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麻道辣话川菜(1)
当今四川人的口味,其实与李白苏轼相去甚远。如果没有明清时期传入的辣椒,川菜还能称为川菜吗?川菜号称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源流,但很难说现在我们吃到的川菜与那时的川菜有多大渊源。一个铁证就是,至少在400多年前,川菜中还没有辣椒。
古代川菜的断裂
老川菜和新川菜的断裂点在17世纪。
明王朝在17世纪度过了内忧外患的最后40多年。在明末农民战争中,四川是战争持续到最后的一个省,也是经济民生被破坏最为严重的一个省。张献忠部在四川建立了地方政权,在发现自己不再可能统治中国以后,他在四川实行了焦土政策。张献忠及其军队骇人听闻的烧杀破坏让成都平原几乎变成荒野。人口学家的研究显示,战乱使四川人口从高峰期的数百万减少至60~80万人,而四川的中心地区成都平原,老四川人已经是“百不余一”了。杀戳灭绝了人口,也切断了文化乃至习性的传承,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菜文化在这一过程中遭到灭顶之灾。
, http://www.100md.com
川菜据称起源于古代的巴国和蜀国,自秦朝至三国时期,成都逐渐成为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使川菜得到较大发展。四川人自古以来便有“尚滋味”的传统,加之川中物产丰富,鸟兽禽鱼为川菜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而大量使用的蜀姜、川花椒等调料,早在汉代就作为川人“好辛香”的特征驰名海内。
早在一千多年前,西晋文学家左思所著《蜀都赋》中便有“金垒中坐,肴隔四陈,觞以清酊,鲜以紫鳞”的描述。唐宋时期,川菜更为脍炙人口,诗人陆游曾有“玉食峨眉木耳,金齑丙穴鱼”的诗句赞美川菜。
但在灭绝性的屠杀之后,还有谁可能传承那些精细复杂的菜谱呢。成都平原的屠杀之后,只在张献忠大军较少进入的川南宜宾、自贡等地,部分地保留了古代川人喜食糯米的习气。
川菜为何独麻
川人自古“好辛香”,喜欢辛辣味的食物,但古来“好辛香”的并不仅仅是川人。
, http://www.100md.com
花椒、姜和茱萸是中国最传统的三大辛味调料,其中花椒是最常用的辛香调料。根据近年来对古代食谱的研究发现,在辣椒进入中国之前长达2000余年的历史中,1/5左右的食品都要使用花椒。花椒曾经在中国长江流域上中下游、黄河流域中下游都有大量种植,在花椒食用达到鼎盛时期的唐代,菜谱中使用花椒的食物比例占到37%。花椒曾在辛味调料中占据毫无疑问的统治地位,其食用范围基本上遍布全国,在中国饮食中的重要性即使是今天的辣椒也无法与之相比。
但从明末以来,辛味调料在饮食中的出现频率开始持续走低,很多菜不再以花椒作为原料,这固然部分是由于这一时期开始普及的胡椒的冲击,但很多传统的食品辛辣地区口味也开始变得清淡。
尽管个人的口味喜好常常变动不居,但总体看来,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人们却不会无缘无故地创造或者离弃一种饮食传统。花椒的衰落其实与中国人明清以来肉食结构的改变有重大关联。辛味调料的两大功能,一是压住食物中的腥膻,二是祛“寒湿”。在清代以前,中国的耕地比率一般在每人5亩以上,由于人口基数较小,大量以森林和草地为主要植被的山地没有得到开垦,为散养型的畜牧业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牛羊肉在中国人的肉食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牛羊肉的腥膻味是各地广泛使用辛味调料的一个重要原因。
, http://www.100md.com
然而,明朝引入的土豆、玉米、番薯等高产旱地作物,引发了持续的人口增长和山地开发,大量草坡和林地成为耕地,牛羊牧业因此萎缩,家庭养猪和家禽肉类在饮食中比重大大增加,猪肉成为主要的肉食,而它显然不那么需要辛味调料来压住腥膻。于是在清代的禽兽类菜肴中,花椒入谱比例从明代的59%降至23%。随着肉食结构的这一变化,很多地区已经退出辛味版图,转而追求清淡温和的口味。到清末的时候,花椒入谱已经仅占18.9%,而且基本上都被挤压在四川盆地一带,花椒只被爱好辛辣的四川人所偏爱。川菜天下“独麻”的地位,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在今天,满满一大桌没有辣椒的川菜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事实上,从古代川菜的失传到辣椒在四川大行其道,中间还有100多年的时间。
