍中出现,“干栏”又作“干阑”、“杆栏”、“阁阑”、“高栏”、“葛栏”、“麻栏”等。《魏书》(第101卷)记载,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干阑大小,随其家口之数”。现在大多数学者的看法是:上层住人,下层养畜即为干栏。
布依族的干栏式民居建筑是我国最早的民居形式之一,它与庭院式、穴居式、蒙古包式等建筑类型有很大区别。其房屋顶一般为悬山式,还有少量的歇山顶和重檐,由于对汉文化的借鉴,也有少量硬山式的屋顶外围加上高高的马头墙护体防火防风。悬山式屋顶适合温和多雨的南方气候类型,因为悬山式屋顶在山墙之处不像硬山式屋顶那样与山墙平齐,而是伸出山墙之外。这样,悬山式屋顶不仅有前后出檐,在两侧山墙上也有出檐,能更好地遮挡雨水,减少风雨对房屋的侵蚀。
民居的结构特点
就布依族村寨的布局结构而言,布依族村寨依山傍水,依山势而建,面临从深远的山谷迂山越坎而来的河流小溪。布依族人聚族而居,族是由若干个有相近或相连血缘的房族构成的;房族又是由若干个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构成的;大体上一个房族居住在一个共同的地段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单位。贵州民间流传的俗语“高山苗、水仲家(即指布依族)、仡佬住在岩旮旯”就是这几个民族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
, 百拇医药
布依族传统民居中的室内呈“H”型布局,这正是受儒家文化敬天法祖治世观念影响的体现。中心为中厅也称堂屋或明堂,普通百姓的一切祭典及重要活动都可以在中厅完成,例如婚丧嫁娶、祝寿贺宴等。中厅一般是正南坐向,即古文献所讲的“感天地,正四方”。
近代以来布依族多居住石板房、楼房,楼房又分为半边吊脚楼又叫作台楼,半边吊脚楼是依山势而建,楼基分上、下两级,先用若干根长柱和短柱搭成楼架。长柱立于下一级,短柱立于上一级,上层前半部楼板与后半部地面相平,形成前半部分吊起悬空,后半部分坐落在升起的山坡上,前面看是两层小楼,后面看是平地房,全部吊脚楼又叫作半楼或满楼。
从整个的建筑结构来看基本上是五格间,中间由3根中柱支撑,每根中柱两侧分别为两根跨柱(也叫瓜柱)、两根二柱、两根三柱、两根檐柱支撑。檐柱与二柱、三柱之间的分水有特定的比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五柱四瓜”(即5根落地的长柱和4根悬在穿枋上的短柱)结构。从调查的布依族地区民居来看,其主要继承了中国古代木结构中的穿斗式结构,其内部全部木构架,节点是榫卯结合,不用一钉一铆。该结构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负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房架一个叫一榀,量词),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屋的空间构架。穿枋穿出檐柱后变成挑枋,穿地平面的叫地脚枋。根据穿的层数有一穿、二穿、三穿之分。斗枋和纤子往往兼做房屋阁楼的龙骨。
, http://www.100md.com
民居的功能
古老的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虫蛇猛兽之害,又可避免潮湿,下面还可以养猪牛,堆放农具,总的来说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
无论是传统的木架结构还是石板结构,通常情况下分上、中、下三层。由于布依族是田间稻作的农耕民族,所以其居住空间也与他们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紧密结合,与其思想信仰、生活习俗密切相关。
从其房屋的布局来看,下层关养猪、牛牲畜,堆放农具。
