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树——改变历史的植物(2)
除了抓住了锈病带来的机遇,科学家的努力也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其中以时任新加坡植物园主任的英国科学家里德利贡献最大,他发明的连续割胶法堪称橡胶产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在橡胶树的体内分布着一种被称为“乳管”的组织,它与动物体内的乳腺颇有几分相似,专门负责制造和贮藏胶乳。当乳管被外力剖开后,内部的压力会推动胶乳流出来。由于大部分乳管都位于树皮部分,采胶工人只需将树皮割开,胶乳就会从伤口处流出。与“斧子开口法”不同,里德利发明的割胶法只在树皮上割开一个很浅的口子,不触及形成层,既能采集到胶乳,又不会对橡胶树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橡胶树的可利用周期由此从几年延长到了几十年。在使用连续割胶法后,亚洲橡胶产业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将南美洲远远甩在身后,亚洲国家开始占据世界橡胶产业的主导地位。
最终摧毁南美橡胶业的是一种病害。1905年,巴拿马的橡胶种植园中出现了一种名为南美叶疫病的橡胶树病害。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叶疫病在中美洲地区肆虐,并于1930年扩散到了巴西。南美叶疫病是由一种名为南美叶疫病菌的真菌所引起。这种真菌喜好感染橡胶树的各个幼嫩部位,尤其是嫩叶。被叶疫病感染的橡胶树叶大量枯死脱落,橡胶树的生命力和产胶能力受到严重损伤。
破坏力巨大的南美叶疫病其实并非什么新型疾病,它在自然界中早已存在,却从未大规模流行过。那是因为叶疫病在树与树之间依赖于孢子传播,而它的孢子尺寸相对较大,很难依靠风力传播。在自然界中,叶疫病菌孢子往往是被雨水从病叶上冲洗下来,然后通过雨水流淌或者沾染在动物身上来传播。在雨林中,三叶橡胶树分布稀疏,树与树的间距很大,雨水和动物传播往往很难突破这种空间障碍;但在人工种植园中,情况大不一样,橡胶树之间挨得很近,雨水打在叶片上溅起的水花可以轻松地将孢子从一棵树送到另外一棵树上。如此方便的传播途径,使得橡胶种植园一旦出现病情,就会无法控制。
面对肆虐的病情,巴西的橡胶种植园主不得不反复喷洒杀菌剂,以保护橡胶树不受叶疫病的危害。只是,大量使用杀菌剂所带来的成本负担进一步削弱巴西橡胶业的竞争力。科学家也曾试图培育抗病品种抵御叶疫病。不过,他们失望地发现,抗病好的品种往往产胶能力不行,而高产品种又对叶疫病敏感。有科学家发现,生产胶乳主要依靠橡胶树的树干部分,而叶疫病的主要侵染部位是树叶所在的树冠部分。于是,他们通过人工嫁接法,把高产品种的树干和抗病品种的树冠组合在了一起。这种优势互补的组合可以同时做到高产和抗病;但是,嫁接所带来的成本增加同样是橡胶种植园主无法负担的。
巴西橡胶产业在南美叶疫病的打击下不断萎缩。到了1940年,巴西出产的橡胶仅占世界总产量的1.3%。昔日的橡胶王国彻底没落了。
橡胶树诱发的战争
随着南美洲橡胶种植业的衰败,亚洲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橡胶树种植区域。马来西亚更是取代巴西成为了新的橡胶王国。到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再一次推高了市场对橡胶的需求,同时也隔断了正常的橡胶贸易。由于人工合成橡胶无论是产量还是品质都比不上天然橡胶,几大参战国不得不想尽办法寻找天然橡胶的来源:美国依靠巴西的残余产能苦苦支撑,德国和苏联尝试从其他能产生胶乳的植物中来获取橡胶,日本则是对离自己不远的产胶国具有“浓厚兴趣”。
在当时的日本军队内部,对于战争策略的选择有两派——主张进攻苏联的“北上派”和主张进攻东南亚、南亚的“南下派”。最终,对于资源,特别是橡胶资源的渴望,使得“南下派”占了上风。为实现南下的目标,日本必须打败当时控制着太平洋的美国海军。由此,日本偷袭珍珠港。
很大程度上,橡胶树的诱惑导致日本选择了错误的战争策略。橡胶树对历史车轮的运行方向做了一个小小的推动。
如今,战争的阴影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南美叶疫病的阴影并未消失。东南亚和南亚橡胶种植园中的橡胶树品种非常单一,基本上都是100多年前英国人带来的那几百棵橡胶树苗的后代,这些品种对叶疫病的抗性不高。密集种植的橡胶树在有些地区甚至绵延几百公里,更是为叶疫病的流行创造了条件。一粒有意或无意带入种植园的病菌孢子就可能导致南美洲的悲剧重演,给世界橡胶产业带来严重冲击。如何规避风险,真正打赢对于南美叶疫病的战争,是摆在科学家面前的一道难题。