溯江而上的辣味
早在16世纪下半叶,那些活跃在马尼拉进行丝绸贸易的中国商人,在带回大量白银的同时也带回了辣椒,在1591年成书的《遵生八笺》中,称之为“番椒”。
, http://www.100md.com
浙江的辣椒传入,有可能只是辣椒进入中国的几条路线之一,其他可能的路线还包括沿丝绸之路传到西北地区,荷兰殖民者传到台湾等等。和浙江出现辣椒的时间差不多,东北地区也似乎在17世纪初从一江之隔的朝鲜得到了辣椒,这可能是后来华北地区及至今东北的朝鲜族人吃辣椒的一个源头,但这些猜想都难以得到史料的最后证实。
辣椒注定不可能拥有花椒曾经的地位。辣椒虽然最早传入浙江,但浙江的北方近邻江苏省却直到嘉庆七年(1802年)才在《太仓州志》中出现关于辣椒的记载,江苏大部分地区种植辣椒都是民国以后的事情,南边的广东倒是从乾隆年间开始一直对辣椒有些记载,但广东人素来口味清淡,直到民国时期辣椒种植也不是很普遍。据调查,民国二十年广东省各县中只有紫金、平远两县蔬菜中有辣椒。
不过,尽管南北的传播受阻,但长江中上游地区对辛辣味的爱好却锲而不舍,这使得辣椒在中国的传播得以沿长江上溯西进,并在湖南形成了一个次级中心,江西、贵州、湖北和四川的辣椒,应该都是湖南人传入的,这些地区也构成了中国口味最烈的吃辣区域,故有“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之说。
, 百拇医药
贵州是一个至今仍常常被忽略的辛辣重区,辣椒从江浙传至贵州,中间间隔好几个省,贵州却极可能是中国最先普遍食用辣椒的地区。因为贵州缺盐,古来如此,康熙时田霁的《黔书》中说,“当其(盐)匮也,代之以狗椒(辣椒)。椒之性辛,辛以代咸,只诳夫舌耳,非正味也。”康熙时的《思州府志》在药品类中也有记载“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海椒”这一对辣椒的别称来自湖南,这似乎显示了贵州辣椒的来路,但将其归在药品之中,也显示了辣椒在之前的主要用途不是作为调味品。
到乾隆时期,贵州吃辣椒已成风尚,此时邻近贵州的周边地区也开始普遍食用辣椒,湘西地区吃辣也有了正式记载,乾隆时的《辰州府志》称此时“辰人呼为辣子,用以代胡椒,取之者多青红皆并其壳,切以和食品”,不过,湘东和湘南普遍食用辣椒的记载却是等到嘉庆以后才出现。, http://www.100md.com(郑褚)
古代川菜的断裂
老川菜和新川菜的断裂点在17世纪。
明王朝在17世纪度过了内忧外患的最后40多年。在明末农民战争中,四川是战争持续到最后的一个省,也是经济民生被破坏最为严重的一个省。张献忠部在四川建立了地方政权,在发现自己不再可能统治中国以后,他在四川实行了焦土政策。张献忠及其军队骇人听闻的烧杀破坏让成都平原几乎变成荒野。人口学家的研究显示,战乱使四川人口从高峰期的数百万减少至60~80万人,而四川的中心地区成都平原,老四川人已经是“百不余一”了。杀戳灭绝了人口,也切断了文化乃至习性的传承,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菜文化在这一过程中遭到灭顶之灾。
, http://www.100md.com
川菜据称起源于古代的巴国和蜀国,自秦朝至三国时期,成都逐渐成为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使川菜得到较大发展。四川人自古以来便有“尚滋味”的传统,加之川中物产丰富,鸟兽禽鱼为川菜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而大量使用的蜀姜、川花椒等调料,早在汉代就作为川人“好辛香”的特征驰名海内。
早在一千多年前,西晋文学家左思所著《蜀都赋》中便有“金垒中坐,肴隔四陈,觞以清酊,鲜以紫鳞”的描述。唐宋时期,川菜更为脍炙人口,诗人陆游曾有“玉食峨眉木耳,金齑丙穴鱼”的诗句赞美川菜。
但在灭绝性的屠杀之后,还有谁可能传承那些精细复杂的菜谱呢。成都平原的屠杀之后,只在张献忠大军较少进入的川南宜宾、自贡等地,部分地保留了古代川人喜食糯米的习气。
川菜为何独麻
川人自古“好辛香”,喜欢辛辣味的食物,但古来“好辛香”的并不仅仅是川人。
, http://www.100md.com
花椒、姜和茱萸是中国最传统的三大辛味调料,其中花椒是最常用的辛香调料。根据近年来对古代食谱的研究发现,在辣椒进入中国之前长达2000余年的历史中,1/5左右的食品都要使用花椒。花椒曾经在中国长江流域上中下游、黄河流域中下游都有大量种植,在花椒食用达到鼎盛时期的唐代,菜谱中使用花椒的食物比例占到37%。花椒曾在辛味调料中占据毫无疑问的统治地位,其食用范围基本上遍布全国,在中国饮食中的重要性即使是今天的辣椒也无法与之相比。