中层是房屋的主体,里面包含有火塘、伙房、中厅(堂屋)、卧房。火塘是布依族的主要生活场所,根据房屋的形式火塘有不同的设置,居住在平地楼的布依族,火塘一般设在一楼,但对于大部分的布依族而言,火塘都设置在二楼堂屋靠里侧一间,在室中间挖小坑,四周垒石条或砖,火塘内铺草木灰,中间一般置放三角铁架,用于安放烧饭煮菜的锅具。火塘正上方悬挂一长方形吊炕或吊钩,作为熏制和烘烤食品之用。
, http://www.100md.com
伙房即厨房是布依族从火塘生活形式逐步发展过渡而来的布局形式,伙房里垒有灶台,放有碗柜,布依族做饭做菜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伙房,而火塘只是冬季烤火、年节熏烘腊肉之用。人们习惯在房屋的侧边搭建一个“人”字瓦顶的伙房,因为“人”字瓦顶通风条件好,便于晾晒各种刚刚收获的粮食。
堂屋是布依族整个家庭的重心,堂屋整个空间由4根大的穿枋穿构而成,这4根穿枋人们称呼为“四大落雁”。在堂屋正中的墙面上会搭神台,用来供奉家神。他们的神台装饰得精致大方,年节或家里有什么大事都要先供奉祖先,希望取得祖先庇佑,确保家人安康、家畜兴旺。
堂屋后室设老人卧室,两侧各分两室。老人的卧室比较简洁,年青人的卧室布置得相对新整,特别是新房布置得更是光彩熠熠。室内的家具都为木质上漆,格调古色古香。床为老式木架结构双人床,上有栏杆吊顶用于搭牵床帘和蚊帐。床架和栏杆雕龙画凤或雕刻各种花草图样,栩栩如生。, 百拇医药(杨三山)
民居的历史衍变
布依族源于我国先秦时期的百越人。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考古学家们在浙江、江苏、江西、湖北、广东、广西等原百越民族的发祥地和分布地,陆续发现了最早7000多年以前古越人的一些建筑遗址,从结构特征上看,与后来的干栏建筑极其相似。同一时期在云南、湖北等地发掘的青铜器时代的遗址和器物上也发现了干栏建筑的遗址和铸型,说明了干栏式建筑是古越人典型的居住形式。对干栏这种建筑形式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著作,当时称为“檐巢”、“巢居”或“构木为巢”。特别是晋代张华《博物志》里面记载:“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这样就一语道破“巢居”这种建筑形式是南方越人的典型居住特征。巢居或极少的崖穴居自古在森林旁、水溪边,依山傍水而居,巢、穴均以竹、木为主要构建材料。选好住地,用竹、木做栅栏圈地建居。用竹木搭建住房,离地面几尺高铺上竹木成楼,人住其上。楼上用竹木搭成“人”字形,用树皮或草盖起来遮雨,这是最简单的住房。
, 百拇医药
而“干栏”一词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在史籍中出现,“干栏”又作“干阑”、“杆栏”、“阁阑”、“高栏”、“葛栏”、“麻栏”等。《魏书》(第101卷)记载,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干阑大小,随其家口之数”。现在大多数学者的看法是:上层住人,下层养畜即为干栏。
布依族的干栏式民居建筑是我国最早的民居形式之一,它与庭院式、穴居式、蒙古包式等建筑类型有很大区别。其房屋顶一般为悬山式,还有少量的歇山顶和重檐,由于对汉文化的借鉴,也有少量硬山式的屋顶外围加上高高的马头墙护体防火防风。悬山式屋顶适合温和多雨的南方气候类型,因为悬山式屋顶在山墙之处不像硬山式屋顶那样与山墙平齐,而是伸出山墙之外。这样,悬山式屋顶不仅有前后出檐,在两侧山墙上也有出檐,能更好地遮挡雨水,减少风雨对房屋的侵蚀。
民居的结构特点
就布依族村寨的布局结构而言,布依族村寨依山傍水,依山势而建,面临从深远的山谷迂山越坎而来的河流小溪。布依族人聚族而居,族是由若干个有相近或相连血缘的房族构成的;房族又是由若干个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构成的;大体上一个房族居住在一个共同的地段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单位。贵州民间流传的俗语“高山苗、水仲家(即指布依族)、仡佬住在岩旮旯”就是这几个民族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
