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礁Ⅰ号”考古发现
清朝道光年间,一艘满载着瓷器和宁波梅园石的商船从宁波起航,航行一天后,在经过象山渔山岛附近时,遭到意外沉入海底。直到20世纪90年代,这艘船的“遗址”才被人们发现。这艘商船被称为“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2008年,考古学家正式开始对“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进行水下考古。“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堪称继 “南海Ⅰ号”、“南澳Ⅰ号”之后的重大水下考古大发现,因此备受瞩目。
身份鉴定:道光年间的商船
从“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上,考古人员目前已采集到了陶器、瓷器、铜器、锡器、银币等各类文物500余件。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携带着大量关于它“身世”的历史信息。从前期发掘的情况来看,瓷器多为青花瓷,大部分器物底心带款,以“道光年制”篆书款居多,据此初步推测沉船应是清代道光年间或者偏晚时期的。船的龙骨和肋骨都较为粗大,具备较强抗风浪能力,而遗址所在的渔山岛位于象山县石浦港东南数十海里的洋面上,由此可以判断,这艘沉船在当时规格不小,应该属于远洋商贸运输船只。
它从哪里出发?驶向哪里?
可以肯定的是,这艘船是从宁波港口出发的。考古队员在中部货舱发现了不少貌似梅园石材的东西,这些都是宁波“特产”。这些梅园石,是用来运输和压舱用的,是一种很罕见的建筑石材,在宁波已经开采了近2000年,是制造石雕、石碑的上等石材。但关于它此行的目的地,最有可能是东南亚,证据有两点。首先,沉船遗址周边发现了大量西班牙银币,而西班牙银币在18世纪大量铸造并且主要在东南亚使用。其次,沉船周边散落有青花瓷等各类遗物。这些青花瓷都是从景德镇运来,但都是民窑的产品,没有官窑青花瓷昂贵。专家论证说,从船舱出土的青花瓷和其他器物器形来看,西沙和印尼曾发现过类似的沉船资料。而在当时,中国的两个重点贸易对象,就是菲律宾和泰国。因此,去东南亚这一说法,不少专家比较认可。
相关链接
宁波“海上丝绸之路”
“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的那个时代,专家推断是1821~1850年间,那正是宁波被辟为“五口通商”商埠的前后。那时的宁波港所在的城外三江口北岸,还是一片荒滩,仅仅有一个小渔村,与城中联系全靠一个叫“桃花渡”的渡口。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时代,宁波的先民就驾舟出海谋生,形成宁波港的最早雏形。后来,宁波城市形成后,港口逐步移至余姚江、奉化江和甬江汇合处的“三江口”,也就是桃花渡一带。自1842年之后,宁波的江北岸就被指定为通商地点。自此以后,近代宁波港港区就在这里慢慢形成了。始建于晋代的浙东运河,将宁波与钱塘江连接起来,大大扩展了宁波港的内陆辐射能力。隋朝开通京杭大运河后,浙东运河又成为大运河的自然延伸段,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南北水运动脉,宁波则成为大运河唯一的出海口。景德镇的大量瓷器,就通过浙东运河一路运到宁波港,再从宁波港出发,发往新的地方。
它是如何沉没的?
“小白礁Ⅰ号”沉船南端距离小白礁最近处只有2米。考古队员从南端下水,发现船体中部的船板因断裂而参差不齐。这基本可断定:160年前,“小白礁Ⅰ号”触礁沉没。渔山列岛位于石浦镇东南约26海里洋面上,小白礁正处于渔山列岛的中心——北渔山。北渔山海况复杂,发生沉船事故的概率比较高,清政府为此在岛上设立灯塔。“小白礁Ⅰ号”沉船的位置说明它从宁波港或象山港出发,航行没多久就遭沉没。相比较“南海Ⅰ号”和“南澳Ⅰ号”等沉船,“小白礁Ⅰ号”是航行距离最短的沉船。在探究“小白礁Ⅰ号”触礁的原因时,风浪、大雾、操作不当、船体年久失修等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猜想。那么,当时这起沉船事故是怎么发生的?专家们认为,有多种可能性。有可能是发生了火灾,也有可能是触礁。如果是因为自然灾害,那么,沉船可能不止这一艘。
为什么会沉在渔山岛?
“小白礁Ⅰ号”沉没的渔山岛小白礁,正处于中国远洋航线的必经之路上。在我国古代的航海图上,渔山岛早早就有了记载,这里也是郑和下西洋的必经之地。
到了清代的航海图上,就特别标明了渔山岛,还说明这里可以补充蔬菜粮食和淡水。还有一些航海志书里不断提到,这里的礁石很多,提醒大家开船经过一定要倍加小心。虽然在历史上,这里曾经船来船往很是热闹,但是目前,“小白礁Ⅰ号”成为这里唯一一艘被发现的水下沉船。因为被梅园石和泥沙埋在海床上,掩蔽措施很严密,因此,它也是一艘没有被盗捞过的古沉船。
为何沉船上没有发现任何一具遗骸?
