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南大街 中国古代的华尔街(1)
置身于山西平遥这座小城,面对每一个擦肩而过的当地百姓,微垂下颌,善意微笑,回报给我的,是悠远的质朴,深厚的古拙。
清晨的平遥古城安静极了,平展的大道,低矮的平房,突兀的市楼,以及错落夹杂在其中的树木,浑然天成出一帧历史的画卷。
穿越时光隧道,走进千年的民风、民情、民俗里去,呼吸吐纳间,空气中混合着黄酒香、牛肉香、清漆香的浓烈,令人不由自主地急于敲开每一扇木门,去品味古远岁月的浓香。
平安古晋 遥望千年
据明成化《山西通志·建置沿革》载:“平遥县,古陶地,帝尧初封于陶,即此。”今平遥古城所在地,当属古陶地。虞舜时属并州。大禹治水后属冀州。西周时为并州属地。春秋时期属晋。战国时属赵。秦汉时属太原郡。三国时归魏,属西河郡。西晋时属太原国。北魏太武帝时,因避拓跋焘名讳,将位于今文水县西南的平陶县改为平遥县,作为县治所在地的平陶城也随之改为平遥城。又因西羌内侵,遂将平遥县从今文水县西南迁置汾河以东的京陵县境,废京陵县入平遥县。作为县治所在地的平遥城,遂迁至今址。此后,历经唐、五代、北宋、金、元等,平遥城一直沿袭未变。
, http://www.100md.com
600多年前的明代洪武年间,平遥城进行了扩建,如今的砖石城墙正是当时的明朝政府出于军事防御等需要而建的。直至今日,平遥古城,机缘巧合之下完好保留了明、清两代县城的基本风貌,俨然成就了其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古城的地位。
自凤仪门拾级,缓步登平遥城墙顶,便看到座座敌楼和瓮城。城墙及城门若干建筑设置,皆出于军事防御之需,十分讲究。绕全长6163米的城墙环游一周,无疑是一种独特的体验。环绕城墙共有敌楼72座,垛口3000个,象征着孔子的72贤人、3000弟子。一座军用城墙,配以“文道”设施,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武相衬的思想。平遥城墙的确可称为一件高超的军事建筑艺术品。
鸟瞰平遥古城,更令人称奇道绝。整个城墙形如龟状。这一设计格局体现了“因地制宜,因险制塞”的古训,以及“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修建,依此为胜”的讲究。
平遥古城有六道门。南门代表龟的头部,门外的两眼水井象征龟之双目。北门为龟尾,东西各两门为龟的四只脚。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的外城门均向南而开,宛若其三条腿,自如地向前屈伸,唯有下东门瓮城的外城门径直向东而开,此举喻为唯恐“神龟”一步步爬走,故将其左后腿使劲拉直,并用绳索紧紧地绑好,牢牢拴在下东门东面距城10千米的慈相寺的麓台塔上。这个看似虚妄的传说,折射出古人对“龟”的崇拜之情,龟乃长生之灵物,城市建设者希冀借龟神之力,能让平遥古城坚如磐石,金汤永固。
, http://www.100md.com
古城脊梁 市井画卷
古城的心脏,是城中那座“高层”建筑——市楼。站在城墙上,即可远远看到此楼,它也是城中“风水”所在。
市楼重建于清康熙年间,当年起管理整个市场的作用,如今也是全城的中心和制高点。世传,市楼为一方胜景,因楼南有井一口,“井内水色如金”,故又称“金井楼”。市楼为清代建筑,三重檐歇山式楼阁,通高18.5米,屋顶施彩色琉璃瓦,并相间拼凑为南“喜”北“寿”字样,吻兽、仙人烧造精巧,工艺极高。整座市楼,端庄秀美,装饰富丽堂皇,几百年来,雄踞城中,可远眺山河之壮丽,俯临街市之繁华。
与老城同呼吸共命运的市楼,不仅见证着古城兴衰荣辱,也连接着古城纵横交错的街巷。
其实,这种以“市楼”为中心的建制,由来已久,并不足为奇。于市楼之上凭栏远眺,2.25平方千米的平遥古城,街巷交织,主次分明,井然有序,以市楼为中心,由四大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六座城门瓮城、四座角楼和72座敌楼,构成庞杂的八卦图,犹如龟背上的寿纹,构思巧妙,结构严谨。放眼古城,座座青砖灰瓦四合院、古城墙、衙署、庙宇、店铺等依次排列,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这样一个庞大古建筑群,保持了14~19世纪的完整历史风貌,是这一时期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县城建筑体系的典型代表。