【责任编辑】赵 菲 (山要)
在橡胶树的体内分布着一种被称为“乳管”的组织,它与动物体内的乳腺颇有几分相似,专门负责制造和贮藏胶乳。当乳管被外力剖开后,内部的压力会推动胶乳流出来。由于大部分乳管都位于树皮部分,采胶工人只需将树皮割开,胶乳就会从伤口处流出。与“斧子开口法”不同,里德利发明的割胶法只在树皮上割开一个很浅的口子,不触及形成层,既能采集到胶乳,又不会对橡胶树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橡胶树的可利用周期由此从几年延长到了几十年。在使用连续割胶法后,亚洲橡胶产业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将南美洲远远甩在身后,亚洲国家开始占据世界橡胶产业的主导地位。
最终摧毁南美橡胶业的是一种病害。1905年,巴拿马的橡胶种植园中出现了一种名为南美叶疫病的橡胶树病害。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叶疫病在中美洲地区肆虐,并于1930年扩散到了巴西。南美叶疫病是由一种名为南美叶疫病菌的真菌所引起。这种真菌喜好感染橡胶树的各个幼嫩部位,尤其是嫩叶。被叶疫病感染的橡胶树叶大量枯死脱落,橡胶树的生命力和产胶能力受到严重损伤。
破坏力巨大的南美叶疫病其实并非什么新型疾病,它在自然界中早已存在,却从未大规模流行过。那是因为叶疫病在树与树之间依赖于孢子传播,而它的孢子尺寸相对较大,很难依靠风力传播。在自然界中,叶疫病菌孢子往往是被雨水从病叶上冲洗下来,然后通过雨水流淌或者沾染在动物身上来传播。在雨林中,三叶橡胶树分布稀疏,树与树的间距很大,雨水和动物传播往往很难突破这种空间障碍;但在人工种植园中,情况大不一样,橡胶树之间挨得很近,雨水打在叶片上溅起的水花可以轻松地将孢子从一棵树送到另外一棵树上。如此方便的传播途径,使得橡胶种植园一旦出现病情,就会无法控制。
面对肆虐的病情,巴西的橡胶种植园主不得不反复喷洒杀菌剂,以保护橡胶树不受叶疫病的危害。只是,大量使用杀菌剂所带来的成本负担进一步削弱巴西橡胶业的竞争力。科学家也曾试图培育抗病品种抵御叶疫病。不过,他们失望地发现,抗病好的品种往往产胶能力不行,而高产品种又对叶疫病敏感。有科学家发现,生产胶乳主要依靠橡胶树的树干部分,而叶疫病的主要侵染部位是树叶所在的树冠部分。于是,他们通过人工嫁接法,把高产品种的树干和抗病品种的树冠组合在了一起。这种优势互补的组合可以同时做到高产和抗病;但是,嫁接所带来的成本增加同样是橡胶种植园主无法负担的。
巴西橡胶产业在南美叶疫病的打击下不断萎缩。到了1940年,巴西出产的橡胶仅占世界总产量的1.3%。昔日的橡胶王国彻底没落了。
橡胶树诱发的战争
随着南美洲橡胶种植业的衰败,亚洲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橡胶树种植区域。马来西亚更是取代巴西成为了新的橡胶王国。到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再一次推高了市场对橡胶的需求,同时也隔断了正常的橡胶贸易。由于人工合成橡胶无论是产量还是品质都比不上天然橡胶,几大参战国不得不想尽办法寻找天然橡胶的来源:美国依靠巴西的残余产能苦苦支撑,德国和苏联尝试从其他能产生胶乳的植物中来获取橡胶,日本则是对离自己不远的产胶国具有“浓厚兴趣”。
在当时的日本军队内部,对于战争策略的选择有两派——主张进攻苏联的“北上派”和主张进攻东南亚、南亚的“南下派”。最终,对于资源,特别是橡胶资源的渴望,使得“南下派”占了上风。为实现南下的目标,日本必须打败当时控制着太平洋的美国海军。由此,日本偷袭珍珠港。
很大程度上,橡胶树的诱惑导致日本选择了错误的战争策略。橡胶树对历史车轮的运行方向做了一个小小的推动。
如今,战争的阴影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南美叶疫病的阴影并未消失。东南亚和南亚橡胶种植园中的橡胶树品种非常单一,基本上都是100多年前英国人带来的那几百棵橡胶树苗的后代,这些品种对叶疫病的抗性不高。密集种植的橡胶树在有些地区甚至绵延几百公里,更是为叶疫病的流行创造了条件。一粒有意或无意带入种植园的病菌孢子就可能导致南美洲的悲剧重演,给世界橡胶产业带来严重冲击。如何规避风险,真正打赢对于南美叶疫病的战争,是摆在科学家面前的一道难题。
【责任编辑】赵 菲 (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