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2年第24期 > 正文
编号:13174404
“山西悬空寺入选世界十大危险建筑”等10则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15日 《百科知识》2012年第24期
     山西悬空寺入选世界

    十大危险建筑

    美国《时代》周刊近日评出全世界“最危险”的十大建筑,悬空寺名列其中。位于山西浑源县恒山西侧的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晚期(公元417至523年)。全寺距地面高约50米,是世界上现存建在悬崖绝壁上最早的木结构建筑群。据介绍,浑源县历史上曾有多次地震的记载,最近50年发生了3次6级左右的地震,其中一次使浑源县城三分之一的房屋倒塌,但悬空寺安然无恙。已故中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当年揭开了悬空寺在历次地震中幸免于难的原因。他说,悬空寺横梁立柱采用的是榫铆结构,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能防震,这种结构的建筑在受到巨大外力作用时,部件彼此错动,当外力消失时又能恢复原状,所以不会遭到彻底破坏。

    “寻常”本是度量单位

    “寻”和“常”都是古代的度量单位。最早的度量方法是伸开双臂,双臂之间的距离称作一寻。“倍寻谓之常。”也就是说,“常”,是“寻”的两倍。汉语中有个反义同词现象,即一个词既可以指正面,又可以指它的反面。“寻常”连用就是这样,既可以比喻短或小,又可以比喻长或多。《国语·周语下》载:“其察色也,不过墨丈寻常之间。”这里的“寻常”是比喻短或小。《淮南子·主术训》:“于此毫末,于彼寻常矣。”这里的“寻常”又用来比喻长或多了。因为“寻”“常”是最普遍使用的度量单位,“寻常”一词便引申为平常、普通的含义,比如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名句。

    古代购药也有“实名制”

    古代官府对药品的管理是相当严格的,特别是对砒霜、巴豆、乌头这类可以治病,但更可以治死人、常被歹徒用来谋财害命的“超级毒药”,控制尤其严格。古代控制毒药,很多时候是靠药店自律。古代药店一般会设一名“查柜”,主要责任是负责检查顾客的药方,查对所抓药品,以防出错。如在老北京的“同仁堂”、“万全堂”等药铺中,售药处都设有查柜,对于购买“毒药”者从严控制,绝不轻易卖,不了解底细的更不卖。在元代,购买“毒药”干脆实行实名制。卖药的和买药的都要进行登记。如果买“毒药”确实是治病的需要,可以卖给,但得留下姓名、住址这类个人信息,药店也要做好档案记录。如果将来出事了,毒死人了,“买的卖的两个都处死”;即便不曾毒死人,如果随便买卖“毒药”遭人检举,“各杖六十七”,另外还要追加罚款,作为给检举者的奖励。

    “招摇”原是一颗星星

    “招摇过市”这个成语指在街市上故意招摇,虚张声势,炫耀自己,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不过,鲜为人知的是,“招摇”本来是一颗星星的名字。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招摇七星组成的,其中第七星“招摇”又被附会为破军星。既为破军,就跟军事扯上了关系。《礼记·曲礼上》中有这样的规定:“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这里指的是军队出征时的仪仗。招摇旗居中而又高高在上,可以想象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之下,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开赴前线的盛况。因此“招摇”被附会为破军星,又引申出张扬的意思,“招摇过市”自然就成了一种恢弘气势的象征。?在漫长的语言演变中,“招摇”和“招摇过市”渐渐变成了一个贬义词,“招摇”的本义也就彻底被人们忘记了。

    电话簿为何又称“黄页”?

    1876年世界上首部电话问世后,电话的使用增长迅速,但公众手中却没有完全的电话资源,电话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1880年,美国政府强制电话公司编写电话号码簿,以便公众使用电话系统。最早电话簿是用白纸印刷,但是刚好那年印刷厂白纸缺货,情急之下只好把工商版以黄纸暂代,没想到却因此造成轰动,深受好评。电话号码簿上最初没有广告,1886年,美国芝加哥的一家公司受火车时刻表上刊登广告的启发,开始吸引广告商在号簿上刊登广告。今天俗称的黄页就这样在美国诞生了。

    “爵位”原是饮酒的等级

    “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或者高官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力的高低。这个称谓最早与饮酒有关。爵是青铜所制的古代酒器,最早出现于夏朝晚期,盛行于商周时期。爵只能供有身份的贵族或者高官使用,平民百姓没有资格使用。在国君的酒宴上,根据身份和职位的高低,爵的形制和组合也不一样,等级森严。等级越低,爵放置的位置离国君也就越远;等级越高,爵放置的位置离国君越近。这个放置爵的位置就叫“爵位”。由此“爵位”渐渐成为封号的称谓。

    古代的名片

    名片于西汉史籍中被称为“谒”。《释名·释书契》载:“谒,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诣者也。”东汉时,谒又叫名刺。至唐代,木简名刺改为名纸。唐代长安新科进士以红笺名纸互换,以便交流。元代易名刺为“拜贴”,明清时又称“名帖”、“片子”。除自报姓名、籍贯,还书写了官职。到了清朝才正式有“名片”称呼。

    宋代公务员一年能休110天

    我国休假制度最早始于汉代。到了宋代,法定的节假日更加丰富多彩。据宋史笔记《文昌杂录》记载,元日(春节)、寒食、冬至各放假七日,这就有点类似如今的“黄金周”;天庆节、上元节、夏至等也都放假,合计法定假日有七十四天,加上三十六天旬休日(始于唐高宗时),共一百一十天。基于人伦血缘和宗法观念,宋代还有许多“人性化”的假日,比如父母住三千里外,每隔五年有十五日的定省假。儿子行冠礼时有三天假期;儿女行婚礼时有九天假期。父母亲去世,官员需丁忧三年。即便亲戚去世,根据关系远近也有不等的假期。

    墨西哥发现千年木乃伊狗

    考古学家在墨西哥北部的半干旱地区科阿韦拉的坎德拉里亚石窟中发现了一具有1000年历史的木乃伊狗。专家认为,这只狗是当地一个部落驯化的,用来帮助狩猎。考古学家认为:这一发现支持了狗是当地游牧部落在传统葬礼中的陪葬品的想法,这也表明当时狗已经被驯化。

    “老人家”的由来

    “老人家”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常常用于对老年人和长辈的尊称,但这一词实际上源于伊斯兰教义,是舶来品。据《宗教词典》载:“老人家”一词,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伊斯兰教徒对教主的一种尊称,是阿拉伯文“穆尔西德”一词的意译。“穆尔西德”一词源于“道路”(指修炼过程),意为“引路的人”,指伊斯兰教某些教团的宗教导师,负责接受和指导新参加教团的信徒的人。在元朝时期,伊斯兰教随着部分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迁移传入中国,并发生语言的融合。从此,“穆尔西德”便被译为“老人家”,出现在元代及以后的汉语和文学作品中。

    【文稿】李 莉

    【责任编辑】蒲 晖 (李莉)