, http://www.100md.com
古城的心脏是“市楼”,它的血脉,是从楼下纵贯南北的南大街,这条街,支撑起了整个古城的魂魄与精神,而它,恰好暗合了龟形城建形制的脊梁。
以南大街为中轴线的古城,遵循“左文庙、右武庙、左城隍、右县衙”的格局。南大街就如同平遥城的脊梁,它全长690米,市肆的建筑序列也构成了一曲完美的乐章,序曲从南瓮城脚下响起,在兴国寺门前出现了明快的节奏。久享盛誉的老字号——萃成海炉食铺,而今生意依旧兴隆;现代公众建筑——电影院取代了古代奉祀风俗神的二郎庙;在许多纸扎作坊里,虽少见精品,却多了花样;盛极一时的魁泰烟店旧址,进驻了新兴的行业。一座座朴素的铺面,贴近人们生活的多种行业,组成了人生音韵的和谐旋律。行进到鸡市口时,街道纵横,四通八达,商家的台阶高筑,店面豪华,人流不断,车水马龙,一派沸腾景象。
众商云集 招幌如林
俗话说,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晋商为中国近代十大商帮之首,也是当时国际贸易中的一大商人集团。从明初15世纪到清末20世纪初的500多年里,晋商完全可与世界商业史上著名的威尼斯商人、犹太商人相媲美。平遥就是晋商的发源地之一。
, 百拇医药
在平遥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咚咚喳,娶来了,俺女儿不嫁了,不嫁你那掏粪的,不嫁你那砍地的,俺要嫁的,是字号里的掌柜的。”平遥的重商风尚由此可见一斑,在这种风气熏染和利益的驱动下,当地十几岁的青少年就到字号里学生意。
南大街不仅是全城的脊梁,而且是当年平遥商业最繁华的街道,众商云集,招幌如林,繁华市井,其美如歌。
明代中叶,平遥商业日趋繁荣昌盛,南大街商业已成规模,鳞次栉比密排着78家店铺,多为前店后寝式的四合院或多进院,院的临街铺面多为双坡硬山顶,装修豪阔,雕饰精美。
清代商业鼎盛时期,南大街的店铺种类更是发展到包含了各种行业,南大街由此盛极一时。
民国时期,受战乱影响,城内市场萧条,店容不整,一些店铺遭到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虽历经多次变革,不少店铺依然得以保留下来。在南大街,当年盛极一时的黄酒老字号“长升源”、绸缎庄“长泰永”等店铺的旧址如今依然伫立,多数已成为供游人观赏的景点。, 百拇医药(杨树)
清晨的平遥古城安静极了,平展的大道,低矮的平房,突兀的市楼,以及错落夹杂在其中的树木,浑然天成出一帧历史的画卷。
穿越时光隧道,走进千年的民风、民情、民俗里去,呼吸吐纳间,空气中混合着黄酒香、牛肉香、清漆香的浓烈,令人不由自主地急于敲开每一扇木门,去品味古远岁月的浓香。
平安古晋 遥望千年
据明成化《山西通志·建置沿革》载:“平遥县,古陶地,帝尧初封于陶,即此。”今平遥古城所在地,当属古陶地。虞舜时属并州。大禹治水后属冀州。西周时为并州属地。春秋时期属晋。战国时属赵。秦汉时属太原郡。三国时归魏,属西河郡。西晋时属太原国。北魏太武帝时,因避拓跋焘名讳,将位于今文水县西南的平陶县改为平遥县,作为县治所在地的平陶城也随之改为平遥城。又因西羌内侵,遂将平遥县从今文水县西南迁置汾河以东的京陵县境,废京陵县入平遥县。作为县治所在地的平遥城,遂迁至今址。此后,历经唐、五代、北宋、金、元等,平遥城一直沿袭未变。
, http://www.100md.com
600多年前的明代洪武年间,平遥城进行了扩建,如今的砖石城墙正是当时的明朝政府出于军事防御等需要而建的。直至今日,平遥古城,机缘巧合之下完好保留了明、清两代县城的基本风貌,俨然成就了其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古城的地位。
自凤仪门拾级,缓步登平遥城墙顶,便看到座座敌楼和瓮城。城墙及城门若干建筑设置,皆出于军事防御之需,十分讲究。绕全长6163米的城墙环游一周,无疑是一种独特的体验。环绕城墙共有敌楼72座,垛口3000个,象征着孔子的72贤人、3000弟子。一座军用城墙,配以“文道”设施,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武相衬的思想。平遥城墙的确可称为一件高超的军事建筑艺术品。
鸟瞰平遥古城,更令人称奇道绝。整个城墙形如龟状。这一设计格局体现了“因地制宜,因险制塞”的古训,以及“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修建,依此为胜”的讲究。