“小白礁Ⅰ号”沉船,船体残长约20.35米、残宽约7.85米,遗址散布范围长约23米、宽约11.2米。在这一范围内,考古人员进行了半个月的水下考古工作,至今未发现一具遇难者的遗骸。大家都知道,当年泰坦尼克号沉没后,遇难者人数达到 1513人。那么,这一场发生在160多年前的沉船事故,为何没有人员死亡?专家认为,船上人员很有可能全都幸存下来了。
专家认为,一种可能,这里离小白礁很近,真的发生了沉船事故,水性好的船员们可以比较轻松地游到小白礁上,通过呼救,不远处北渔山岛的居民便可发现他们,把他们救下来。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当时出海的不止是一艘船。古代人们出海,很少有一艘船单独出去的,一般都是一个船队。如果当时是船队出海,那么其中一艘船遇到了危险,船员们便可到其他船上避难,不至于出现生命危险。
【责任编辑】蒲 晖 (蒋葳)
身份鉴定:道光年间的商船
从“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上,考古人员目前已采集到了陶器、瓷器、铜器、锡器、银币等各类文物500余件。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携带着大量关于它“身世”的历史信息。从前期发掘的情况来看,瓷器多为青花瓷,大部分器物底心带款,以“道光年制”篆书款居多,据此初步推测沉船应是清代道光年间或者偏晚时期的。船的龙骨和肋骨都较为粗大,具备较强抗风浪能力,而遗址所在的渔山岛位于象山县石浦港东南数十海里的洋面上,由此可以判断,这艘沉船在当时规格不小,应该属于远洋商贸运输船只。
它从哪里出发?驶向哪里?
可以肯定的是,这艘船是从宁波港口出发的。考古队员在中部货舱发现了不少貌似梅园石材的东西,这些都是宁波“特产”。这些梅园石,是用来运输和压舱用的,是一种很罕见的建筑石材,在宁波已经开采了近2000年,是制造石雕、石碑的上等石材。但关于它此行的目的地,最有可能是东南亚,证据有两点。首先,沉船遗址周边发现了大量西班牙银币,而西班牙银币在18世纪大量铸造并且主要在东南亚使用。其次,沉船周边散落有青花瓷等各类遗物。这些青花瓷都是从景德镇运来,但都是民窑的产品,没有官窑青花瓷昂贵。专家论证说,从船舱出土的青花瓷和其他器物器形来看,西沙和印尼曾发现过类似的沉船资料。而在当时,中国的两个重点贸易对象,就是菲律宾和泰国。因此,去东南亚这一说法,不少专家比较认可。
相关链接
宁波“海上丝绸之路”
“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的那个时代,专家推断是1821~1850年间,那正是宁波被辟为“五口通商”商埠的前后。那时的宁波港所在的城外三江口北岸,还是一片荒滩,仅仅有一个小渔村,与城中联系全靠一个叫“桃花渡”的渡口。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时代,宁波的先民就驾舟出海谋生,形成宁波港的最早雏形。后来,宁波城市形成后,港口逐步移至余姚江、奉化江和甬江汇合处的“三江口”,也就是桃花渡一带。自1842年之后,宁波的江北岸就被指定为通商地点。自此以后,近代宁波港港区就在这里慢慢形成了。始建于晋代的浙东运河,将宁波与钱塘江连接起来,大大扩展了宁波港的内陆辐射能力。隋朝开通京杭大运河后,浙东运河又成为大运河的自然延伸段,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南北水运动脉,宁波则成为大运河唯一的出海口。景德镇的大量瓷器,就通过浙东运河一路运到宁波港,再从宁波港出发,发往新的地方。
它是如何沉没的?
“小白礁Ⅰ号”沉船南端距离小白礁最近处只有2米。考古队员从南端下水,发现船体中部的船板因断裂而参差不齐。这基本可断定:160年前,“小白礁Ⅰ号”触礁沉没。渔山列岛位于石浦镇东南约26海里洋面上,小白礁正处于渔山列岛的中心——北渔山。北渔山海况复杂,发生沉船事故的概率比较高,清政府为此在岛上设立灯塔。“小白礁Ⅰ号”沉船的位置说明它从宁波港或象山港出发,航行没多久就遭沉没。相比较“南海Ⅰ号”和“南澳Ⅰ号”等沉船,“小白礁Ⅰ号”是航行距离最短的沉船。在探究“小白礁Ⅰ号”触礁的原因时,风浪、大雾、操作不当、船体年久失修等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猜想。那么,当时这起沉船事故是怎么发生的?专家们认为,有多种可能性。有可能是发生了火灾,也有可能是触礁。如果是因为自然灾害,那么,沉船可能不止这一艘。
为什么会沉在渔山岛?
“小白礁Ⅰ号”沉没的渔山岛小白礁,正处于中国远洋航线的必经之路上。在我国古代的航海图上,渔山岛早早就有了记载,这里也是郑和下西洋的必经之地。
到了清代的航海图上,就特别标明了渔山岛,还说明这里可以补充蔬菜粮食和淡水。还有一些航海志书里不断提到,这里的礁石很多,提醒大家开船经过一定要倍加小心。虽然在历史上,这里曾经船来船往很是热闹,但是目前,“小白礁Ⅰ号”成为这里唯一一艘被发现的水下沉船。因为被梅园石和泥沙埋在海床上,掩蔽措施很严密,因此,它也是一艘没有被盗捞过的古沉船。
为何沉船上没有发现任何一具遗骸?
“小白礁Ⅰ号”沉船,船体残长约20.35米、残宽约7.85米,遗址散布范围长约23米、宽约11.2米。在这一范围内,考古人员进行了半个月的水下考古工作,至今未发现一具遇难者的遗骸。大家都知道,当年泰坦尼克号沉没后,遇难者人数达到 1513人。那么,这一场发生在160多年前的沉船事故,为何没有人员死亡?专家认为,船上人员很有可能全都幸存下来了。
专家认为,一种可能,这里离小白礁很近,真的发生了沉船事故,水性好的船员们可以比较轻松地游到小白礁上,通过呼救,不远处北渔山岛的居民便可发现他们,把他们救下来。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当时出海的不止是一艘船。古代人们出海,很少有一艘船单独出去的,一般都是一个船队。如果当时是船队出海,那么其中一艘船遇到了危险,船员们便可到其他船上避难,不至于出现生命危险。
【责任编辑】蒲 晖 (蒋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