, 百拇医药
布依族传统民居中的室内呈“H”型布局,这正是受儒家文化敬天法祖治世观念影响的体现。中心为中厅也称堂屋或明堂,普通百姓的一切祭典及重要活动都可以在中厅完成,例如婚丧嫁娶、祝寿贺宴等。中厅一般是正南坐向,即古文献所讲的“感天地,正四方”。
近代以来布依族多居住石板房、楼房,楼房又分为半边吊脚楼又叫作台楼,半边吊脚楼是依山势而建,楼基分上、下两级,先用若干根长柱和短柱搭成楼架。长柱立于下一级,短柱立于上一级,上层前半部楼板与后半部地面相平,形成前半部分吊起悬空,后半部分坐落在升起的山坡上,前面看是两层小楼,后面看是平地房,全部吊脚楼又叫作半楼或满楼。
从整个的建筑结构来看基本上是五格间,中间由3根中柱支撑,每根中柱两侧分别为两根跨柱(也叫瓜柱)、两根二柱、两根三柱、两根檐柱支撑。檐柱与二柱、三柱之间的分水有特定的比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五柱四瓜”(即5根落地的长柱和4根悬在穿枋上的短柱)结构。从调查的布依族地区民居来看,其主要继承了中国古代木结构中的穿斗式结构,其内部全部木构架,节点是榫卯结合,不用一钉一铆。该结构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负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房架一个叫一榀,量词),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屋的空间构架。穿枋穿出檐柱后变成挑枋,穿地平面的叫地脚枋。根据穿的层数有一穿、二穿、三穿之分。斗枋和纤子往往兼做房屋阁楼的龙骨。
, http://www.100md.com
民居的功能
古老的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虫蛇猛兽之害,又可避免潮湿,下面还可以养猪牛,堆放农具,总的来说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
无论是传统的木架结构还是石板结构,通常情况下分上、中、下三层。由于布依族是田间稻作的农耕民族,所以其居住空间也与他们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紧密结合,与其思想信仰、生活习俗密切相关。
从其房屋的布局来看,下层关养猪、牛牲畜,堆放农具。
中层是房屋的主体,里面包含有火塘、伙房、中厅(堂屋)、卧房。火塘是布依族的主要生活场所,根据房屋的形式火塘有不同的设置,居住在平地楼的布依族,火塘一般设在一楼,但对于大部分的布依族而言,火塘都设置在二楼堂屋靠里侧一间,在室中间挖小坑,四周垒石条或砖,火塘内铺草木灰,中间一般置放三角铁架,用于安放烧饭煮菜的锅具。火塘正上方悬挂一长方形吊炕或吊钩,作为熏制和烘烤食品之用。
, http://www.100md.com
伙房即厨房是布依族从火塘生活形式逐步发展过渡而来的布局形式,伙房里垒有灶台,放有碗柜,布依族做饭做菜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伙房,而火塘只是冬季烤火、年节熏烘腊肉之用。人们习惯在房屋的侧边搭建一个“人”字瓦顶的伙房,因为“人”字瓦顶通风条件好,便于晾晒各种刚刚收获的粮食。
堂屋是布依族整个家庭的重心,堂屋整个空间由4根大的穿枋穿构而成,这4根穿枋人们称呼为“四大落雁”。在堂屋正中的墙面上会搭神台,用来供奉家神。他们的神台装饰得精致大方,年节或家里有什么大事都要先供奉祖先,希望取得祖先庇佑,确保家人安康、家畜兴旺。
堂屋后室设老人卧室,两侧各分两室。老人的卧室比较简洁,年青人的卧室布置得相对新整,特别是新房布置得更是光彩熠熠。室内的家具都为木质上漆,格调古色古香。床为老式木架结构双人床,上有栏杆吊顶用于搭牵床帘和蚊帐。床架和栏杆雕龙画凤或雕刻各种花草图样,栩栩如生。, 百拇医药(杨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