平遥古城有六道门。南门代表龟的头部,门外的两眼水井象征龟之双目。北门为龟尾,东西各两门为龟的四只脚。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的外城门均向南而开,宛若其三条腿,自如地向前屈伸,唯有下东门瓮城的外城门径直向东而开,此举喻为唯恐“神龟”一步步爬走,故将其左后腿使劲拉直,并用绳索紧紧地绑好,牢牢拴在下东门东面距城10千米的慈相寺的麓台塔上。这个看似虚妄的传说,折射出古人对“龟”的崇拜之情,龟乃长生之灵物,城市建设者希冀借龟神之力,能让平遥古城坚如磐石,金汤永固。
, http://www.100md.com
古城脊梁 市井画卷
古城的心脏,是城中那座“高层”建筑——市楼。站在城墙上,即可远远看到此楼,它也是城中“风水”所在。
市楼重建于清康熙年间,当年起管理整个市场的作用,如今也是全城的中心和制高点。世传,市楼为一方胜景,因楼南有井一口,“井内水色如金”,故又称“金井楼”。市楼为清代建筑,三重檐歇山式楼阁,通高18.5米,屋顶施彩色琉璃瓦,并相间拼凑为南“喜”北“寿”字样,吻兽、仙人烧造精巧,工艺极高。整座市楼,端庄秀美,装饰富丽堂皇,几百年来,雄踞城中,可远眺山河之壮丽,俯临街市之繁华。
与老城同呼吸共命运的市楼,不仅见证着古城兴衰荣辱,也连接着古城纵横交错的街巷。
其实,这种以“市楼”为中心的建制,由来已久,并不足为奇。于市楼之上凭栏远眺,2.25平方千米的平遥古城,街巷交织,主次分明,井然有序,以市楼为中心,由四大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六座城门瓮城、四座角楼和72座敌楼,构成庞杂的八卦图,犹如龟背上的寿纹,构思巧妙,结构严谨。放眼古城,座座青砖灰瓦四合院、古城墙、衙署、庙宇、店铺等依次排列,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这样一个庞大古建筑群,保持了14~19世纪的完整历史风貌,是这一时期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县城建筑体系的典型代表。
, http://www.100md.com
古城的心脏是“市楼”,它的血脉,是从楼下纵贯南北的南大街,这条街,支撑起了整个古城的魂魄与精神,而它,恰好暗合了龟形城建形制的脊梁。
以南大街为中轴线的古城,遵循“左文庙、右武庙、左城隍、右县衙”的格局。南大街就如同平遥城的脊梁,它全长690米,市肆的建筑序列也构成了一曲完美的乐章,序曲从南瓮城脚下响起,在兴国寺门前出现了明快的节奏。久享盛誉的老字号——萃成海炉食铺,而今生意依旧兴隆;现代公众建筑——电影院取代了古代奉祀风俗神的二郎庙;在许多纸扎作坊里,虽少见精品,却多了花样;盛极一时的魁泰烟店旧址,进驻了新兴的行业。一座座朴素的铺面,贴近人们生活的多种行业,组成了人生音韵的和谐旋律。行进到鸡市口时,街道纵横,四通八达,商家的台阶高筑,店面豪华,人流不断,车水马龙,一派沸腾景象。
众商云集 招幌如林
俗话说,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晋商为中国近代十大商帮之首,也是当时国际贸易中的一大商人集团。从明初15世纪到清末20世纪初的500多年里,晋商完全可与世界商业史上著名的威尼斯商人、犹太商人相媲美。平遥就是晋商的发源地之一。
, 百拇医药
在平遥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咚咚喳,娶来了,俺女儿不嫁了,不嫁你那掏粪的,不嫁你那砍地的,俺要嫁的,是字号里的掌柜的。”平遥的重商风尚由此可见一斑,在这种风气熏染和利益的驱动下,当地十几岁的青少年就到字号里学生意。
南大街不仅是全城的脊梁,而且是当年平遥商业最繁华的街道,众商云集,招幌如林,繁华市井,其美如歌。
明代中叶,平遥商业日趋繁荣昌盛,南大街商业已成规模,鳞次栉比密排着78家店铺,多为前店后寝式的四合院或多进院,院的临街铺面多为双坡硬山顶,装修豪阔,雕饰精美。
清代商业鼎盛时期,南大街的店铺种类更是发展到包含了各种行业,南大街由此盛极一时。
民国时期,受战乱影响,城内市场萧条,店容不整,一些店铺遭到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虽历经多次变革,不少店铺依然得以保留下来。在南大街,当年盛极一时的黄酒老字号“长升源”、绸缎庄“长泰永”等店铺的旧址如今依然伫立,多数已成为供游人观赏的景点。, 百拇医药(杨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