但从明末以来,辛味调料在饮食中的出现频率开始持续走低,很多菜不再以花椒作为原料,这固然部分是由于这一时期开始普及的胡椒的冲击,但很多传统的食品辛辣地区口味也开始变得清淡。
尽管个人的口味喜好常常变动不居,但总体看来,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人们却不会无缘无故地创造或者离弃一种饮食传统。花椒的衰落其实与中国人明清以来肉食结构的改变有重大关联。辛味调料的两大功能,一是压住食物中的腥膻,二是祛“寒湿”。在清代以前,中国的耕地比率一般在每人5亩以上,由于人口基数较小,大量以森林和草地为主要植被的山地没有得到开垦,为散养型的畜牧业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牛羊肉在中国人的肉食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牛羊肉的腥膻味是各地广泛使用辛味调料的一个重要原因。
, http://www.100md.com
然而,明朝引入的土豆、玉米、番薯等高产旱地作物,引发了持续的人口增长和山地开发,大量草坡和林地成为耕地,牛羊牧业因此萎缩,家庭养猪和家禽肉类在饮食中比重大大增加,猪肉成为主要的肉食,而它显然不那么需要辛味调料来压住腥膻。于是在清代的禽兽类菜肴中,花椒入谱比例从明代的59%降至23%。随着肉食结构的这一变化,很多地区已经退出辛味版图,转而追求清淡温和的口味。到清末的时候,花椒入谱已经仅占18.9%,而且基本上都被挤压在四川盆地一带,花椒只被爱好辛辣的四川人所偏爱。川菜天下“独麻”的地位,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在今天,满满一大桌没有辣椒的川菜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事实上,从古代川菜的失传到辣椒在四川大行其道,中间还有100多年的时间。
溯江而上的辣味
早在16世纪下半叶,那些活跃在马尼拉进行丝绸贸易的中国商人,在带回大量白银的同时也带回了辣椒,在1591年成书的《遵生八笺》中,称之为“番椒”。
, http://www.100md.com
浙江的辣椒传入,有可能只是辣椒进入中国的几条路线之一,其他可能的路线还包括沿丝绸之路传到西北地区,荷兰殖民者传到台湾等等。和浙江出现辣椒的时间差不多,东北地区也似乎在17世纪初从一江之隔的朝鲜得到了辣椒,这可能是后来华北地区及至今东北的朝鲜族人吃辣椒的一个源头,但这些猜想都难以得到史料的最后证实。
辣椒注定不可能拥有花椒曾经的地位。辣椒虽然最早传入浙江,但浙江的北方近邻江苏省却直到嘉庆七年(1802年)才在《太仓州志》中出现关于辣椒的记载,江苏大部分地区种植辣椒都是民国以后的事情,南边的广东倒是从乾隆年间开始一直对辣椒有些记载,但广东人素来口味清淡,直到民国时期辣椒种植也不是很普遍。据调查,民国二十年广东省各县中只有紫金、平远两县蔬菜中有辣椒。
不过,尽管南北的传播受阻,但长江中上游地区对辛辣味的爱好却锲而不舍,这使得辣椒在中国的传播得以沿长江上溯西进,并在湖南形成了一个次级中心,江西、贵州、湖北和四川的辣椒,应该都是湖南人传入的,这些地区也构成了中国口味最烈的吃辣区域,故有“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之说。
, 百拇医药
贵州是一个至今仍常常被忽略的辛辣重区,辣椒从江浙传至贵州,中间间隔好几个省,贵州却极可能是中国最先普遍食用辣椒的地区。因为贵州缺盐,古来如此,康熙时田霁的《黔书》中说,“当其(盐)匮也,代之以狗椒(辣椒)。椒之性辛,辛以代咸,只诳夫舌耳,非正味也。”康熙时的《思州府志》在药品类中也有记载“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海椒”这一对辣椒的别称来自湖南,这似乎显示了贵州辣椒的来路,但将其归在药品之中,也显示了辣椒在之前的主要用途不是作为调味品。
到乾隆时期,贵州吃辣椒已成风尚,此时邻近贵州的周边地区也开始普遍食用辣椒,湘西地区吃辣也有了正式记载,乾隆时的《辰州府志》称此时“辰人呼为辣子,用以代胡椒,取之者多青红皆并其壳,切以和食品”,不过,湘东和湘南普遍食用辣椒的记载却是等到嘉庆以后才出现。, http://www.100md.com(郑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